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模态 RAG 代表了下一代检索增强生成系统的发展方向,通过整合视觉、听觉等多种信息源,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准确和上下文相关的回答,极大地扩展了人工智能系统的应用范围和实用性。”
多模态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扩展了传统文本 RAG 的能力,使其能够处理和理解多种类型的数据(如图像、音频、视频等),而不仅仅是文本。这种技术在需要处理丰富媒体内容的场景中特别有用。
基本原理
多模态 RAG 的核心思想是将传统 RAG 的文本检索和生成能力扩展到多模态领域:
- 多模态表示学习:将不同模态的数据(文本、图像、音频等)映射到统一的向量空间中
- 跨模态检索:能够使用一种模态的查询(如图像)检索另一种模态的相关内容(如文本)
- 多模态生成:生成包含多种模态内容的回答

核心技术组件
1. 多模态编码器
- 将不同模态的数据转换为统一的向量表示
- 常用模型:CLIP、ALBEF、VinVL 等
- 文本编码器:BERT、RoBERTa 等
- 图像编码器:ViT、ResNet 等
- 音频编码器:Wav2Vec、HuBERT 等
2. 多模态检索系统
- 能够处理跨模态的相似性搜索
- 使用统一的向量空间进行最近邻搜索
3. 多模态生成模型
- 能够理解和生成包含多种模态的内容
- 常用模型:Flamingo、BLIP-2、GPT-4V 等
多模态 RAG 的完整流程
阶段一:数据预处理与索引构建
- 多模态数据收集
- 收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格式的文档
- 示例:产品手册可能包含文字描述、产品图片和技术图表
- 多模态内容提取
- 文本提取:从文档、图像(OCR)、音频(ASR)中提取文本内容
- 图像特征提取:使用视觉编码器提取图像特征
- 音频处理:转录音频内容并提取音频特征
- 多模态编码与向量化
- 使用多模态编码器将不同模态的内容映射到统一向量空间
- 示例:CLIP 可以同时编码图像和文本到同一空间
- 构建多模态向量索引
- 将多模态向量存储在向量数据库中
- 确保支持高效的跨模态检索

阶段二:查询处理与检索
- 多模态查询解析
- 用户可能提交包含文本、图像、音频等的复杂查询
- 示例:上传产品图片并询问"这个产品的技术规格是什么?"
- 多模态查询编码
- 使用与索引阶段相同的编码器处理查询
- 将多模态查询转换为统一向量空间中的表示
- 跨模态检索
- 在向量数据库中进行相似性搜索
- 可以检索与查询相关的任何模态的内容
- 示例:用图像查询检索相关的文本说明
- 结果重排序与融合
- 对检索结果进行重新排序,确保最相关的内容排在前面
- 融合不同模态的检索结果
阶段三:生成与响应
- 多模态上下文构建
- 将检索到的多模态内容组织成合适的上下文
- 示例:将产品图片、技术规格文本和用户评论组合在一起
- 多模态生成
- 使用多模态生成模型创建响应
- 模型能够理解并引用多种模态的内容
- 示例:生成包含文本描述和引用相关图像的回答
- 响应呈现
- 生成包含多种模态元素的最终响应
- 示例:文本回答中嵌入相关图像或图表
实现多模态 RAG 的技术挑战
- 模态对齐:确保不同模态在向量空间中的表示是对齐的
- 跨模态理解:模型需要真正理解不同模态内容之间的语义关系
- 计算效率:处理多模态内容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
- 数据质量:需要高质量的多模态训练数据
- 评估难度:评估多模态系统的性能比单模态更复杂
未来发展方向
- 更高效的多模态表示:开发更高效的多模态编码方法
- 更强大的跨模态理解:提高模型理解不同模态间细微关系的能力
- 实时多模态处理:支持视频等流式多模态内容的实时处理
- 多模态对话:支持包含多种模态的多轮对话
- 领域专业化:针对特定领域(如医疗、法律)优化多模态 RAG 系统
多模态 RAG 代表了下一代检索增强生成系统的发展方向,通过整合视觉、听觉等多种信息源,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准确和上下文相关的回答,极大地扩展了人工智能系统的应用范围和实用性。
本文转载自AI探索时代 作者:DF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