未来战争——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战争规则

发布于 2025-10-9 07:54
浏览
0收藏

AI进入军事的必然趋势

当今的军事环境,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钢铁与火药”的对抗。网络攻击、电磁干扰与动能打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高度复杂的作战生态。敌手可能在毫秒之间切换战术,从网络渗透到电子压制,再到无人机群的突袭。这种多维度的威胁格局,迫使各国防务体系必须寻找新的技术手段来保持优势。

人工智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向前台。它已经在军事中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通过传感器融合,AI 能够在海量数据中快速提炼出关键情报;在威胁识别中,AI 可以比人类更快地发现潜在目标;在作战方案生成上,AI 则能在短时间内模拟多种战术路径,为指挥官提供决策参考。速度、精度与规模,成为 AI在军事中的三大优势。

AI 的引入并非没有风险。将其嵌入指挥控制链,意味着一旦模型脆弱或推理过程不透明,可能导致错误决策;信任错配则可能让人类过度依赖或过度怀疑 AI;责任缺口更是一个敏感问题——当AI 的建议导致误判或违反国际法时,究竟由谁承担后果?这些问题让“AI 军事化”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伦理与法律的考验。

正因如此,这个领域的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不再把人机团队看作一个“整体代理”,而是深入到其内部动态,去理解人类与 AI 如何在协作中不断学习、适应与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可信、可控、可问责的军事人机协作体系。

本研究团队体现了技术与军事的跨学科的特征,Clara Maathuis 来自荷兰开放大学,长期关注人机交互与可信 AI 的伦理与责任问题;而Kasper Cools 则同时隶属于比利时皇家军事学院与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兼具军事战略与学术研究的双重背景。这样的组合,使得研究既有技术与建模的严谨性,又能贴近军事应用的实际需求。

1.相关研究与学术背景

在人机协作的探索上,民用领域已经走在前列。医疗诊断中,放射科医生与 AI 影像识别系统协作,能够显著提升癌症检测的准确率;制造业里,工人与协作机器人(cobots)并肩作业,优化生产流程并提升安全性;在创意产业,设计师与生成式 AI 工具共同创作,拓展了艺术与设计的边界。这些案例证明,人机协作并非科幻,而是现实中切实可行的生产力工具。

在军事领域,AI 的应用也在不断推进。它被用于战场数据分析,帮助指挥官在复杂环境中快速提炼信息;在战术决策支持中,AI 能够提供多方案推演,辅助人类评估风险与收益。美国陆军等机构甚至将“人机共学”列为未来关键研究方向,强调 AI 不仅要“帮人”,更要与人类形成动态的学习与适应关系。

但现有研究仍存在明显不足。多数研究停留在外部视角,把人机团队当作一个整体来评估,而缺乏对内部共学过程的细致刻画。信任与自治的管理机制尚不成熟,往往采用静态的自治水平设定,难以应对战场上瞬息万变的环境。结果就是,AI 要么被过度依赖,要么被过度限制,无法发挥最佳效能。

因此,学术界与军事实践者都在呼吁,需要新的方法论框架,能够动态地捕捉人机之间的学习、反馈与信任校准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可信的人机协作”,让 AI 成为战场上的可靠队友,而不是潜在风险源。

2.研究方法与建模思路

在这项研究中,技术团队并没有满足于提出一个抽象的概念框架,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严谨的路径——通过科学的方法论与建模工具,将“人机共学”这一复杂过程具象化、可验证化。

首先,研究采用了设计科学研究(Design Science Research, DSR)方法论。与传统的实证研究不同,DSR更强调“构建与评估”——它要求研究者不仅要提出理论假设,还要创造出一个可操作的“人工制品”(artifact),并通过实验或模拟来验证其有效性。

在军事人机协作的语境下,这意味着研究团队不仅要讨论“人机共学”的必要性,还要真正设计出一个能够运行的模型,去捕捉人类与 AI 在任务执行中如何相互学习、相互调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究者选择了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 SD)作为建模工具。SD 的优势在于,它能够通过“存量(stocks)”与“流量(flows)”的形式,刻画系统中各要素的积累与变化,并通过反馈回路展现复杂系统的动态演化。

军事行动中的人机协作,恰恰是一个充满非线性关系、时间延迟与多重反馈的复杂系统:信任的建立与崩塌并非线性过程,自治权的授予与收回往往滞后于环境变化,而认知负荷的积累更可能在某个临界点突然引发系统性风险。SD 的建模能力,正好契合了这种复杂性。

在模型构建中,研究团队特别强调了几个关键特征:

  • 反馈回路的作用:例如,当 AI 的解释质量提升时,人类的学习速度也会加快,进而反过来提升 AI 的表现,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正向强化回路。
  • 非线性关系的捕捉:信任并不是随着 AI 表现线性增长的,它可能在某个阈值后迅速上升,也可能因一次错误而骤然下降。
  • 时间延迟的影响:战场环境的变化往往比人机团队的适应速度更快,这种延迟可能导致自治权的调整滞后,从而带来风险。

最终,研究的目标是构建一个能够体现人机共学(co-learning)的动态模型。这个模型不仅要能模拟人类与 AI 在军事任务中的互动,还要揭示其中的关键变量如何相互作用:人类专长如何影响 AI 的学习,AI 的解释如何塑造人类的信任,共享态势感知如何推动自治权的调整,认知负荷如何触发安全机制。

通过这样的建模,研究者希望为未来的军事 AI 系统提供一个可验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让“人机共学”不再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成为可以被量化、被优化的作战能力。

换句话说,这一部分的研究方法与建模思路,正是研究的“工程核心”。它让抽象的“人机协作学习”变成了一个可以被实验、被推演、甚至被军事组织采纳的动态框架。

3.模型设计:四大核心维度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由四个维度构成的人机共学模型。这四个维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复杂的反馈回路彼此交织,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可演化的系统。它们共同回答了一个关键问题——在瞬息万变的军事环境中,人类与 AI 如何才能真正形成一个可信赖的作战团队。

未来战争——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战争规则-AI.x社区

图1:模型组件。

可调自治(Adjustable Autonomy) 

在传统的军事 AI 应用中,自治水平往往是静态设定的,要么完全依赖人类指挥,要么在特定任务中放任AI 自主。但战场环境并不会给出如此稳定的条件。研究者提出的“可调自治”机制,强调 AI 的自治水平应当随着任务状态、信任度以及环境不确定性而动态调整。

比如,当战场态势清晰、AI 表现稳定时,可以适度提升其自治权;而在环境波动剧烈或信任度下降时,则应迅速收回权限。这一机制通过“自治平衡回路(B1)”和“认知负荷安全回路(B3)”来实现:前者确保自治权不会在不确定性下失控,后者则在认知负荷过高时自动降低自治,以保护人类决策者的安全边界。

多层控制(Multi-layered Control) 

军事行动的高风险性决定了任何 AI 的决策都不能缺乏监督。多层控制机制的设计,正是为了让人类与 AI 在不同层级上相互监督与问责。它不仅包括人类对 AI 的监控,也包括 AI 对人类操作的提醒与校正,从而形成双向的安全网。

随着 AI 自治水平的提升,监督与问责的需求也会同步增加,这就是“监督与问责回路(B2)”的作用所在。它保证了透明度与责任链条的完整性,避免了“黑箱式”决策在高风险环境中带来的不可控后果。

双向反馈(Bidirectional Feedback) 

真正的人机共学,不是单向的“AI 学人”或“人学 AI”,而是双向的知识与经验交换。在这一维度中,AI 需要能够解释自己的推理过程、表达不确定性,而人类则通过标注、经验输入和情境判断来反哺 AI。这种互动不仅提升了双方的理解,还能逐步形成共享的心理模型。

研究团队将其归纳为两个关键反馈回路:一是“共学强化回路(R1)”,强调解释质量越高,学习速度越快;二是“性能-信任强化回路(R2)”,当 AI 表现超出预期时,信任度提升,进而推动更高水平的协作。

协作决策(Collaborative Decision-Making) 

在最终的决策环节,人类与 AI 不再是“主从关系”,而是共同生成、评估并提出决策方案。每一个方案都附带置信度与理由,既让人类能够理解 AI 的逻辑,也让 AI 能够吸收人类的判断。这一机制通过 R1、R2 与 B3 三个回路共同作用:解释与学习的强化推动更高质量的决策,信任与性能的提升让协作更顺畅,而认知负荷的安全机制则确保人类不会在高压环境下被信息淹没。

整体来看,这四大维度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自治水平的调整决定了 AI 的行动边界,多层控制确保了透明与问责,双向反馈推动了共学与信任,而协作决策则是最终的落点,让人机团队能够在复杂战场中做出既高效又合法的判断。它们共同描绘出一个未来的军事图景:AI 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一个能够与人类并肩作战、共同成长的“智能战友”。

4.案例研究:比例性评估(Proportionality Assessment)

为了验证这一人机共学模型的有效性,研究团队选择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军事任务——比例性评估。所谓比例性评估,是国际法框架下军事行动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在执行打击时,预期的军事优势必须与可能造成的附带损害相权衡,确保行动在法律与伦理上都站得住脚。

在他们设定的场景中,一支联合部队计划对敌方的综合防空网络实施一次网络-动能联合打击。目标是通过远程零日漏洞攻击,暂时瘫痪敌方的指挥控制服务器,从而为有人机群突破空域创造一个六十分钟的窗口。

未来战争——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战争规则-AI.x社区

图2:比例评估用例模拟。

问题在于,这一防空网络位于一座沿海城市,而城市基础设施同时服务于军事与民用系统。换句话说,任何攻击都可能波及医院的遥测系统或港口的交通控制,带来严重的附带损害。这种高度城市化的环境,使得环境不确定性被设定为Oenv=0.35,属于高风险状态。

在仿真初始条件下,人类操作员的专长水平为H=0.50,AI 的能力为 A=0.40。共享态势感知较低,仅为 S=0.25,信任度也处于谨慎状态 T=0.40,AI 的自治水平被严格限制在 U=0.20。这意味着在一开始,人机团队的协作基础并不牢固,更多依赖人类的判断与监督。

未来战争——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战争规则-AI.x社区

图3:比例评估用例模拟。

随着任务推进,前 30 分钟的仿真结果显示出积极的趋势。通过双向反馈机制,人类与 AI 的能力都在提升,态势感知逐渐对齐,信任度也随之上升。自治水平在谨慎的框架下逐步提高,而认知负荷始终保持在安全阈值之下。在这一阶段,比例性评估的得分保持为正,意味着军事优势与附带损害之间的平衡尚在可接受范围内。

然而随着环境波动的加剧,系统的脆弱性逐渐显现。高不确定性导致信任度迅速崩溃,而监督机制的反应速度却滞后于这种变化。结果是自治水平骤降,AI 的作用被大幅削弱。由于军事优势部分依赖于 AI 的自治与快速响应,这一骤降直接导致优势下滑。

同时,尽管自治收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附带损害的扩大,但比例性得分仍然在大部分时间内跌入负值。最终,仿真显示比例性得分仅在44% 的任务窗口内保持为正,未能满足合法性与作战有效性的双重标准。

这一案例的结论耐人寻味。模型成功再现了军事学说中的预期行为,在不确定性升高时,自治会自动收缩,认知负荷保护机制会启动,以避免人类决策者被压垮。但同时,它也揭示了人机协作的脆弱性——信任的崩溃往往比监督机制更快,导致自治骤降与军事优势丧失。换句话说,人机共学模型虽然能够在稳定环境下维持平衡,但在高风险的城市化战场中,这种平衡极易被打破。

这不仅是对模型的验证,更是对未来军事 AI 系统设计的警示,如果不能在实时风险输入、信任校准与自治调整之间找到更稳健的机制,那么 AI 在战场上的角色仍然可能从“可靠队友”滑向“潜在负担”。

5.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这项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可信的人机共学模型。它并不是停留在概念层面的空谈,而是通过系统动力学的方式,将自治、监督、反馈与协作决策四个维度有机结合,构建出一个可操作的框架。这个模型不仅能够模拟人类与 AI 在军事任务中的互动,还兼顾了技术与法律责任的双重要求,避免了“技术万能论”带来的盲点。

从应用价值来看,这一模型为未来军事 AI 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参考。它强调 AI 在战场上应当被视为“队友”,而不是替代者。AI 的角色是与人类并肩作战,提供数据处理与模式识别的优势,同时接受人类在伦理判断与创造性思维上的补充。这样的定位,既能发挥 AI 的长处,又能避免因过度依赖而带来的风险。

研究团队也提出了几个值得关注的方向。首先是引入实时风险数据流,让模型能够在动态环境中更快地调整自治与信任水平。其次是嵌入随机化的附带损害估算器,使比例性评估更贴近现实中的不确定性。最后是在多样化的军事场景中进行验证,确保模型不仅适用于单一案例,而是能够推广到更广泛的作战环境中。换句话说,这一研究为未来的军事 AI 系统奠定了基础,但仍需要不断迭代与扩展。

6.评论与启示

我们认为,这项研究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AI 在军事中的应用不能再是单向的“人用 AI 工具”,而必须转向“人机共学”的关系。只有当 AI 能够解释自身的推理,人类能够理解并反馈,双方才能形成真正的协作闭环。这种共学关系,才是未来军事 AI 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从政策层面来看,信任与责任机制是决定军事 AI 能否被采纳的关键。没有透明的解释机制,信任就无法建立;没有清晰的责任链条,AI 的应用就会陷入法律与伦理的灰色地带。研究中的多层控制与监督机制,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它提醒我们,技术设计必须与政策规范同步推进。

从战略层面来看,未来战争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 AI 算法的性能,更取决于人机协作的质量。一个国家如果能够在战场上实现高效、可信的人机共学,就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优势。反之,即便拥有最先进的算法,如果缺乏信任与协作机制,也可能在关键时刻失去主动权。

因此,这项研究不仅是对军事 AI 技术的探索,更是对未来战争形态的前瞻。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能战争,不是 AI 取代人类,而是人类与 AI 在共学中共同成长。

参考资料:​​​https://arxiv.org/abs/2510.01815v1​

本文转载自​​​波动智能​​​,作者:FlerkenS​

已于2025-10-9 07:54:41修改
收藏
回复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