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RAG(RetrievalAugmentedGeneration,检索增强生成)系统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模型看起来能回答问题,但到底是不是在胡说八道?”“Retriever到底找得准不准?”“我该怎么知道系统整体是不是可靠的?”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缺乏系统化的评测方法。尤其在项目早期,还没有真实用户数据时,想要验证RAG流程的效果就更加困难。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拆解一个实用方案:👉用DeepEval生成合成数据,系统性评...
一、AI模型训练的“数据幻觉”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一个近乎铁律的共识:数据越多,模型越聪明。这条逻辑支撑了过去十年的AI爆发——从GPT到Claude,再到DeepSeek,所有巨头都在堆算力、卷数据、拼参数。但当DeepSeek以130成本训练出高性能模型后,这条铁律开始动摇。如今,一篇来自LIMI团队的新论文再次颠覆认知——他们仅用78个高质量训练样本,就让模型在智能体评测中超越了使用10,000个样本训练的对手。是的,你没看错:128倍...
一、当小模型掀翻大模型,AI推理的天平被重新校准在AI的竞技场上,我们已经习惯了“大力出奇迹”——模型越大、参数越多、算力越猛,表现就越强。然而,2025年10月,来自三星SAIT(蒙特利尔研究院)的一篇论文,彻底打破了这一逻辑。他们发布了一个名叫TinyRecursiveModel(TRM)的小模型,参数量仅7M——几乎是DeepSeekR1(671B)的百万分之一。但就是这样一个“袖珍模型”,在ARCAGI1和ARCAGI2推理测试中,硬是干翻了多个巨头...
还在一张张地核对发票,手动录入合同信息到眼花?你可能还没意识到,那个曾经只会“傻瓜式”扫描文字的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已经被彻底颠覆了。当大型语言模型(LLM)的浪潮席卷而来,OCR不再只是一个“文字搬运工”。新一代的LLMOCR已经进化成一个能读懂、会思考的“文档理解专家”。它不仅能识别文字,更能理解上下文、自动纠错,甚至解读数据背后的逻辑。那么,这场由LLM引领的OCR革命,究竟强在哪里?它又将如何改变我...
当OpenAI在10月初发布AgentBuilder与AgentKit时,外界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更好用的GPT吗?”但行业人士立刻意识到,这一次的变化不是模型升级,而是范式重构。过去一年,AI的焦点集中在“大模型能力”上——谁更聪明、谁能写更流畅的代码、谁能生成更像人的语言。而从2025年开始,新的竞争点正在转向:谁能让AI真正“动起来”——在真实的系统、真实的工作流中完成真实的任务。这,就是Agent(智能体)时代的开始。而OpenAI...
在大模型的竞速赛道上,算力就是发动机。无论是ChatGPT、Gemini还是LLaMA,这些庞然大物背后,都离不开两类主力硬件:GPU(图形处理器)和TPU(张量处理单元)。看似并肩作战,实则两者的定位、架构、生态和使用场景有着明显差异。那么,到了2025年,究竟谁才是训练Transformer大模型的最佳选择?今天,我们就从架构、性能、生态、可扩展性、能效、成本以及最新Benchmark几个维度,带你全面梳理GPUvsTPU的差异与取舍。1.架构层...
在大模型的浪潮里,算力、数据和模型规模常被放在台面上讨论,但有一个问题却往往被忽略:隐私。当模型越大、训练数据越多时,用户的敏感信息是否会被“记住”?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系到AI能否长期落地的信任基石。几天前,GoogleAI与DeepMind发布了VaultGemma1B——全球首个从零开始用差分隐私(DifferentialPrivacy,DP)训练的开源大模型,参数量达到10亿。这不仅是Gemma系列的又一次迭代,更是一场关于“如何在保证能力...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自动化几乎成为所有企业数字化的标配。无论是工单处理、邮件提醒,还是客服机器人,我们都习惯了把任务交给一套“写死的流程”,然后安心等待它们执行。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流程一旦变化,就要重新编码;遇到错误,必须人工干预;机器永远不会变聪明,只会重复原有的逻辑。在今天这个技术更新速度远超以往的时代,这样的静态工作流(StaticWorkflow)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正在迅速崛起的新...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你有一个AI助手,它第一次执行任务时失败了,但从那一刻开始,它就“记住了教训”,并且永远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意味着,它不仅能回答你的问题,还能像人一样,越用越聪明。这听起来像是科幻片里的桥段吧?但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这其实一直是一个未解的核心难题。我们构建了强大的LLMAgent,它们可以自主调用工具、规划任务、推理求解,但要么过于僵化,不能学习新经验;要么依赖昂贵的模型微调(Finetun...
在过去的几年里,围绕“哪款AI编程助手最好用”的争论几乎没有停过:有人偏爱GitHubCopilot,有人坚信ClaudeCode,还有人等着OpenAI下一代模型。但如果问到AndrejKarpathy(前特斯拉AI负责人、OpenAI核心成员),答案可能会让人意外:重点不在“哪一个最好”,而在于如何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LLM工作流。在Karpathy的眼中,我们正处于“代码后稀缺时代”。代码已不是稀缺资源,而是一种随时可以生成、试错、甚至丢弃的“消耗品”...
2025-10-10 06:56:38 1520浏览 0点赞 0回复 0收藏
在当下的软件世界里,“自动化”几乎成了所有团队的共识。从Jenkins、GitHubActions到Kubernetes,一整套工具链已经塑造了DevOps的工作方式:持续集成、持续交付、自动化部署、基础设施即代码……这些名词听起来专业又复杂,但背后无非是一个目标——更快、更稳定、更高效地交付软件。与此同时,一个新兴名字频频出现:n8n。这是一款号称“无代码低代码自动化神器”的开源工具,凭借简单易上手的界面和强大的第三方集成能力,它...
2025-10-10 06:49:27 708浏览 0点赞 0回复 0收藏
在日常工作里,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文档:研究论文、财报、产品手册……它们往往不是“纯文本”,而是夹杂了段落、表格、标题、甚至图片。这类“半结构化数据”,对于传统的RAG(RetrievalAugmentedGeneration,检索增强生成)来说,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为什么?想象一下,如果一个普通的文本切分工具把表格切开一半,或者直接把一张大表格当成纯文本去嵌入,结果就是语义检索时一团糊,模型很可能拿不到真正需要的上下文。...
2025-10-10 06:46:44 2778浏览 0点赞 0回复 0收藏
过去两年,AI代理(AIAgent)迅速从概念走向应用:它们能规划、调用工具、读写记忆,再生成输出,俨然成为一个“能干活的数字员工”。但问题随之而来——不稳定、难调试、结果难以解释。同样的输入,今天答对了,明天可能又跑偏;调用外部API时,失败率居高不下;更令人头疼的是,出了问题,你根本不知道它到底卡在哪一步。这就是为什么“代理可观测性(AgentObservability)”成为必备能力。它并不是一个炫酷的新功能,而是一...
2025-10-09 07:32:25 823浏览 0点赞 0回复 0收藏
过去几年,AI语音合成(TTS,TexttoSpeech)技术突飞猛进。从最初僵硬的机器人腔,到今天能表达情绪、模仿语气的自然人声,TTS已经悄悄渗透进播客、客服、教育培训乃至短视频配音等场景。然而,绝大多数开源TTS模型仍然存在两大硬伤:一是时长受限,通常难以生成超过几分钟的连贯语音;二是角色单一,很难在同一段音频里自然呈现多位说话人。微软最新开源的VibeVoice1.5B正是在这两个痛点上给出了突破性答案:它能一次性合成长达...
2025-10-09 07:29:43 3653浏览 0点赞 0回复 0收藏
还记得XLMRoBERTa(XLMR)吗?这款模型几乎统治了多语言NLP领域长达6年,成为搜索、分类、推荐等系统背后的“隐形基石”。但在这段时间里,生成式大模型(ChatGPT、Gemini)成了焦点,编码器似乎被遗忘。然而,编码器并没有过时,它在嵌入检索、相似度计算、多语言理解等场景里,依旧比解码器更高效。最近,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团队发布了mmBERT,一款基于3万亿Token、覆盖1833种语言训练的全新编码器。它不仅超过了XLMR,还能和...
2025-10-09 07:25:48 1969浏览 0点赞 0回复 0收藏
在过去两年,大模型的迭代节奏越来越快,从GPT4到Claude、Gemini,再到国内的百花齐放,大家早已见怪不怪。但就在2025年9月,阿里巴巴正式发布了Qwen3Max——一个超过万亿参数(1T+)的MixtureofExperts(MoE)大模型。与以往的“预览版”不同,这一次,阿里直接把它推向了生产级落地。不仅在QwenChat面向普通用户开放,还通过阿里云ModelStudioAPI提供开发者调用。这意味着,它已经不只是实验室里的新鲜玩具,而是真正能跑在业...
2025-09-30 11:34:13 4666浏览 0点赞 0回复 0收藏
“AI到底进化到哪一步了?”这个问题,你可能每天都在问。我们看过无数的跑分榜单,惊叹于模型们在数学、代码、历史考试上的超人表现。但总感觉隔着一层纱——这些能力,到底能不能换算成我们日常工作中的生产力?一个AI能写出完美的十四行诗,但能帮我做一份合格的市场分析PPT吗?它能通过法学院考试,但能帮律师起草一份滴水不漏的合同吗?长久以来,我们对AI的评价,有点像只看“高考成绩”,而忽略了“职业技能”。就在昨天...
2025-09-30 11:32:15 2241浏览 0点赞 0回复 0收藏
过去几年,全球人工智能舞台的主角几乎被OpenAI的GPT4、Anthropic的Claude、谷歌的Gemini等西方巨头牢牢掌控。它们性能强大,但也带来一个显著的共同点:闭源、昂贵、难以掌控。而现在,一个来自中国的全新模型正在打破这一格局。GLM4.5——由清华系公司智浦AI(现更名为Z.ai)推出,被誉为“中国最强开源大模型”,它不仅性能直逼GPT4,还天然具备代理(AgenticAI)能力,能像一个数字助手一样推理、行动、使用工具。换句话说...
2025-09-29 06:56:59 3212浏览 0点赞 0回复 0收藏
AI工具像雨后春笋般冒出:写作、绘图、生成视频、编程……几乎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模型称霸。你可能习惯了用ChatGPT来写文案,再打开Gemini来生成图像,偶尔还得切换到专门的代码助手。这种“工具切换”已经成了常态,也让人无奈。阿里最新推出的Qwen3Omni,则试图打破这种割裂体验。它的口号很直接:一个模型,搞定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还能实时对话。听上去是不是很像“AI中的瑞士军刀”?那么,它到底有多强?我们来一次...
2025-09-29 06:52:20 2814浏览 0点赞 0回复 0收藏
引言:AI硬件的时代已经到来在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的浪潮中,专门化的AI硬件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让计算能力远超传统CPU的极限。CPU、GPU、NPU、TPU这些处理单元各司其职,分别为不同的AI模型、应用场景量身定制。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这些AI硬件的核心区别和最佳应用场景,带你了解它们在AI世界中的独特角色。无论你是AI研究人员、开发者,还是对科技感兴趣的普通用户,都会发现,选择合适的硬件对AI项目的成功至关...
2025-09-29 06:45:45 6420浏览 0点赞 0回复 0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