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 的文艺复兴宣言——深度解读“灵魂绑定通证”及其社会构想

发布于 2025-9-4 00:11
浏览
0收藏

V神的观点已经超越了金融化范式而重塑 Web3 的社会根基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Web3 以其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创造力,构建了一个平行的金融体系,震惊了世界。然而,这份由 Puja Ohlhaver、E. Glen Weyl 及 Vitalik Buterin 共同撰写的开创性论文《去中心化社会:寻找 Web3 的灵魂》敏锐地指出,当前 Web3 的生态系统存在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它过度中心化于可转移、金融化的资产表达,而严重缺乏对构成实体经济基石的、不可转移的社会信任关系的编码能力。

该研究认为,由于缺少代表社会身份的原生组件,Web3 在诸多关键领域(如抗女巫攻击的治理、无抵押借贷、去中心化密钥管理等)不得不依赖于其试图超越的中心化 Web2 设施,这不仅限制了其应用场景,更使其偏离了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多元、更具协作性的数字社会的初衷。

为了解决这一核心矛盾,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名为“去中心化社会”(Decentralized Society, DeSoc)的宏大愿景。其核心是引入两个全新的原语:“灵魂”(Souls)和与之绑定的“灵魂绑定通证”(Soulbound Tokens, SBTs)。这套机制旨在将个人承诺、资质、从属关系等不可转移的社会身份元素编码上链,从而为 Web3 注入缺失的“灵魂”,使其从一个纯粹的金融交易场,演变为一个能够承载复杂人类社会关系的、更加丰富和多元的生态系统。本报告将深入剖析 DeSoc 的核心技术构想、关键应用场景,并对其研究方法、潜在挑战以及与现有中心化身份体系的关系进行审慎评估。

DeSoc 的核心基石:灵魂(Souls)与灵魂绑定通证(SBTs)

DeSoc 理论体系的构建始于两个最基础、也最具革命性的原语:灵魂(Souls)和灵魂绑定通证(SBTs)。这套设计旨在为 Web3 世界提供一种原生的、可编程的社会身份表达方式。

灵魂(Souls):社会性身份的数字容器

在 DeSoc 的框架中,“灵魂”在技术上被定义为持有 SBTs 的账户或钱包。它扮演着一个人数字身份容器的角色,可以代表个人、机构,乃至一个社区。该研究特别强调,“灵魂”的设计并非要与现实世界中的法定姓名进行强制绑定,并且允许一个人根据不同的社会场景拥有并管理多个独立的“灵魂”。例如,一个人可以设立一个用于职业身份的“灵魂”,同时拥有另一个用于家庭与私人社交的“灵魂”。这种设计精妙地在身份的持久性与用户隐私的保护之间寻求平衡,承认了现代社会中个体身份的多面性和情境性。

灵魂绑定通证(SBTs):不可转移的社会关系编码

“灵魂绑定通证”(SBTs)是整个 DeSoc 体系的真正核心。与我们所熟知的 ERC-20 或 ERC-721 等可自由交易的通证截然不同,SBTs 最关键的特性在于其不可转移性。一旦一个 SBT 由发行方“灵魂”授予接收方“灵魂”,后者便无法将其出售、转赠或以任何形式交易给第三方。这些 SBTs 被设计用来代表各种社会关系、个人承诺、专业资质和组织从属关系,功能上就如同一份可由多方交叉验证、动态更新且记录在链上的数字简历。

SBTs 的发行机制可以分为两种基本模式。第一种是“自证模式”,即“灵魂”可以为自己发行 SBTs 来声明某些信息,这类似于我们在个人简历中自行填写教育背景或技能。然而,SBTs 的真正力量体现在第二种模式——“他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一个具有公信力的“灵魂”(如机构或社区)为另一个“灵魂”发行 SBTs,从而为后者的某种身份或经历提供强有力的背书。例如,一所大学作为一个“灵魂”,可以向其毕业生们发行代表学位的 SBTs;同样,以太坊基金会也可以作为一个“灵魂”,向参加其开发者大会的开发者们发行参会证明 SBTs;一家公司亦可向其员工发行工作经历 SBTs。通过这种方式,一个“灵魂”所拥有的、由不同实体交叉验证的 SBTs 集合,便构成了一幅丰富而立体的社会身份画像,为衡量声誉、建立信任以及设计更复杂的社会与经济交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坚实基础。

迈向去中心化社会(DeSoc)的应用阶梯

基于“灵魂”与 SBTs 这两个核心原语,该研究描绘了一条通往“去中心化社会”的、雄心勃勃的应用阶梯。这些应用从解决 Web3 当前的痛点开始,逐步拓展至构建全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协作模式。

艺术品溯源与声誉质押

该研究首先探讨了 SBTs 在数字艺术和 NFT 领域的应用,旨在解决当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来源真实性与作者声誉验证难题。在 DeSoc 框架下,艺术家可以使用其“灵魂”账户来发行 NFT。这个账户承载了艺术家过往的全部社会关系记录,例如由知名画廊、艺术院校或策展人发行的 SBTs。一个“灵魂”拥有的高质量 SBTs 越多,其作为特定艺术家的身份就越容易被验证,从而买家可以更确信地判断 NFT 的真实来源。艺术家甚至可以更进一步,为自己发行的 NFT 系列创建一个“收藏集”SBT,以此来承诺该系列作品的稀缺性。通过这种方式,“灵魂”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在链上质押其长期积累的社会声誉、建立作品来源和稀缺性证明的有效途径,极大地增强了市场的信任度。

解锁无抵押借贷市场

当前 DeFi 最大的局限之一是无法支持无抵押借贷,因为所有资产都是可转移的,只能作为抵押品。传统金融依赖中心化的信用评分系统,但这些系统往往不透明、存在偏见,并可能演变成压迫性的“社会信用”体系。SBTs 为构建一个抗审查、自下而上的信用体系提供了可能。一个“灵魂”所拥有的 SBTs 组合,如教育证书、工作履历、租赁合同等,可以构成一份持久且可验证的信用历史。借款人可以通过质押这些代表其社会声誉的 SBTs 来获得贷款,而无需提供传统抵押品。贷款本身也可以被表示为一个不可转移但可撤销的 SBT,直到贷款还清后被销毁或替换为“还款证明”SBT。由于 SBTs 的不可转移性,借款人无法通过转移资产来逃避债务。一个试图通过创建新“灵魂”来逃债的人,会因为新“灵魂”缺乏有价值的 SBTs 而难以再次获得信任。

社区恢复:一种更安全的密钥管理范式

“灵魂”账户中关键 SBTs 的不可转移性引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防止“灵魂”丢失,即私钥丢失?现有的助记词或多签恢复方案各有弊端,而新兴的“社交恢复”方案虽有进步,但仍依赖于用户手动维护一小群“守护者”,存在关系恶化、守护者失联或合谋等风险。该研究因此提出了一种更强大、更具社会性的范式——“社区恢复”(Community Recovery)。这种模式不再依赖少数几个预设的守护者,而是将“灵魂”的恢复权与其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绑定。一个“灵魂”的 SBTs 代表了其在不同社区中的成员身份。在社区恢复模型中,要恢复一个“灵魂”的私钥,需要来自其多个不同社区的合格多数成员的同意。这种恢复机制的安全性随着一个“灵魂”加入的社区越多样、关系越深厚而增强,它将安全性根植于社会性之中,使得“灵魂”的密钥可以被其社会网络再生。

Web3.0 的文艺复兴宣言——深度解读“灵魂绑定通证”及其社会构想-AI.x社区


“灵魂空投”(Souldrops):精准的社区构建

Web3 项目通常使用“空投”(Airdrops)来分发通证、引导社区启动,但这种方式极易受到女巫攻击,导致资源错配和投机行为。SBTs 催生了一种更精准的替代方案——“灵魂空投”(Souldrops)。这是一种基于对“灵魂”持有的 SBTs 进行计算的空投方式。例如,一个 DAO 希望吸引特定 Layer 1 协议的核心开发者,它可以向那些持有过去数次开发者大会参会 SBTs 的“灵魂”进行空投。一个环保组织可以向持有环保行动 SBTs、园艺 SBTs 或碳汇通证的“灵魂”空投治理通证,并根据 SBTs 的组合给予不同权重。这种方法能够更精确地将资源分配给真正对社区有贡献或有共同价值观的成员,极大地提高了社区构建的效率和质量。

DAO 治理革新:抗女巫攻击与相关性折算

DAO 的治理目前面临女巫攻击和“一币一票”导致的财阀统治两大挑战。SBTs 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首先,通过分析一个“灵魂”的 SBTs 星座,DAO 可以有效地区分真实用户和机器人,并拒绝为疑似女巫的“灵魂”赋予投票权。其次,DAO 可以为持有更具声誉的 SBTs 的“灵魂”赋予更高的投票权重,实现基于贡献和专长的治理。更具创新性的是,该研究提出了“相关性折算”(Correlation Discounting)的概念。如果支持某项提案的许多投票者都拥有相同的 SBTs,这可能意味着他们来自同一个高度同质化的群体,因此他们的集体投票权重应当被适当调低。相反,一个获得同等数量但来源更多样化的提案,则更能代表社区的广泛共识。

从多元主义视角衡量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 Web3 的核心价值,但如何衡量一个生态系统的真实去中心化程度一直是个难题。现有的中本聪系数或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等指标,因无法识别地址背后的社会关联而存在巨大缺陷。SBTs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基于社会结构的衡量方法。通过分析网络中各个“灵魂”之间 SBTs 的相关性,我们可以描绘出权力、影响力和协作的社会依赖图景。一个真正去中心化的生态系统,其参与者的“灵魂”在 SBTs 构成上应该是高度多元和低相关的。反之,如果大量关键参与者(如验证者、巨鲸)的“灵魂”显示出高度相关的 SBTs,则表明该生态系统存在隐性的中心化和合谋风险。

Web3.0 的文艺复兴宣言——深度解读“灵魂绑定通证”及其社会构想-AI.x社区


多元产权:可分解的共享权利

Web3 目前对财产权的理解主要局限于完全可转移的资产,这使其无法表达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更复杂的产权形式。SBTs 的灵活性使其能够代表可分解的、非捆绑的产权。罗马法将产权定义为使用权(usus)、收益权(fructus)和处分权(abusus)的集合。SBTs 可以被用来精确地编码这些权利的不同组合,并将其授予不同的“灵魂”。例如,房主可以向朋友发行一个仅代表“后院使用权”的 SBT,该 SBT 不可转让,确保了信任不会被滥用。在数据合作社的场景中,SBTs 可以向研究人员授予数据访问权,同时赋予数据贡献者对数据使用的投票权和未来收益的分配权。通过 SBTs,Web3 可以从一个只懂“完全私有产权”的系统,演变为一个能够支持和创新各种“多元产权”(Plural Property)制度的平台。

从公共物品到多元网络物品:利用 SBTs 优化协作机制

该研究进一步将 SBTs 的应用推向了机制设计的前沿,特别是针对公共物品融资领域。像二次方融资(QF)这样的先进机制,虽然旨在鼓励广泛协作,但其本身却极易受到“合谋攻击”——即一群已经存在紧密合作关系的人可以利用机制规则,不成比例地获取大量匹配资金。问题的根源在于,现有机制假设所有参与者都是原子化的、自私的个体,而忽略了现实世界中预先存在的合作网络。

该研究提出的解决方案并非消除这些合作,而是承认它们、衡量它们,并在机制中对其进行补偿。SBTs 在这里扮演了关键角色。如果 SBTs 代表了社区成员身份和关联,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衡量捐赠者“灵魂”之间 SBTs 的“相关性分数”(Correlation Score),来识别出那些可能存在预先合作的群体。该研究在附录中提出了一个修正后的二次方融资模型。其核心思想是,当两个或多个捐赠者的“灵魂”高度相关时,他们对同一个项目的捐赠所获得的匹配资金将被打折扣。这种“相关性折算”机制,旨在奖励那些能够跨越不同社区、弥合社会分歧的协作,同时抑制那些仅在同质化小圈子内进行的、可能服务于狭隘利益的“伪协作”。

多元感知:构建基于社会性的新型智能

在论文的后半部分,作者将视野拓展至人工智能(AI)和预测市场等“感知”领域,探讨了 DeSoc 如何催生出一种全新的、更具包容性和力量的智能范式——“多元感知”(Plural Sensemaking)。

从预测市场到预测多元性

传统预测市场通过金钱博弈来汇集人们的信念,但这会导致财富集中于少数赢家,并排斥厌恶风险的参与者。研究表明,有组织的团队审议和信息共享,通常比纯粹的金融赌博能产生更准确的预测。SBTs 能够极大地丰富和改进这一过程。通过二次方投票等机制,我们可以激励所有参与者表达他们对某一事件的确切概率判断。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利用 SBTs 来分析参与者的社会背景,并结合他们的历史表现,来构建更复杂的、加权的预测模型。这使得我们能够发现那些在特定领域、特定社会交集中涌现出的“隐形专家”。这种方法将预测从一个零和的财富游戏,转变为一个正和的、鼓励信息共享和集体智慧涌现的“预测多元性”(Prediction Plurality)过程。

从人工智能到多元智能

当前主流的 AI 模型通过抓取海量数据进行训练,数据贡献者不仅没有获得报酬,也对模型本身没有任何权利。SBTs 为构建一种全新的 AI 范式——“多元智能”(Plural Intelligence)——提供了蓝图。在这个范式中,数据不再是可被随意攫取的无主资源,而是与贡献者的“灵魂”绑定。模型构建者可以通过 SBTs 精准地激励特定人群提供高质量数据,并清晰地追踪数据来源的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发现和修正模型偏见。同时,数据贡献者可以通过持有 SBTs 组成“数据合作社”,共同决定其数据的使用方式,并分享模型产生的经济收益。这种自下而上的可编程性,将催生一个由多个、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 AI 模型组成的“寒武纪大爆发”,每个模型都拥有自己的“灵魂”,植根于社会,并由多元社群共同构建和治理。

可编程的多元隐私

SBTs 的广泛应用必然引发对隐私的担忧。对此,该研究批判了“数据是个人私有财产”的“自主身份”观点,认为这种模型无法处理共享数据的复杂性。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更先进的隐私范式——“可编程的多元隐私”(Programmable Plural Privacy)。在这种范式下,隐私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可被单方面转让的权利,而是一系列可编程、可组合的权利束。每个 SBT 都可以内嵌一套关于其底层信息的访问规则。例如,某些 SBTs 可以是完全公开的,某些则可被设计为仅持有者有权单方面披露,而另一些复杂关系的 SBTs,其底层数据的访问可能需要多名成员或社区投票的共同许可。通过零知识证明、多方安全计算等密码学工具,SBTs 可以实现极其细粒度的隐私控制,这种将隐私权从一个僵化的概念转变为一个可编程社会契约的能力,是 DeSoc 框架最具前瞻性的部分之一。

Web3.0 的文艺复兴宣言——深度解读“灵魂绑定通证”及其社会构想-AI.x社区


研究方法与结果评估

《去中心化社会》这份论文其实更像是一份理论构建和愿景阐述的白皮书,而非一份基于实证数据的研究报告。因此,其重点不在于验证其“实验结果”,而在于其理论框架的逻辑严谨性、创新性、可行性以及所识别的问题。

研究范式与核心贡献

论文采用的是一种典型的“理论构建”范式,主要工作在于定义问题、提供语言和指明方向。它最核心的贡献是将“不可转移性”作为一种核心价值引入 Web3,从根本上为编码信任和声誉等非金融化社会资本打开了大门。其次,论文构建了一个从底层原语到顶层愿景的完整理论体系,系统地阐述了 SBTs 在身份、金融、治理、AI 等多个层面发挥作用的潜力,展现了惊人的理论穿透力。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提出的“相关性折算”概念,是对二次方投票/融资等先进治理机制的重要补充和修正,直面了合谋这一核心难题。同时,论文专门探讨了 DeSoc 可能带来的反乌托邦风险,提现了自我批判和对技术双刃剑效应的清醒认识。

潜在局限与重大挑战

尽管该研究极具开创性,但其宏大的构想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理论和实践挑战。首当其冲的是作弊与激励相容性的核心难题。论文虽然探讨了“作弊的灵魂”问题,但可能严重低估了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人类“博弈”系统的能力。而且,隐私与效用之间存在根本性矛盾。DeSoc 的许多核心功能依赖于 SBTs 的公开可见性,这与用户的隐私需求形成了尖锐的冲突,而密码学解决方案在复杂计算场景下的成本和复杂性依然是巨大障碍。实践考虑上,生态的“冷启动”与引导过程将异常艰难,如何激励有信誉的机构率先发行 SBTs,是典型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境。不得不考量的是,该体系事实上还面临着“再中心化”的风险,即权力可能向少数发行高价值 SBTs 的权威机构集中,从而复制而非颠覆现实世界的不平等结构。

对比与启示:DeSoc 愿景与中心化数字身份体系的审视

将 DeSoc 的宏大构想置于现实世界的坐标系中进行审视,一个极具价值的参照物便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由国家主导的中心化网络数字身份体系。这不仅能深化我们对 DeSoc 的理解,也能揭示两种不同技术哲学与社会治理范式之间的张力与潜在交集。

以中国国家网络数字身份建设为例

中国的国家网络数字身份基础设施,如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主导的“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CTID),其核心是构建一个以公民法定身份为根、国家信用为背书、权威统一的数字身份体系。该体系旨在通过将线上虚拟身份与线下真实身份进行强绑定,实现“一次认证,全网通办”的政务服务便利化,同时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落实网络实名制,保障国家安全。其基本逻辑是自上而下的,信任源于单一、权威的国家数据库,数字身份是法定身份在网络空间的映射和延伸。

将 DeSoc 与中国的 CTID 体系进行对比,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维度发现其根本性的差异。首先,在信任的起源与权威的来源上,两者截然相反。CTID 的信任是单点的、集中的,源自国家这一最终权威;而 DeSoc 的信任是多点的、分布式的,自下而上地从无数“灵魂”之间的社会性交互与相互证明中涌现出来。其次,在身份的性质与目的上,CTID 强调身份的唯一性、法定性和责任可追溯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公共管理效率和加强社会治理;DeSoc 则拥抱身份的多元性、情境性和社会建构性,其目的是为了赋能个体与社群,催生新型的协作模式与数字公共产品。再次,在数据的控制与隐私范式上,CTID 虽然也采用隐私保护技术,但数据的最终控制权和解释权归属于国家或其授权机构,用户拥有的是使用权;而 DeSoc 的理想则是通过“可编程多元隐私”实现用户对数据的自主控制,其哲学基础是数据权利的去中心化。

尽管两者在哲学上存在巨大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完全对立,毫无借鉴意义。事实上,DeSoc 的构想是中心化体系相当有用的有益补充。例如,以CTID或者网证为根,各类行业协会、企业或社区可以借鉴 SBTs 的模式,发行代表专业技能、工作履历或社区贡献的“数字凭证”,从而在一个可信的身份层之上,构建一个更丰富的、多维度的社会声誉系统。DeSoc 的“社区恢复”理念,也可能为解决当前数字身份账户申诉流程繁琐的问题提供一种更人性化、更高效的思路。

反之,国家主导的身份体系对 DeSoc 而言,也蕴含着一种矛盾的可能性。如果一个国家级的权威机构愿意向其公民的“灵魂”钱包中发行一个不可转移的“公民 SBT”,这将成为 DeSoc 生态系统所能获得的最强效、最彻底的抗女巫攻击工具,能极大地促进需要“一人一票”的去中心化治理或全民基本收入(UBI)等应用的落地。然而,这也意味着将一个强大的中心化控制节点和潜在的审查权力引入了去中心化世界,这与 Web3 的核心精神相悖。这种“浮士德式的交易”揭示了 DeSoc 在追求规模化应用时可能面临的深刻困境。

DeSoc 的愿景、风险挑战与未来之路

《去中心化社会:寻找 Web3 的灵魂》无疑是近年来 Web3 领域最具思想深度和系统性的理论文献之一。它精准地诊断了当前生态过度金融化、缺乏社会根基的根本弊病,并以“灵魂”和“灵魂绑定通证”为基石,为构建一个更丰富、更协作、更公平的数字社会提供了一幅宏伟蓝图。其在身份表达、治理机制和产权理论上的创新,为整个行业开辟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然而,从宏伟蓝图到坚实大厦,其间道阻且长。该研究提出的构想在激励相容性、隐私保护、冷启动和防止再中心化等方面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与中国等国家正在建设的中心化数字身份体系相比,DeSoc 代表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技术哲学和社会理想——前者追求秩序、效率与国家主导下的安全,后者则向往多元、赋权与自下而上的涌现。

在论文之前,V神甚至引用了一段道德经的阐述:

"The Dao is the hearth and home of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Good souls treasure it, lost souls find shelter in it." — Laozi, #62

其实这一段的道德经原文是: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这二者之间的差异足以作为SBT的思想与国家网络数字身份之间的完美注脚了。

所以,V神的论文并没有提供了一个立即可用的完美方案,而是为 Web3 的未来发展设定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议程。它迫使我们思考,在一个由代码和共识构成的世界里,我们如何编码信任、声誉、合作与人性。DeSoc 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实验,也是一个艰巨的工程挑战。它能否真正引领 Web3 找到自己的“灵魂”,取决于整个生态能否在接下来的数年甚至数十年里,以同样的智慧和审慎,去直面并解决它所提出的那些深刻问题。

参考论文: https://ssrn.com/abstract=4105763

本文转载自​​​​​​​​​上堵吟​​​​​​​​​,作者:一路到底的孟子敬

收藏
回复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