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用 AI Agent 1 小时做完 5 天工作量!但最后发现一个问题…… 精华
上手体验了一波 Manus,感觉没有鼓吹的那么神,也不能被贬的一无是处,感觉 Manus 更像是想博出名的秀才,有料,但过火了。
下面通过一个 Manus 的个人使用案例讲讲,对于 Manus 的体验吧,力求既不迷信技术,也不排斥革新。根据我的任务,自动生成部署的网址:https://cshqyrrh.manus.space/。
通过亲手体验Manus AI Agent的惊人能力,我感受到它在任务自动化、效率提升上的颠覆性潜力,但也意识到,即便它智能如斯,局限与挑战依然存在。
Agent模式的交互式呈现
任务看似简单:我要求Manus基于《Zero to One: Learning Agentic Patterns》一文,撰写一篇面向普通人和行业从业者的科普博客,并生成一个交互式可视化网页。结果?
Manus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和质量,完成了从内容创作到网站部署的全流程,堪称Agent模式的教科书级展示。然而,智能的光芒背后,也藏着需要警惕的阴影。
从模糊需求到精致交付
Manus展现了惊艳的任务理解力。它精准捕捉需求精髓——提炼文章核心、撰写通俗博客、开发交互网页——并能根据反馈秒速调整。
当我要求用幽默语言、坚持“Agent”而非“代理”、直接部署网站而非交付源码时,Manus毫无迟疑,执行得滴水不漏。
这种流畅度在传统开发中几乎是天方夜谭:通常需要产品经理、写手、设计师、前端、运维反复沟通、多次迭代。而Manus单枪匹马,搞定全链条,宛如全能战士。
但这并非毫无瑕疵。Manus的智能依赖明确的指令和反馈。如果需求表述模糊或目标不清晰,它可能“脑补”过头,产出偏离预期的结果。
比如,若我只说“做个网站”,没提交互性,它可能交付一个静态页面。这提醒我们:Agent虽智能,仍需人类提供清晰的工作安排,定义好目标和边界。
硬核却有界
Manus的自动化水平令人叹服:
• 内容创作:它深入理解技术文章,将复杂概念转化为幽默、通俗的科普内容,兼顾深度与可读性。
• 前端开发:用React打造包含交互图表和动态组件的网页,体验堪比专业设计师。
• 部署发布:从零到一,部署到公开URL,行云流水。
更硬核的是,面对技术障碍(如Tailwind CSS配置问题),它果断切换到原生CSS,展现了灵活的问题解决能力。这种“遇山开路”的特质,正是Agent的杀手锏。
但上限显而易见。Manus的能力依赖底层模型的训练数据和算力。面对高度专业或前沿的任务——如设计量子计算算法或预测未公开的市场趋势——它可能力不从心。
它的“全能”更适合结构化、已有知识覆盖的任务,而非颠覆性创新。这提醒我们:别被简单任务的完美表现蒙蔽,Agent不是万能钥匙。
进步与局限并存
Agent技术的进步肉眼可见:
1. 从指令到规划:早期AI像听话的记事本,只能执行简单指令。现在的Manus能理解多步任务,制定计划,动态调整。比如,它将“写博客+建网站”拆解为数十子任务,逐一攻克。
2. 从单一到多模态:Manus无缝切换于文本生成、代码编写、界面设计、系统部署,宛如跨领域通才。
尽管 manus 在刚推出的时候,被各界喷成筛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能全盘否定 manus 的价值。
Agent的推理深度和创造力仍受模型架构限制。它能模仿专家,却难超越人类顶尖创新者的直觉与洞见。
比如,Manus能写出逻辑清晰的博客,但要创作一篇划时代的哲学论文,可能就抓瞎了。此外,算力成本高企,隐私风险、模型偏见等老问题依然棘手。Agent是利器,但绝非神器。
量质飞跃与冷静反思
Agent的效率提升是全方位的:
• 时间压缩:传统流程需4-5天(内容1-2天、开发2-3天、部署半天),Manus不到1小时,效率提升95%以上,堪称时间黑洞。
• 协作归零:无需会议、交接,省下心力。
• 迭代爆炸:修改需求几分钟内搞定,速度如喝水。
但这种高效可能让人过度依赖,忽视潜在风险。比如,快速迭代可能掩盖输出中的细微错误,若不仔细校验,可能酿成大错。Agent的高效需搭配人类的审慎判断,明确分工:Agent负责执行,人类把控方向。
拥抱与警惕并重
这个案例预示了工作方式的地震级变革:
1. 目标导向:Agent只关心“做什么”,让人类聚焦创意而非操作,技术门槛骤降。
2. 全栈融合:Manus一人分饰写手、程序员、设计师,确保项目一致性。
3. 并行处理:多线程推进,压缩周期。
但过分迷信Agent可能导致“自动化陷阱”。它的流畅表现可能让人忽视明确工作安排的重要性。Agent需要清晰的目标指引,否则可能南辕北辙。同时,排斥技术也不可取——拒绝Agent就像拒绝蒸汽机,等于自绝于效率革命。正确姿势是:用好Agent,但保持批判性思维。
无限可能与现实约束
Agent的潜力令人振奋:
• 个人赋能:让个体完成大团队才能搞定的项目,释放自由职业者、小团队潜能。
• 创新加速:从概念到落地数小时,创新呈指数爆发。
• 人机共创:人类专注创意战略,Agent处理执行,释放空前生产力。
但未来并非乌托邦。Agent的自主性越高,风险越大——误解意图、放大偏见、甚至失控。它的能力边界也提醒我们:别指望Agent包办一切。真正的突破仍需人类洞见驱动,Agent只是加速器,而非创造源。
驾驭Agent时代的双刃剑
Manus它以惊艳的效率展示了技术潜力,但也提醒我们:智能有界,需明确指引;高效诱人,勿盲目迷信。面对这场生产力革命,我们既要大胆拥抱,探索Agent的场景,重塑角色定位;也要保持冷静,明确分工,警惕局限。
能与Agent高效协作、平衡技术与洞见的个人和组织,将在这场赛道上乘风破浪。
Agent时代已来,油门已踩,但方向盘,仍在我们手中。
本文转载自芝士AI吃鱼,作者:芝士AI吃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