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报告:花了300-400亿美元,95%的企业AI项目都失败了

发布于 2025-8-28 06:54
浏览
0收藏

95%的企业AI试点项目产生零回报。

MIT报告:花了300-400亿美元,95%的企业AI项目都失败了-AI.x社区

MIT发布的《2025年商业AI现状》报告显示,尽管企业在GenAI上投入了300-400亿美元,但95%的组织获得的回报为零。只有5%的AI项目真正产生了可衡量的商业价值。

MIT报告:花了300-400亿美元,95%的企业AI项目都失败了-AI.x社区

这种巨大的差异被研究者称为"GenAI鸿沟"——大部分企业停留在"试点阶段",而少数成功者已经从AI中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价值。

为什么ChatGPT很好用,但企业AI工具很糟糕?

报告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矛盾:80%的组织都在使用ChatGPT等通用工具,但只有5%的定制企业AI工具能够投入生产使用。

MIT报告:花了300-400亿美元,95%的企业AI项目都失败了-AI.x社区

关键问题不在AI模型质量,而在系统能否学习和适应,静态工具必死。95%的企业在购买或开发"演示很酷但记不住上下文"的AI玩具,这些工具无法适应实际工作流。5%的成功案例全部采用能持续学习、动态集成的系统,比如某保险公司将AI深度嵌入理赔流程后,单案例处理时间从45分钟压缩到90秒。

MIT报告:花了300-400亿美元,95%的企业AI项目都失败了-AI.x社区

用户偏好ChatGPT的三个原因很简单:

  • "更信任它"
  • "界面已经熟悉"
  • "答案更好"

MIT报告:花了300-400亿美元,95%的企业AI项目都失败了-AI.x社区

但当涉及核心业务流程时,90%的用户仍然更愿意选择人类同事,而不是AI。原因很直接:ChatGPT不记住上下文,不学习,不改进。

MIT报告:花了300-400亿美元,95%的企业AI项目都失败了-AI.x社区

一位企业律师说得很清楚:"它很适合头脑风暴和初稿,但不会保留客户偏好的知识,也不会从之前的编辑中学习。对于高风险工作,我需要一个能积累知识并随时间改进的系统。"

影子AI经济:员工自己在跨越鸿沟

报告发现了一个"影子AI经济":90%的员工在工作中使用个人AI工具,但只有40%的公司购买了官方AI订阅。

MIT报告:花了300-400亿美元,95%的企业AI项目都失败了-AI.x社区

员工每天多次使用个人AI工具处理工作任务,而他们公司的官方AI项目还停留在试点阶段。这说明个人用户已经成功跨越了GenAI鸿沟,但企业组织还没有。

钱都花在了错误的地方

50%的GenAI预算流向了销售和营销,因为这些领域的效果容易衡量——演示数量、邮件回复时间等指标可以直接展示给董事会。

MIT报告:花了300-400亿美元,95%的企业AI项目都失败了-AI.x社区

但真正的ROI往往隐藏在被忽视的后台功能中:

  • 减少BPO支出:每年节省200万到1000万美元
  • 降低外部代理成本:创意和内容成本减少30%
  • 替代昂贵的咨询服务

MIT报告:花了300-400亿美元,95%的企业AI项目都失败了-AI.x社区

一位制药公司采购VP的困惑很典型:"如果我买一个工具让团队工作更快,怎么量化这种影响?如何向CEO证明其价值?"

成功者在做什么不同的事?

跨越GenAI鸿沟的组织有三个共同特征:

  1. 购买而非自建:外部合作的成功率是内部开发的两倍(67% vs 33%)
  2. 从业务一线而非中央实验室推动:最强的企业部署往往始于已经在个人生产力方面尝试过ChatGPT或Claude的"超级用户"
  3. 选择能学习和适应的工具:成功的系统不只是生成内容,而是在环境中学习和改进

成功的AI初创公司专注于垂直但高价值的场景,深度整合到工作流程中,通过持续学习而非广泛功能扩展。

时间窗口正在关闭

企业正在锁定能够适应的AI系统。微软365 Copilot和Dynamics 365正在集成持久内存和反馈循环。OpenAI的ChatGPT内存测试版也显示了类似趋势。

一位50亿美元金融服务公司的CIO说:"我们目前正在评估五个不同的GenAI解决方案,但无论哪个系统最能学习和适应我们的具体流程,都将最终赢得我们的业务。一旦我们投入时间训练系统理解我们的工作流程,转换成本就变得过高了。"

这个18个月的窗口期正在迅速缩小。

真正的改变才刚开始

这不只是工具的转变,而是"代理网络"(Agentic Web)的出现——一个由学习系统组成的持久互联层,能够跨供应商、领域和界面协作。

今天的企业软件栈由孤立的SaaS工具和静态工作流定义,代理网络将用能够协商任务、共享上下文、跨企业协调行动的动态代理来替代这些。

对于目前困在鸿沟错误一边的组织,前进的路径很清楚:停止投资需要持续提示的静态工具,开始与提供定制系统的供应商合作,专注于工作流程整合而不是华丽的演示。

GenAI鸿沟不是永久的,但跨越它需要在技术、合作伙伴关系和组织设计方面做出根本不同的选择。

社群评价

网络上对于这篇报告的价值也有热烈讨论。支持者认为:"AI试点只有融入日常运营才成功,不是停留在PPT上。"质疑者则说:"MIT错过了AI革命,现在发布这种报告很遗憾。"

一位一线实施者的观察更直接:"企业想要AI,但理解全来自媒体炒作。真正做出来后,反响平淡得很。"

有人把这比作1995年:"每家公司都觉得必须建网站,但大多数根本不知道要网站干什么。"

小结

这种80-90%的高失败率并非AI独有。过去的大数据项目也是如此,这反映的是企业采用新技术时的通病:目标模糊、执行不力、变革管理薄弱。

无论95%这个数字是否完全准确,它已经成为讨论企业AI投资效果时绕不开的参考点。真正的问题可能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大多数公司在面对新技术时依然犯着老毛病:跟风、缺乏明确目标、实施不到位。

工具再先进,用错了地方也是浪费。

报告地址:​​https://mlq.ai/media/quarterly_decks/v0.1_State_of_AI_in_Business_2025_Report.pdf​

本文转载自​​​​​​​​​​AI工程化​​​​​​​​​​,作者:ully

收藏
回复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