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码已不再稀缺,开发者正在进入“工作流时代” 原创
在过去的几年里,围绕“哪款AI编程助手最好用”的争论几乎没有停过:有人偏爱GitHub Copilot,有人坚信Claude Code,还有人等着OpenAI下一代模型。 但如果问到Andrej Karpathy(前特斯拉AI负责人、OpenAI核心成员),答案可能会让人意外:重点不在“哪一个最好”,而在于如何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 LLM工作流。
在Karpathy的眼中,我们正处于“代码后稀缺时代”。代码已不是稀缺资源,而是一种随时可以生成、试错、甚至丢弃的“消耗品”。这意味着,未来的开发者不再需要死守某一款工具,而是要像指挥家一样,调动不同层次的AI助手,把它们组合成一套能真正放大生产力的“多层工作流”。
这正是本文要解析的重点:Karpathy的四层LLM工作流,如何重塑开发者生产力?
1、第一层:Tab Completion —— 75%效率来自这里
在Karpathy的描述中,他最常用的其实是最简单的一层:代码补全(Tab Completion)。
这一层的核心思想是:不要写长篇Prompt,也不要把需求解释得面面俱到,而是通过直接写几行代码或注释,让模型在上下文里推断并补全。
- 为什么高效?因为代码就是最高带宽的沟通方式。与其写一句“帮我写个计算总价的函数”,不如直接敲下
def calculate_
,模型马上会给出calculate_total_price(items, tax_rate):
。清晰、直接、无歧义。 - 使用方式: Karpathy常用的工具是Cursor(一款AI驱动的代码编辑器),它几乎承担了他日常开发中75%的AI交互。这并不是让AI代写,而是类似一个能“补全句子”的副驾驶,让开发者始终保持掌控。
- 经验分享: 补全虽好,但并非时时刻刻都适用。Karpathy建议灵活切换开关,以免AI补全影响思路。
换句话说,这一层更像是“即时灵感加速器”,让开发节奏不中断。
2、第二层:高亮与修改 —— 精准重构与优化利器
当任务从“补全几行代码”升级到“优化现有逻辑”,Karpathy会切换到第二层:高亮+修改。
操作很直观: 👉 选中一段代码,直接提示AI做特定改动。比如:
- 把多层 if-else 重构成更优雅的写法;
- 给函数增加错误处理;
- 把多行 for 循环转成一行 list comprehension。
- 优势:
a.上下文清晰,AI不会“瞎猜”。
b.专注在局部改动,避免大段生成导致失控。
c.非常适合重构、优化、微调。
- 示例: 高亮一段嵌套条件语句,输入“优化成更简洁的形式”。AI可能会建议用字典映射或switch结构代替,代码可读性瞬间提升。
这一层的价值在于:帮助开发者做微创新,而不是大拆大建。
3、第三层:并行助手 —— Claude Code、Codex登场
当问题规模进一步扩大,仅靠局部修改无法解决时,Karpathy会借助更强大的并行AI助手(如Claude Code、Codex)。
这一层的定位是:快速产出大块代码,尤其是模板化、重复性或陌生领域的代码。
- 优点:
a.🚀 速度快:能在几分钟生成数百行调试用的代码。
b.🎵 “Vibe-Coding”:在不熟悉的语言(如Rust、SQL)中快速上手。
c.♻️ 临时代码:生成1000行调试可视化工具,找到Bug后直接删除,零成本。
- 缺点:
a.缺乏“代码品味”:喜欢堆砌冗余结构,过度防御或重复造轮子。
b.解释能力差:不适合教学场景。
c.易过度复杂化:一行能解决的问题,可能被写成嵌套十层的if-else。
Karpathy的建议是:用它来“快速起草”,但必须人工审校与精简。否则结果常常是“能跑,但丑得让人想重写”。
4、第四层:最后的王牌 —— GPT-5 Pro
当以上三层都失效时,Karpathy才会动用“终极武器”:GPT-5 Pro。
这一层的定位非常明确: 不是日常开发助手,而是深度问题解决者。
- 适用场景:
a.疑难Bug排查:当人类、Tab补全、并行助手都卡壳时,让GPT-5深度思考10分钟,往往能发现隐藏极深的逻辑漏洞。
b.架构级优化:比如分析代码库,提出整体重构建议。
c.技术调研:模型能快速检索并归纳文档、论文,节省大量查资料时间。
- 限制因素:
a.延迟高:响应慢,不适合实时交互。
b.资源贵:调用成本更高。
c.定位精准:不适合用来写小片段,而应作为战略级工具。
换句话说,GPT-5 Pro更像是一位**“顾问型专家”**,而非随时待命的“打工人”。
5、工具之争已过时,未来比拼的是“工作流设计力”
Karpathy的经验告诉我们:
- Tab Completion适合即时补全;
- 高亮修改用于局部优化;
- 并行助手解决大块生成;
- 顶级模型处理复杂难题。
真正拉开开发者差距的,不再是“谁用的工具更好”,而是谁能把工具组合得更顺畅。
这也是许多开发者正在经历的焦虑:“我是不是落后了?是不是没有跟上AI前沿?”
Karpathy的答案很清醒:别盲目追逐最新模型,学会编排工具的交响乐,才是新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结尾:生产力革命已来,你的工作流是什么?
未来,衡量开发者价值的标准将不再是“写了多少行代码”,而是解决问题的复杂度与速度。
在这个“代码后稀缺时代”,AI是放大器,但真正决定上限的,仍然是人的直觉、品味与策略。
Karpathy的工作流只是一个样板,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搭建一套独属的LLM工作流。
问题来了: 👉 在你的开发日常里,你会更依赖“补全流畅度”,还是“深度推理力”? 👉 你会像Karpathy一样搭建四层体系,还是会探索属于你的第五层?
或许,未来真正的竞争,不在于代码,而在于谁能设计出最聪明的工作流。
本文转载自Halo咯咯 作者:基咯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