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下文工程:2025 年最核心的能力 原创
1. 为什么说 “上下文工程” 会成为 2025 年的核心技能?
如果你关注 AI 领域的发展,可能会发现一个趋势:大模型本身的 “能力差距” 正在缩小:无论是 GPT-5、Qwen3-Max,还是 DeepSeek V3.1,基础的理解和生成能力越来越接近。但同样的大模型,在不同人手里,输出效果却天差地别:有人用它写的报告逻辑混乱,有人却能让它生成精准的行业分析;有人靠它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有人却能用它优化业务流程。
造成这种差距的关键,不再是 “用哪个大模型”,而是 “怎么给大模型‘喂信息’”,也就是我们要说的 “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
image.png
简单来说,上下文工程就是 “通过设计和组织输入信息,让大模型更精准地理解需求、输出高质量结果” 的能力。它不是写代码,也不用懂复杂的算法,却能直接决定 AI 的实用价值。到 2025 年,随着大模型成为各行业的 “基础工具”,这项能力会像今天的 “办公软件操作” 一样,成为职场人的必备技能,甚至更重要。
2. 先搞懂:“上下文” 到底是什么?
对大模型来说,“上下文” 就是它在回答问题时能参考的所有信息。比如:你问 AI:“帮我分析下这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果只说这句话,AI 只能泛泛而谈;但如果你补充了 “这家公司是做新能源电池的,2024 年营收 120 亿,净利润 15 亿,同比增长 20%,主要客户是特斯拉和比亚迪”,这些补充信息就是 “上下文”,有了这些,AI 才能给出具体、准确的分析。
更专业地说,上下文通常包含 3 类关键信息:
- 需求背景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比如:“我是市场部员工,要给领导做季度汇报,需要分析竞品的营销策略”;
- 核心数据 / 约束相关的事实、数据、限制条件,比如:“竞品 A 最近 3 个月在抖音投了 100 条广告,预算 500 万,目标用户是 25-35 岁女性”;
- 输出要求你想要 AI 给出什么形式的结果?比如:“请分 3 点总结,每点配 1 个数据支撑,语言简洁,适合 PPT 展示”。
没有好的上下文,再强的大模型也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好的上下文,能让普通模型发挥出超预期的效果。
3. 举个例子:同样的需求,不同上下文,结果天差地别
假设你是一家奶茶店老板,想让 AI 帮你设计一款新品。我们来对比两种不同的 “上下文输入”:
3.1 差的上下文(模糊、无细节)
“帮我设计一款奶茶新品。”
AI 的回答大概率是:“可以设计一款水果奶茶,比如草莓奶茶,加入新鲜草莓,搭配芝士奶盖,口感清甜。”这种回答很空泛,没有可落地的细节,你还是不知道怎么动手。
3.2 好的上下文(有背景、有数据、有要求)
“我是一家开在大学附近的奶茶店,主要客户是 18-22 岁的学生,客单价在 15-20 元之间。最近天气变热,想设计一款夏季新品,要求:① 颜值高(适合学生拍照发朋友圈);② 成本控制在 8 元以内;③ 有差异化(别和竞品的‘草莓奶盖’重复)。”
AI 的回答会立刻具体很多:“推荐设计‘青提气泡冻冻奶茶’:用青提果肉打底,加入透明气泡冻(增加口感层次),搭配绿茶底(清爽解暑),顶部放半颗青提 + 薄荷叶装饰(颜值高,适合拍照);成本约 7.5 元,客单价定 18 元,比竞品的草莓奶盖多了‘气泡’和‘冻冻’,差异化明显,还符合学生的消费预算。”
你看,只是补充了一点上下文,AI 的输出就从 “没用的建议” 变成了 “可直接落地的方案”,这就是上下文工程的价值。
4. 2025 年,为什么每个人都需要掌握上下文工程?
4.1 大模型会变成 “职场基础设施”
就像现在每个职场人都要会用 Excel、PPT 一样,2025 年,大模型会渗透到几乎所有工作场景:写报告、做分析、改文案、画图表、甚至设计方案…… 但 “会用” 不代表 “用得好”。能不能通过上下文工程让 AI 精准匹配需求,会成为 “高效工作者” 和 “普通工作者” 的分水岭。
比如:同样是做销售周报,不懂上下文工程的人,可能要花 2 小时整理数据、写总结;而懂的人,会把 “本周客户名单、成交数据、未成交原因” 整理成清晰的上下文,让 AI 5 分钟生成结构化周报,自己只需要做微调了。
4.2 它能解决大模型的 “核心痛点”
大模型有两个常见问题:“幻觉”(编造虚假信息)和 “答非所问”。而好的上下文工程,能直接缓解这两个问题:
- 避免 “幻觉”:给 AI 提供具体的数据、来源,比如 “参考 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报告(数据来源:中汽协),分析行业趋势”,AI 就不会瞎编数据;
- 避免 “答非所问”:明确需求边界,比如:“只分析北京地区的奶茶店竞争情况,不要涉及其他城市”,AI 就不会跑题。
4.3 它不需要 “硬核技术”,普通人也能学好
和 “模型训练”“算法优化” 这些需要专业知识的技能不同,上下文工程的核心是 “逻辑思维” 和 “细节把控”。本质是 “把模糊的需求拆成清晰的信息”。哪怕你不懂编程、不懂 AI 原理,只要愿意琢磨 “怎么把需求说清楚”,就能慢慢掌握。
5. 普通人怎么开始学?3 个简单的入门方法
5.1 从 “拆解需求” 开始:把 “模糊问题” 拆成 “具体信息”
遇到需要用 AI 解决的问题时,先问自己 3 个问题:
- 我要做这件事的 “背景” 是什么?(比如:“我是谁”“为了什么目的”);
- 有哪些 “关键数据 / 约束” 不能少?(比如:“时间范围”“预算”“目标人群”);
- 我想要 “什么样的输出”?(比如:“格式”“长度”“重点方向”)。
把这 3 个问题的答案写下来,就是一份基础的 “上下文”。
5.2 模仿 “好的案例”:看别人怎么写上下文
很多 AI 工具(比如:ChatGPT、豆包)会有 “优秀提示词(Prompt)库”,里面有很多经过验证的好上下文案例。比如:“职场汇报类”“数据分析类”“文案创作类”,你可以模仿这些案例的结构,结合自己的需求修改,就像学写作文时先 “仿写” 一样,慢慢就能找到规律。
5.3 多 “试错优化”:根据 AI 的输出调整上下文
刚开始用 AI 时,输出效果不好很正常。这时不要换模型,而是调整上下文:如果 AI 答非所问,就补充 “需求边界”;如果 AI 输出太笼统,就增加 “具体数据”;如果 AI 格式不对,就明确 “输出要求”。
比如:你让 AI 写一篇奶茶店宣传文案,AI 写得太正式,你就可以补充:“请用更活泼的语气,加入‘学生党必冲’‘拍照超出片’这样的网络热词,段落不要太长,适合发小红书”。 调整后,输出效果会明显变好。
6. 最后:上下文工程不是 “技巧”,而是 “思维方式”
很多人会把上下文工程当成 “让 AI 变好的技巧”,但其实它更深层的价值是 “倒逼你把需求想清楚”。在设计上下文的过程中,你会被迫梳理自己的目标、整理关键信息、明确约束条件。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工作思路的优化。
到 2025 年,当大模型成为标配,真正的竞争力不再是 “会不会用 AI”,而是 “能不能通过 AI,把自己的工作思路和需求,更高效地转化为结果”。而上下文工程,就是实现这种转化的核心能力。
现在开始学,一点都不晚。
好了,这就是我今天想分享的内容。
本文转载自玄姐聊AGI 作者:玄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