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全面剖析面向生产场景的开源 RAG 技术栈 原创

发布于 2025-9-22 08:21
浏览
0收藏

要搭建 “生产级” 的检索增强生成(RAG)系统,你需要按按照“分层思维”的设计,每一层都对应解决一个具体问题,从数据的 “接入” 到用户与应用的 “交互”,形成完整闭环。

下面我们详细拆解生产级 RAG 系统的核心技术层及对应工具:

一文全面剖析面向生产场景的开源 RAG 技术栈-AI.x社区

1. 前端框架(Frontend frameworks)

这是用户与系统交互的 “入口”,用于搭建简洁易用的界面(UI),常用工具包括 NextJS、Streamlit、VueJS 等。

2. LLM 编排框架(LLM frameworks for orchestration)

负责连接模型、工具与工作流程,起到 “协调中枢” 的作用,代表工具有 LangChain、CrewAI、LlamaIndex、Haystack、Semantic Kernel。

3. 大语言模型(LLMs)

相当于系统的 “大脑” 或 “推理引擎”。开源模型在此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可选包括 Llama、Mistral、Gemma、DeepSeek、Qwen、Phi-2 等。

4. 检索与排序(Retrieval & Ranking)

大语言模型的输出质量,完全取决于你提供的 “上下文质量”,同时还需保证极低的响应延迟。

  • 检索工具(比如:FAISS、Milvus、Weaviate):帮你精准提取所需的 “数据片段”;
  • 排序工具(比如:JinaAI 的重排模型):进一步优化结果的相关性。

5. 向量数据库(Vector databases)

用于存储 “向量嵌入”(数据的数值化表示),支持大规模场景下的快速相似性检索,常用工具包括 Milvus、Chroma、Weaviate、pgVector。

6. 嵌入模型(Embedding models)

向量数据库中存储的 “向量嵌入”,正是由这类模型生成。它们能将原始文本转换成捕捉语义相似性的 “数值列表”,可选工具包括:

  • SentenceTransformers、HuggingFace Transformers、JinaAI、Nomic 等(均为开源);
  • MongoDB 的 voyage-context-3(非开源,但实测性能极佳,其 512 维二进制量化嵌入,效果优于 OpenAI v3 large 模型的 3072 维 ​float32 嵌入)。

7. 数据接入与处理(Ingest & data processing)

负责将数据 “接入” 到工作流程中,常用工具包括 Kubeflow、Airflow、LangChain 加载器(LangChain loaders)、Haystack 流水线(Haystack pipelines)。

如果想深入学习 LLM(大语言模型)应用开发,推荐一个干货免费的《RAG 速成全课程》涵盖了从基础到进阶的全部内容:

好了,这就是我今天想分享的内容。


本文转载自​玄姐聊AGI​  作者:玄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收藏
回复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