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真实的业务场景中——提示词的使用和优化技巧 原创
“ 没有最好的提示词,只有最合适的提示词;提示词的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
提示词可以说是大模型应用中最重要的东西,可以说其作用无可代替;但是我们很多人会陷入两个误区,一个是太重视提示词,另一个是太轻视提示词。
虽然说现在网络上有很多提示词模板,甚至很多人也收藏了很多模板,但说实话在真实的业务场景中,你保留的模板不一定有用,而且很多时候你也只是保留一下,就像你收藏的各种学习资料一样,收藏了也仅仅只是收藏了。
所以,在真实的业务场景中,我们应该学会使用提示词和优化提示词;不用一上来就要把提示词写的怎么怎么好;提示词就像技术一样,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在业务场景中提示词的使用
在上面说关于提示词有些人是太重视提示词,而有些人又太轻视提示词;原因有两点,一是有些人在业务刚开始就想方设法的想把提示词给一次性写好,但其效果往往不尽人意;还有一种情况是认为,既然大模型本身就不稳定,提示词的好坏影响也没那么大。
但从真实的业务实践中发现,提示词确实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又没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提示词作为一个重要参数,其并不是一个不可变的参数,而是可以随时进行更换和修改的参数;在业务初期或者说在开发测试阶段,我们只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写一个简单的提示词,然后能够满足最基本的业务需求即可。
然后在整个业务功能都跑通的情况下,根据具体的执行效果再对提示词进行优化和调整;比如说把你的需求和现在使用的提示词一起丢给大模型,让大模型帮你优化一下提示词;而作者在这方面做过测试,效果往往还不错。
当然,哪怕你的提示词写的再好,也不可能让大模型完全按照你的要求进行输出;毕竟这是大模型自身缺陷(幻觉)导致的,这个缺陷也可能是优势。
也因此,在做大模型应用时,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那就是做好错误处理;因为大模型本身的不确定性,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如果我们没做好错误处理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大模型时灵时不灵;明明刚刚还是好好的,怎么突然就不能用了,这也是作者在做大模型应用时经常遇到的问题。
那具体应该怎么优化提示词呢?大概有那几个方向?
下面是几个关于提示词优化的小技巧:
一、核心优化原则 (The Golden Rules)
1. 明确性高于一切 (Clarity is King)
坏:“处理一下用户数据。”
好:“请将用户提供的姓名和邮箱列表(格式:姓名, 邮箱)转换为 JSON 数组,每个对象的键名为 name 和 email。只输出 JSON,不要任何其他解释。”
2. 提供上下文和角色 (Provide Context & Persona)给模型一个明确的角色,它会更好地调整其语言模式和知识范围。
例如:“你是一名专业的金融分析师,擅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小白用户解释复杂的金融概念。请根据以下新闻...”
3. 使用结构化指令 (Structured Instructions)
人类喜欢段落,模型更喜欢清单。使用编号、 bullet points、分隔线来组织你的指令。
这能显著提高模型对复杂指令遵循的准确性。
4. 指定输出格式 (Specify the Output Format)
永远明确告诉模型你希望它如何输出。是 JSON、XML、纯文本、Markdown 表格还是 HTML?这极大方便了后端对结果的自动化处理。
5. 提供范例 (Few-Shot Learning)
对于复杂或易错的任务,提供 1-2 个输入输出的例子是最有效的技巧之一。这比千言万语的定义都管用。而这也是我们常说的CoT思维链模式。
本文转载自AI探索时代 作者:DFi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