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Langgraph中的State状态的深入研究 原创

发布于 2025-9-25 14:22
浏览
0收藏

“ 引言部分,总领全篇文章的中心内容。”

在Langgraph中的三个核心组件中,State是用来传递数据的;在使用Langgraph构建智能体时,不论是简单还是复杂,归根结底都是通过节点(nodes)和边(edges)来构建一个完整的图(graph)。

但 LangGraph 的核心从来不在于如何去界定节点与边,而是在于如何高效地管控各个节点的输入和输出,以确保图能够持续稳定地运行

LangGraph 的底层图算法依托消息传递机制来定义和执行图中的交互流程,在这一过程中,状态(State)组件担当着关键的载体角色,主要负责在图的各个节点之间传递信息,像核心功能中的工具使用、记忆能力以及人机交互等,都得依仗 ​​State​​ 来达成并加以维护。

关于Langgraph中的State状态的深入研究-AI.x社区

State-状态

Langgraph的本质就是一个状态图,而状态图的体现就在于State状态,State本质上是一个数据结构,其贯穿了Langgraph的整个生命周期。

定义图时,首先要定义图的状态​​State​​​。​​State​​ 是贯穿 LangGraph 整个工作流的核心数据结构,用于存储和传递任务执行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它反映了应用在某一时刻的完整快照,例如用户输入、中间结果、工具调用日志等。

关于Langgraph中的State状态的深入研究-AI.x社区

​State​​​的本质是一个共享的数据结构,它由图的模式(schema)和 ​​​reducer​​​ 函数组成。节点执行的每一次完成都会带动其内容的更新,以此来实现数据在不同节点间的流通与共享,从而消除节点间的数据孤岛问题,确保在多智能体协作时,信息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能得到可靠的保障。

模式 :状态的模式是图中所有节点和边的输入模式,可以是Python字典​​dict​​​或强类型对象(如​​TypedDict​​​、​​Pydantic​​模型)。它规定了状态的数据结构和类型,为状态的使用和管理提供了规范。

Reducer 函数 :Reducer 函数用于指定如何将节点的输出合并到全局状态,从而实现对状态的修改。它通过特定逻辑控制状态更新的方式,解决了多节点协作时状态冲突和累积问题。每个状态字段(如messages、plan等)可独立配置Reducer,实现细粒度控制。例如:

覆盖更新:默认行为,直接替换原有值

追加更新:将新值合并到列表末尾

条件更新:根据业务规则选择性合并

关于Langgraph中的State状态的深入研究-AI.x社区


​State​​​ 更新时会先读取当前的 ​​State​​​,经过相应的处理之后,仅仅是返回增量更新,也就是仅仅对部分字段进行修改,并不会对整个 ​​State​​​ 进行覆盖。LangGraph自动将节点返回的字典浅合并到全局​​State​​中,避免手动处理字段冲突

在每一步执行完毕之后,​​State​​ 都会自动进行保存,这样一来,在面对需要暂停、恢复、回滚(例如在错误恢复或是人工干预的情况下)等操作时,系统能够有着更为出色的应对能力,大大增强了整个工作流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图的执行流程

在​​LangGraph​​框架中,图的执行流程如下:

  1. 每个节点的函数会被调用,并接收前一个节点返回的状态作为输入。
  2. 节点函数对状态进行处理后,输出一个新的状态,传递给下一个节点。

关于Langgraph中的State状态的深入研究-AI.x社区

在 LangGraph 框架中,每个节点都被赋予了对状态(State)的访问、读取和写入权限。当节点对状态进行修改时,这些变化会随着图的执行流程自然地传播到后续节点,从而实现一种隐式的“广播”效果。这种设计允许后续节点根据前序节点的状态变更,动态调整自身行为。

本文转载自​​​​​​AI探索时代​​​​​​ 作者:DFires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收藏
回复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