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DeepSeek-R1 的 “修炼之路”:从基础模型到推理高手的四阶段训练法 原创

发布于 2025-7-18 14:06
浏览
0收藏

在大模型竞争白热化的今天,DeepSeek-R1 凭借在数学推理、代码生成等复杂任务中的亮眼表现脱颖而出。它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四阶段精心训练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一 “推理高手” 的成长轨迹,看看它是如何从基础模型一步步进化为多面手的。

揭秘 DeepSeek-R1 的 “修炼之路”:从基础模型到推理高手的四阶段训练法-AI.x社区

一阶段:冷启动监督微调(Cold Start SFT)—— 打好推理 “地基”

如果把 DeepSeek-R1 的训练比作盖房子,那么第一阶段就是 “打地基”。这一阶段的核心目标是让模型掌握基本的推理逻辑和表达规范,为后续训练铺路。

具体来说,研究者们用数千条人工标注的高质量思维链(CoT)数据,对基础模型(DeepSeek-V3-Base)进行轻量微调。这些数据每条都包含多语言对齐的规范格式,比如用​​<reasoning>​​​和​​​</reasoning>​​​标签包裹推理过程,就像给模型 “划重点”,告诉它 “推理过程要这么写”。

这一步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它能激发模型输出逻辑连贯的推理过程,让模型学会 “按人类的方式思考”;另一方面,它为后续的强化学习提供了稳定起点,能显著缩短训练的收敛时间。就像教孩子做数学题时,先给几道带详细步骤的例题,孩子才能更快上手。

二阶段:面向推理的强化学习(Reasoning-Oriented RL)—— 专攻复杂任务

有了基础的推理能力,接下来就要针对性提升模型在复杂任务中的表现了。第二阶段就像 “专项训练”,让模型在数学、编程、科学等需要深度推理的任务中 “打怪升级”。

这一阶段采用了GRPO 算法(一种高效的强化学习算法),并设计了 “混合奖励函数” 来给模型的表现打分:

  • 规则奖励:比如数学题答案是否正确、代码能否运行通过、输出格式是否规范;
  • 语言一致性奖励:如果模型输出中英文混杂,就会被 “扣分”,以此提升目标语言的占比。

经过这一阶段的训练,模型的推理能力突飞猛进。比如在 2024 年美国数学邀请赛(AIME)中,模型的准确率从 15.6% 飙升到 71.0%,相当于从 “勉强及格” 跃升到 “优秀水平”。

三阶段:拒绝采样与监督微调(Rejection Sampling & SFT)—— 平衡能力与泛化

专攻推理任务后,模型可能会 “偏科”—— 推理能力强了,但在写作、问答等通用任务中表现一般。第三阶段的目标就是 “全面发展”,让模型既能解难题,又能聊日常。

研究者们用了两个妙招:

  1. 拒绝采样:让经过第二阶段训练的模型生成大量回答,筛选出约 60 万条高质量推理数据(比如逻辑严谨、表达清晰的内容);
  2. 复用通用数据:加入 DeepSeek-V3 已有的 20 万条通用任务数据(涵盖写作、角色扮演等)。

之后进行两轮监督微调:先只用 60 万条推理数据微调,再用全部 80 万条数据(推理 + 通用)微调。这就像让学霸既做奥数题,也练作文,最终实现 “推理能力不缩水,通用能力补短板”。

四阶段:全场景强化学习(RL for All Scenarios)—— 对齐人类需求

经过前三阶段,模型已经具备了强推理能力和通用性,但还需要 “懂人心”—— 符合人类偏好,兼顾安全性和开放域泛化能力。第四阶段就是 “打磨细节”,让模型成为真正能用的 “全场景助手”。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多样化奖励机制

  • 推理任务:继续用规则奖励(如数学答案验证);
  • 通用任务(如对话、写作):用神经奖励模型评估 “无害性” 和 “实用性”(比如回答是否友好、是否有帮助)。

同时,训练数据涵盖了用户日常查询、长文本理解等场景,确保模型在各种实际使用中都能 “不掉线”。最终,经过这一阶段的模型,既能严谨推导数学公式,也能轻松聊家常,还能避免输出有害内容。

为何这样的四阶段训练能成功?

DeepSeek-R1 的四阶段训练,本质是 “循序渐进、交替优化” 的智慧:先用监督微调打基础,再用强化学习攻难点,接着用混合数据补短板,最后用全场景训练对齐人类需求。这种 “两步走”(SFT 和 RL 交替)的方式,既保证了模型的推理深度,又兼顾了通用能力和安全性。

从结果来看,这种方法效果显著:DeepSeek-R1 在 AIME、MATH-500 等推理 benchmark 上表现接近 OpenAI o1 系列,同时在写作、对话等任务中也能保持良好表现。

写在最后

DeepSeek-R1 的四阶段训练,为大模型推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套可复用的 “方法论”—— 从基础规范到专项突破,再到全面平衡,最后对齐需求。对于企业来说,这种 “循序渐进、靶向优化” 的思路,也能为自家模型的训练和迭代提供参考。

如果说大模型是人工智能的 “引擎”,那么科学的训练方法就是 “燃料”。DeepSeek-R1 的成长轨迹,或许正预示着未来大模型训练的重要方向:更精细、更高效、更贴近人类真实需求。

参考文献

  1. 南门子,《阿里淘天大模型终面:麻了,真的麻了!》,​​https://mp.weixin.qq.com/s/x43pwfNw7doFB5pGMLpJfA​​,2025-06-19,微信公众号
  2. 《DeepSeek-R1 背后的思维链(CoT)技术》,​​https://mp.weixin.qq.com/s/2BEETD2xukrLP6hP9uLxXA​​,2025-02-15,微信公众号
  3. 《一文读懂 DeepSeek-R1 的 “最强外挂” GRPO 算法》,​​https://mp.weixin.qq.com/s/rG9cRYqHIwTc7-bR2qCIEg​​,2025-02-08,微信公众号
  4. 《15 问深入理解 DeepSeek-R1》,​​https://mp.weixin.qq.com/s/2hUYDmHimge_trFLGXlueA​​,2025-02-01,微信公众号
  5. 《DeepSeek-R1 万字解读》,​​https://mp.weixin.qq.com/s/LszsOMVwL7Om7860HqgK_g​​,2025-01-31,微信公众号

本文转载自​​鸿煊的学习笔记​​,作者:乘风破浪jxj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收藏
回复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