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框架和四阶段 原创
大模型训练框架
大模型训练框架通常涵盖以下关键内容:
- 自动微分与计算图优化支持梯度自动计算和高效的反向传播,优化计算图结构以提高训练效率。
- 分布式训练策略提供数据并行、模型并行、流水线并行及混合并行等多种方式,允许在多 GPU 或多机环境下协同训练大模型。
- 内存与计算优化通过混合精度训练、梯度累积、零冗余优化等技术,降低内存消耗并加速训练过程。
- 高效数据加载与预处理包含高性能的数据管道,支持大规模数据集的实时预处理和加载。
- 模型管理与监控提供训练过程中的日志记录、监控、检查点保存与恢复等工具,便于调试和模型迭代。
传统深度学习框架
提供了基本的自动微分、计算图优化以及训练流程管理功能,可以作为大模型训练的基础平台:
PyTorch
- 特点:采用动态图机制,代码灵活、易调试,适合研究和快速原型开发。
- 分布式支持:内置
torch.distributed
,支持多 GPU/多节点训练以及混合精度训练。
TensorFlow
- 特点:基于静态图(同时也支持动态图模式,例如 Eager Execution),在工业级应用中应用广泛。
- 分布式支持:利用
tf.distribute.Strategy
实现数据并行和模型并行,便于大规模模型部署。
JAX/Flax
- 特点:以 NumPy 风格接口为主,基于JAX的自动微分和XLA加速,能高效利用硬件进行大规模并行计算。
- 适用场景:支持动态模型构建,适合研究新型架构(如PaLM、T5),适合科研实验和需要极致性能优化的场景。
PaddlePaddle
- 特点:由百度开发,针对国内应用场景进行了诸多优化,具备完善的分布式训练与部署支持。
- 优势:在部分垂直领域和国内大规模应用中表现突出。
针对大模型训练的优化工具
在传统框架基础上,这些工具专注于解决大模型训练中遇到的内存瓶颈、分布式训练调度以及多种并行策略的问题。
框架 | 适用场景 | 核心优势 | 学习成本 |
Hugging Face | 快速微调、多任务实验 | 模型丰富、易用性高 | 低 |
DeepSpeed | 工业级大规模训练 | ZeRO优化、显存效率 | 中高 |
Megatron-LM | 超大规模模型(千亿+) | 并行策略高效 | 高 |
Colossal-AI | 资源受限场景 | 内存优化、自动化工具 | 中 |
LLaMA-Factory | LLaMA系列微调 | 轻量化、开箱即用 | 低 |
Hugging Face Transformers
- 核心功能:提供丰富的预训练模型库(如BERT、GPT、T5、LLaMA等),支持快速加载、微调和部署。
- 易用性:API设计简洁,适合快速实验和迁移学习,支持PyTorch和TensorFlow。
- 社区支持:活跃的社区和持续更新的模型库,覆盖NLP、多模态等任务。
- 局限性:原生框架对超大规模训练(如千亿参数)的分布式优化支持较弱,需依赖其他工具(如DeepSpeed)。
DeepSpeed
- 核心内容:由微软开发,基于 PyTorch,专注于分布式训练效率,提供零冗余优化器(ZeRO)、流水线并行、张量并行等技术,有效降低内存占用,加速超大模型训练。
a.ZeRO优化:通过分片优化器、梯度、参数状态,显著降低显存占用(支持ZeRO-1/2/3)。
b.混合精度训练:支持FP16/FP8,提升训练速度。
c.推理优化:提供模型压缩和量化工具(如DeepSpeed-Inference)。
- 兼容性:与PyTorch无缝集成,常用于训练百亿至万亿参数模型(如Megatron-Turing NLG)。
- 适用场景:工业级大规模训练,尤其适合资源受限的场景。
Megatron-LM
- 核心内容:由 NVIDIA 开发,支持数据、模型和流水线并行,专为数十亿参数甚至更大规模的模型设计。优化Transformer层计算,提升GPU利用率。
- 硬件适配:深度优化NVIDIA GPU性能,适合训练如GPT-3、T5-XXL等模型。
- 局限性:配置复杂,需深入理解并行策略,对非NVIDIA生态支持有限。
Colossal-AI
- 核心内容:支持多种并行策略(如张量、流水线、数据并行),并提供自动优化和调度功能,旨在降低大模型训练的技术门槛和复杂性。
- 多样化并行策略:支持数据并行、模型并行、流水线并行、序列并行等。
- 内存优化:提供异构内存管理(CPU+GPU)、梯度检查点技术,降低显存需求。
- 自动化工具:支持自动混合精度和并行策略搜索,适合快速实验。
- 适用场景:中小团队或学术研究,资源有限但需高效训练大模型。
FairScale
- 核心内容:Facebook 开源的工具包,整合了分布式训练、混合精度、模型分片等多种策略,便于在 PyTorch 环境下进行大模型的训练和微调。
大模型训练的四个阶段
阶段 | 数据规模 | 关键技术 | 目标输出 |
预训练 | TB级语料 | Megatron-DeepSpeed | 基础语言模型 |
指令微调 | 百万级SFT | LoRA/QLoRA | 任务响应能力 |
偏好对齐 | 万级偏好对 | DPO/ORPO | 价值观对齐 |
推理优化 | 合成数据 | RFT/Rejection Sampling | 复杂推理能力 |
阶段一:预训练 - 构建知识基石
这是模型从“无知”到“博学”的过程,奠定了所有能力的基础。
- 核心目标:让模型学习语言的语法、语义、事实性知识以及世界的内在逻辑和模式。目标是获得一个基础模型。
- 训练数据:海量、多样化的无标注文本和代码数据(TB乃至PB级别),来源包括网页、书籍、代码库、学术论文等。
- 训练方法:自监督学习。最主流的方法是下一个词预测。模型通过不断预测序列中的下一个词,从而内化训练数据的统计分布。
- 输出结果:一个具备强大语言生成和补全能力的基座模型,如LLaMA、GPT-3 Base等。但它不懂指令,缺乏安全意识,输出不稳定。
特点:计算和数据密集型,成本最高,决定了模型能力的上限。
阶段二:指令微调 - 教会模型“听话”
也称为有监督微调,此阶段旨在教会基座模型如何理解并遵循人类的指令。
- 核心目标:将模型从一个“文本生成器”转变为“对话助手”或“任务执行者”。使其能够理解各种形式的指令(问答、翻译、总结等)并做出相应回应。
- 训练数据:高质量、规模较小的“指令-回复”对数据集。通常由人类专家编写或从高质量资源中整理。
- 训练方法:有监督学习。使用预训练模型的权重作为起点,用指令数据对其进行微调,最小化模型输出和标准回复之间的差异。
- 输出结果:一个指令微调模型。模型变得“有用”,能够执行任务,但可能仍然存在事实错误、胡说八道或生成有害内容的风险。
阶段三:偏好对齐 - 对齐人类价值观
此阶段确保模型的输出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安全、有益、符合人类偏好的。
- 核心目标:让模型的行为与广泛的人类价值观和特定偏好(如 helpfulness, honesty, harmlessness)保持一致。
- 主流方法: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
- 训练奖励模型:首先,训练一个独立的奖励模型来充当“裁判”。训练数据来自人类对多个回复的质量排序(A > B > C),RM学习预测人类更喜欢哪个回复,并给出分数。
- 强化学习微调:然后,使用RL算法(如PPO)微调指令微调后的模型。模型生成回复,由RM打分(奖励信号),通过最大化累积奖励来优化模型,使其更倾向于产生高分的、符合偏好的回复。
- 其他技术:也出现了更轻量级的方法,如直接偏好优化,它省去了训练独立RM的步骤,直接利用偏好数据微调模型,效果更好且更稳定。
- 输出结果:一个对齐后的模型。这是模型变得“可靠”和“可用”的关键一步,例如ChatGPT、Claude等产品级模型。
阶段四:推理优化 - 解锁终极性能
这是模型部署前的最后一步,专注于在不改变模型权重的情况下,通过改进生成(推理)过程来显著提升最终输出质量。
- 核心目标:在不增加训练成本的前提下,激发模型已有知识的潜力,获得更准确、更一致、更可靠的推理结果。
- 关键技术与方法:
a.思维链:通过提示词(如“让我们一步步思考”),鼓励模型生成推理的中间步骤,显著提升复杂推理任务的准确性。
b.自我一致性:对同一问题多次采样不同的推理路径,然后通过投票(如多数决)选择最一致的答案,进一步提升CoT的效果。
c.自检与修正:让模型生成答案后,再进行一次自我批判和修正,从而发现并减少错误。
d.推理过程约束:使用框架和模板来约束模型的输出格式,确保其输出结构化、无幻觉的答案(如要求模型先引用原文再作答)。
- 输出结果:一个部署就绪的推理系统。通过组合应用这些技术,模型的最终用户感知性能得到巨大提升。
大模型训练的四阶段划分非常精准地概括了现代大语言模型从“诞生”到“成才”的全过程,突出了“推理优化”作为独立阶段的重要性,因为它已成为提升模型实际表现不可或缺的一环。关于大模型训练的技术,可以参考北大出版社的新书《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
本文转载自数字化助推器 作者:天涯咫尺TG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