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论、GRPO与CoT三位一体

发布于 2025-7-30 06:22
浏览
0收藏

​笔者最近更新了大模型数理认知框架:重整化提取出范畴,持续重整化驱动范畴相变​,然后逆重整化推理:

范畴论、GRPO与CoT三位一体-AI.x社区图片

关于 LLM对句法和语义惊人的理解力,大家可曾想到一个关键问题:如何以数学方式刻画 LLM 所学到的语言范畴结构?

度量 LLM 语言范畴空间

这里是来自​万字长文介绍为大语言模型建立的“语言、统计和范畴”数学框架作者Tai-Danae Bradley 年初给出的方法【文献 1】。

通过将文本片段构建为丰富范畴(enriched category):以token 串为对象,对象间的态射定义为π(y|x),即自x生成y的条件概率。

范畴论、GRPO与CoT三位一体-AI.x社区

范畴论、GRPO与CoT三位一体-AI.x社区

范畴论、GRPO与CoT三位一体-AI.x社区

范畴论、GRPO与CoT三位一体-AI.x社区

进一步,Bradley将M的量值函数表述为量值同调(magnitude homology)的欧拉特征,并给出了零维和一维量值同调群的具体描述。

范畴结构与信息论意义

Bradley 用LLM 的 next-token 概率直接构建丰富范畴,将语法结构转化为数学图谱,完成概率结构到范畴结构的映射;

同时建立Magnitude与熵和不确定性的关系,即通过 Tsallis 引入非广义熵,并在与 Shannon 熵对接,刻画生成路径的不确定度;

遵循Leinster与Schulman的方法,讨论范畴拓扑结构,通过将M的量值函数表述为量值同调的欧拉特征,揭示文本空间的代数拓扑性质。

笔者看来,Bradley通过此论文,完成了如下具有重要意义的三项奠基工作:

一、提供了一个数学工具来量化 LLM 语言范畴空间的“大小”和结构复杂度;

二、将语言生成概率转译为拓扑的不变量,揭示语言范畴空间深层特征;

三、Magnitude 类比配分函数,LLM 中的信息度量可获得统计物理新诠释。

通过将 LLM 的概率生成机制注入范畴结构,不仅为语言范畴空间提供了统一的数学刻画,还实现了从概率熵到数量与拓扑不变量的结构性解释。

范畴量值下看 GRPO 与 CoT

丰富范畴量值为GRPO组相对策略优化创建了数学量度空间,允许定义路径(token 序列)在范畴中的“权重”(wt);

通过量值可进一步衡量推理路径的复杂度与不确定性,从而在训练过程中对 “推理链” 的结构进行调控,使推理既准确又能追溯逻辑依据。

丰富范畴量值对于GRPO与CoT的意义,详细来说,体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1. 语法范畴建模 token 到句子各种扩展概率,量化结构与语法连贯性,能够为GRPO/CoT提供路径生成环境;

2.  Magnitude 量值衡量范畴整体信息结构,揭示复杂度与不确定性,可被用作衡量GRPO/CoT 的 reward 或 regularizer;

3. 语义范畴映射,标识逻辑结构与意义,支持解释性操作,用于 GRPO/CoT 解释层路径校正;

4. CoT 输出,构成范畴内部路径,便于形态结构化分析,GRPO 则基于此,优化路径选择。

可解释思维链的理论框架

《连接范畴论与GRPO:构建可解释思维链的理论框架》【文献 2】的思路与此一致,不知道是否受到Bradley工作的启发。

引入范畴结构,将推理思维链从经验方法提升为可解释的数学体系,让 CoT 的每一步具备结构化与可衡量的意义。

范畴论、GRPO与CoT三位一体-AI.x社区

文献构建了一个三层范畴架构,能够将CoT转化为可形式化验证的过程:

基础层(Tier 0)将原始GRPO策略更新建模为状态态射,这些状态富集了嵌入向量、词元历史与优势估计;

中间层(Tier 1)将并行推演、分支策略等递归推理模式抽象为可复用的推理基元;

顶层(Tier 2)则把积、余积、拉回等泛映射性质(UMP:Universal Mapping Properties)实例化为标准RL子程序。

这些UMP消除了临时实现选择,确保合并推理线程或交叉上下文等操作具有唯一定义与语义一致性。

这里的关键创新包括:

• 可解释性工具:通过诊断函子将范畴结构映射为层级化、人类可读的日志,解决传统RL微调的黑箱问题;

• 元数据富集机制:对象与态射携带溯源信息、置信度分数与计算成本,实现可审计性与资源感知推理;

• 实用的工具链:Python嵌入的范畴专用语言(CatCoT)、字符串图编辑器,以及能将高层范畴蓝图转换为可执行PyTorch/TensorFlow代码的自动生成器。

范畴GRPO与CoT三位一体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生成机制:

以范畴论为推理思维结构的数学语言;借助GRPO 强化学习优化策略手段;选择最佳 CoT 提示推理路径。

也就是用范畴论为 CoT + GRPO 构建“可解释分析框架”:

1. 将 token 序列和推理步骤视为范畴的“对象”,路径或转换视为“态射”;

2. 应用范畴函子、极限、同构等概念抽象化和结构化推理链;

3. 父子范畴的分层结构帮助建立可追溯的逻辑依赖关系,提升可解释性。

以GRPO为基础,通过强化学习调整模型对 “思维链” 的偏好,优化高质量推理路径的生成,依靠范畴量值能更精确地做到:

1. 定义路径的“度量”,也就是哪些推理步骤具有更强逻辑支撑;

2. 对策略优化设立数学约束,用范畴量值制定更解释友好的 reward 函数;

3. 通过函子和自然变换,分析模型在“推理图谱”中的行为和可解释性。

三者合力,构成一条从结构定义、路径解释到训练优化的闭环,让 LLM 的思维不再是黑箱,而是能够被“结构化解释”、“可追踪验证”的“范畴量化”推理机。

文献1,The Magnitude of Categories of Texts Enriched by Language Models,https://arxiv.org/html/2501.06662v1 

文献 2,Bridging Category Theory and GRPO: A Conceptual Blueprint for Explainable Chain of Thought,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Debi-Prasad-Ghosh/publication/390877706_Bridging_Category_Theory_and_GRPO_A_Conceptual_Blueprint_for_Explainable_Chain_of_Thought

本文转载自​​​​​​​​​​​清熙​​​​​​​,作者:王庆法

收藏
回复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