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再将工作流称为“智能体”,真正的AI智能体指南
本文是 Jake 应 Artificial Lawyer 邀请撰写的观点文章,Jake 是这个领域多年的专家,通过本文澄清智能体概念并给出了清晰定义。
编译方式:基本直译,但采用了更地道的中文说法。
年初开始,AI “智能体”(Agent)成了科技圈最火的标签。几乎任何带点大模型和工具集成的软件,都自称“智能体”。
但现实是:很多产品只是换了个名字的工作流而已,它们需要你手把手指导每一步,遇到一点异常就瘫痪,根本谈不上“自主”。
这不仅误导了采购决策,还让整个行业对 AI 的期待被稀释:买了所谓“智能体”,结果发现还是靠人力推动,最后结论是“AI 做不到”。
其实 AI 能做到,但前提是你得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智能体。
什么是AI智能体?
一句话定义:AI 智能体是一种能够在预设约束内,自主追求目标并完成任务的系统。
这意味着它至少要具备以下能力:
- 明确目标(如“在合规政策内完成 NDA 签署”);
- 自主制定并多步调整计划;
- 自主选择和组合工具,而不是等你告诉它“用哪个、什么时候用”;
- 在外部系统中行动、观察结果,并在情况变化时重新规划;
- 能处理障碍(自动回复、缺权限、字段缺失)并寻找替代方案;
- 基于现有渠道运作(邮箱、Slack、Teams),而不是强迫你换界面;
- 符合政策与风险边界,并生成可审计日志;
- 能自己收尾,而不是卡在“下一步等你点”。
缺了这些,就别叫自己智能体。
常见的“伪智能体”
在科技领域,常见的几种“挂羊头卖狗肉”现象包括:
- 工作流换皮:流程写死,只是插了几个大模型提示。演示很炫,财务部一改表格就崩了。
- 集成数量秀:集成了几十个工具,但还得你手动点“第三步-选项 B”。这叫遥控器,不叫智能体。
- 伪装向导:五步 UI 把所有智能体该推断的事都问你。那你才是真智能体。
- 半吊子副驾驶:能帮起草,但不会催签名、更新跟踪、绕过外出审批。
- 填表器:帮你补字段,但谈不了进度,也不会自动约会。
如果你的产品属于以上任何一种,坦荡一点,把它称作“辅助工具”或“自动化工作流”。它们依然有价值,只是不是智能体。
自主性分级
为了更直观地识别智能体“段位”,可以参考这张自主性阶梯:
- Level 0:自动化工作流——确定性、易碎、便宜。
- Level 1:辅助型 AI——起草/分类/提取,人类掌舵。
- Level 2:监督型智能体——跨工具规划执行,但关键环节要人工批准。
- Level 3:受限自主智能体——按政策无人值守,仅边缘情况才升级。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号称“智能体”的科技产品,其实是 Level 1 伪装成 Level 3。
评估“真智能体”
- 目标与计划闭环:是否有明确的任务规划器,并能根据结果动态更新计划,而不是仅靠提示词?
- 工具自主性:是否能自己选工具、切路径,而不是硬编码?
- 障碍恢复能力:遇到外出邮件、权限拒绝、数据缺失时,能否自行重规划、升级处理?
- 政策护栏:运行时强制执行审批阈值、条款库、数据规则。
- 可审计性与安全停机:是否记录完整日志、可重放、可控停机?
如果这些只能靠“人工点击下一步”才能触发,那它只是带自动化脚本的软件,不是智能体。
一个真实案例
目标:在公司政策内完成一份低风险 NDA。
一个真正的智能体会这样做:
- 解析邮件/Slack 请求,判断对方风险,选择模板;
- 起草 NDA,套用公司立场并记录原因;
- 发出电子签名,遇签署人外出则自动找代理、提议电话或改期;
- 发现非标修改时,在权限范围内自动谈判,超出阈值才人工介入;
- 更新 CLM、CRM、进度跟踪,并在各自渠道通知干系人;
- 最后生成完整审计记录与证据包。
一个“伪智能体”则会:生成草稿、打开界面、等你来点。
买家如何判断?
别光听“我们是智能体”,要看数据:
- 无人值守完成率(UCR):多少任务全程无需人工?
- 障碍恢复率(ORR):多少问题能自己解决?
- 平均首次干预时间(MTTH):多久才需要人工第一次接手?
- 政策违规率(PBR):每千次运行有几次越权?(应趋近零)
别看厂商演示,做一周黑箱测试。 给它邮箱、CLM、电子签名工具和真实边界案例,看它能跑多少。
不是“AI软件2.0”
智能体系统有完全不同的骨架:
- 任务规划器与控制器
- 长时记忆与事务状态
- 政策引擎
- 动态工具箱与回退路由
- 异常监控与停机条件
- 异步事件总线
- 不可篡改审计层
如果你的“智能体”只是提示模板 + API 调用,一遇现实偏差就会崩。
别再滥用“智能体”
智能体不是 UI、不是按钮、不是营销噱头。它是一个可以被布置任务、受约束、能审计、能独立行动的系统。
- 如果你是 Level 1/2,就大方说出来,辅助和自动化工作流也很有价值;
- 如果你想进化到真正智能体,先从低风险高频事务做起(NDA、标准 DPA、常规供应商入驻);
- 别靠“到处塞审批”假装安全,护栏靠设计,不靠人堵;
- 指标透明化,别只做演示;
- 别逼用户换工作方式,先融入他们已有的途径。
别再给流程换马甲。要么真正做智能体,要么自豪地卖你的好软件。
笔者个人观点
本文观点与笔者看法不谋而合, AI Agent不该是这个样子。
有感于微信接入DeepSeek中译者总结:
注意的点是,真正理解智能体Agent开发的不多,现在绝大多数Agent开发都是换了个名字的低代码传统应用;假的Agent,一如十年前的大数据、5年前的AI,泥沙俱下的时期又来了,大家做好判断。
图片
AI Agent 在多模态能力和任务执行上取得长足进步,但仍在复杂企业环境中难以落地,特别是准确性与可靠性高要求的领域。
AI Agent 的决策过程缺乏透明性,企业难以理解其推理逻辑,导致信任度不足。输出存在幻觉,甚至推理过程本身也存在幻觉。
AI Agent 应用需要强大的算力和完善的数字化体系,许多企业尚未完成信息化与数字化,面临系统、流程、数据多重技术债,以及软硬件与人才等多重资源约束。
Gartner的行业洞察
“智能体漂白”现象盛行:许多厂商将传统工具(如聊天机器人或 RPA)包装成“Agentic AI”,尽管它们缺乏真正的自主能力。目前真正具备 Agentic AI 能力的厂商仅约 130 家,而不是所谓的成千上万。
项目失败率极高:Gartner 预测,到 2027 年底,超过 40% 的 Agentic AI 项目会被取消,主要原因是成本攀升、商业价值不明确以及缺乏风险控制机制。
目前能力尚未成熟:许多项目还处于早期实验或概念验证阶段,缺乏足够成熟度,无法自主实现复杂业务目标,或正确执行细致任务。
未来采纳会逐步增长。 Gartner 的预测指出,到 2028 年:15% 的日常业务决策将由智能体自主完成(2024 年几乎为零);33% 的企业软件应用将集成 Agentic AI 功能。
笔者用一句话总结 Gartner 的 Agent 行业洞察: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也是IT 行业对“现象级”技术概念的统一话术,大智物云区块链传统 AI 都经历过。
作者:Jake Jones ,Flank 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该公司为法律团队开发能够自主处理日常事务的智能体。
本文转载自清熙,作者:王庆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