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AI4S!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意见出炉,点名生物制造、医疗健康 原创

发布于 2025-8-27 14:30
浏览
0收藏

2024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而后的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如今,我国首部「人工智能+」行动政策出炉,规划出了清晰的时间线与发展重心。在不足 2 年的时间里,从行动概念的提出,到形成明确规划指引,我国推动 AI 普惠全行业的决心与行动力无需赘述,而此次行动意见的提出更是全面拉开了加速 AI 应用落地的序幕。

值得关注的是,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这一重点行动。该政策不仅点名科学大模型、高质量数据集等「基础设施」,还指出要加强人工智能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 等领域进行技术协同创新。

利好 AI4S,形成科研—应用—再科研的循环

政策中提到:「以新的科研成果支撑场景应用落地,以新的应用需求牵引科技创新突破」。换言之,面向「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一方面是科研自上而下的推动,另一方面是应用自下而上的牵引力。笔者认为这不仅是为 AI for Science(AI4S) 的产研协作提供更加明晰的方向性指导,同时也为 AI 与 Science 的融合指明了发力点。

在产业协作方面,首先是科研成果转化路径更清晰。传统科研成果更多地是停留于论文、实验室内,并非所有团队都能有产业实践的机会。而政策指向则是强调研究成果要成为产业化、应用化的支撑。这对于 AI4S 来说,是要求新算法、新模型不仅在 benchmark 上领先,更要能在药物研发、材料设计、气候模拟、能源优化等领域真正解决问题。

其次,这也表明跨学科合作将成为必然趋势。AI 与科学的结合不只是计算力的问题,更需要与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学科深度对接。科研成果能否落地,取决于是否在场景应用中经过跨学科验证和优化。因此方向性指导的一大意义在于,推动科研人员从研究项目立项时就要考虑应用环境,减少科研成果与实际需求脱节的情况。

在笔者看来,这一部分政策指导强调科研成果需要面向应用场景,不仅提供理论突破,还要成为场景应用的底座。换言之,对于科研机构、AI 企业乃至高校而言,成果必须走向应用,实验室的突破最终要落在产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中。

在 AI 与 Science 协作方面,首先是需求驱动创新的逻辑强化。过去 AI 在科学领域的应用往往是技术先行,科研人员根据自己所观察到的科学问题提出模型,再寻找应用。这可能导致并未处于产业一线的研究人员更多地着眼于高难度的「顽疾」,而非急人所急的「痛点」,所以需要应用层面帮助科研力量捕捉最急切的需求,将重锤落在最需要攻克之处。

其次是应形成应用场景与科研闭环。需求牵引意味着应用场景不再是成果的终点,而是科研的起点。AI4S 的价值恰恰在于算法和算力可以不断迭代优化,科研团队可以在应用过程中获得反馈,从而推动技术不断突破。这种模式下,科技创新与应用需求相互作用,形成「科研—应用—再科研」的正循环。

此外,产研协作也有助于加速「卡脖子」问题的解决。一些关键领域,如半导体材料、新能源催化剂、前沿药物靶点,正是因为应用需求迫切,才会倒逼科研创新。发力点就在于将这些需求转化为明确的科研课题,并借助 AI 的加速能力实现突破。

AI4S 相关要点汇总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中多处提到科学技术、科研领域,以下对相关内容进行摘要汇总。

加快实施重点行动:「人工智能+」科学技术

1.加速科学发现进程。加快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型科研范式,加速「从 0 到 1」重大科学发现进程。加快科学大模型建设应用,推动基础科研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打造开放共享的高质量科学数据集,提升跨模态复杂科学数据处理水平。强化人工智能跨学科牵引带动作用,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

2.驱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和效能提升。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技术研发、工程实现、产品落地一体化协同发展,加速「从 1 到 N」技术落地和迭代突破,促进创新成果高效转化。支持智能化研发工具和平台推广应用,加强人工智能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第六代移动通信(6G)等领域技术协同创新,以新的科研成果支撑场景应用落地,以新的应用需求牵引科技创新突破。

3.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向人机协同模式转变,探索建立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形式,拓展研究视野和观察视域。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对人类认知判断、伦理规范等方面的深层次影响和作用机理,探索形成智能向善理论体系,促进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类。

加快实施重点行动:「人工智能+」消费提质

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推动智能终端「万物智联」,培育智能产品生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打造一体化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加快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探索智能产品新形态。

加快实施重点行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

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探索推广人人可享的高水平居民健康助手,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医保服务等场景的应用,大幅提高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和效率。推动人工智能在繁荣文化生产、增强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交流中展现更大作为,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创作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元素和标识的文化内容,壮大文化产业。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织密人际关系、精神慰藉陪伴、养老托育助残、推进全民健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拓展人工智能在「好房子」全生命周期的应用,积极构建更有温度的智能社会。

强化基础支撑能力:促进开源生态繁荣

支持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建设,促进模型、工具、数据集等汇聚开放,培育优质开源项目。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开源贡献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高校将开源贡献纳入学生学分认证和教师成果认定。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探索普惠高效的开源应用新模式。加快构建面向全球开放的开源技术体系和社区生态,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源项目和开发工具等。

参考资料:

​https://mp.weixin.qq.com/s/gQSIB2OGpHfbrUwA7-wKYw​

一键获取 2023—2024 年 AI4S 领域高质量论文及深度解读文章 ⬇️

利好AI4S!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意见出炉,点名生物制造、医疗健康-AI.x社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收藏
回复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