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碎了!老鸟自曝某AI初创奇葩工作经历:代码全靠ChatGPT拼接,脚本命名憋笑,高危慎入! 原创

发布于 2025-8-22 14:13
浏览
0收藏

编辑 | 云昭

出品 | 51CTO技术栈(微信号:blog51cto)

太狗血了!劝各位,如果正在找AI方面的工作,可得擦亮眼睛了!

今天,小编碰到了一个荒诞得有点狗血的真实故事。一位技术非常厉害的独立开发者老哥最近自曝了一段在某家 AI 初创公司干项目的经历。

这家公司据说刚刚融到了 50 万美金的 Pre-seed,结果进到公司之后才发现,自己被忽悠了。

整个公司竟然连技术合伙人都没有。这位开发者大吃一惊,问道:公司的技术栈用的是什么?

创始人沉默了,最后回答:主要是 OpenAI。

“当我拿到代码库时笑出了声。没有版本控制,没有数据库 schema,没有鉴权逻辑。所谓的‘后端’,是一堆几乎没关联的 Python 脚本,里面全是硬编码变量……”

更奇葩地事情来了。这位老哥建议后端要重写下,不然怎么扩展、维护,结果创始人不乐意了:

但是它能跑呀!在这位创始人看来,“技术债只是工程师拖延增长的借口。”

然而,吊诡之处就在于,这家公司竟然通过两周之内打造用 ChatGPT 拼接起来的低质量 MVP,神奇的通过路演拿到了 VC 的钱。

额,这难道就是连奥特曼也绷不住要说的“整个AI 行业都处于泡沫之中”的怪象吗?

这到底是真·荒诞,还是新趋势?且看这位老哥亲身讲述的“魔幻”之旅吧~

1.“我们的技术栈是 OpenAI”

是这样,故事开头很正常,一开始听起来跟其他自由职业项目没什么两样。

前两周,这位老哥收到了一位创始人的短期Offer。消息里问他,有没有空接一个短期合同。这家公司刚拿到 50 万美元的 Pre-seed 融资。据说已经有了一些市场进展(未必)和早期客户(可能吧),而且还有一个“就差打磨和扩展”的 MVP。这位老哥当时刚好空档,于是就接了这活儿。

老哥反馈,这位创始人很有魅力。推销词很利落,流行语用得恰到好处。“他说他们有个精简的技术团队,需要资深工程师来加速和搭建架构。”

我问他们用的技术栈是什么。

对方沉默了一下,然后说:“主要是 OpenAI。”

“等等,那 CTO 是谁?”老哥有点不解了,继续问团队情况。

追问之下,老哥才发现了这家草台班子究竟有多“草”。

他们没有 CTO,没有技术合伙人。就创始人和两个通才——一个管运营,一个做所谓的“增长”。他们有 Figma 原型,有 Notion 路线图,还有一个 Python 后端……算是吧。

前面提到的那个 MVP 是他们用不到两周的时间做出来的,是的,真的是全靠 ChatGPT 做出来的。

具体做法就是:

他们把提示词贴给 GPT-4,复制输出代码,然后直接部署到 Replit。莫名其妙地,还真的能跑,看起来像个能用的 demo。

他们拿这个去路演,融到钱了。后来,就来到了开头这一幕:他们要这位老哥来“扩展技术”。

2.没有可扩展的技术,市场不在乎怎么造

当老哥拿到他们的代码库时,实在没忍住,当场就笑出了声。

没有版本控制,没有数据库 schema,没有鉴权逻辑。所谓的“后端”,是一堆几乎没关联的 Python 脚本,里面全是硬编码变量,文件名叫 final_final_revised_latest_v3.py。

但真正让老哥震惊的不是代码,而是他们(创始人)的态度。

他们并不把这当成需要清理的烂摊子,而是当成一种成功的证明、一个范例,而且还是他们打算继续重复的事。

(ps:现在一人公司的说法甚嚣尘上,很多人将“用大模型生成的项目”视为某种能力的象征,甚至荣耀。但 demo 终归是 demo,玩具还是不能取代真工具的。大家还是要警惕的。)

“我们动作快。市场不在乎我们怎么造,只要我们能上线。”

这家初创公司的哲学让老哥领教到了:他们哪里需要工程师,不过是要会写提示词的人。

3.没有技术债,只有速度信仰

本来,老哥还误以为,这位创始人可能不懂技术,有点天真。

于是就劝创始人说,大部分后端需要重写。

对方当时一脸疑惑:“可它不是能跑吗?”

老哥解释说,这套代码根本不能扩展。无法承载真正的用户。它不安全,没法测试,没法维护。

创始人这时候给了一个“天才金句”式的回答:

“技术债只是工程师用来拖延增长的借口。”

那一刻,老哥懂了:这创始人根本不是对工程技术的误解,而是理念上就瞧不起工程技术。

“他不想慢下来,不想重构。他只想继续拼接 AI 生成的模块,直到有人收购,或者市场风向转变。”

言外之意,他做的不是产品公司,而是“动能公司”。

简单解释下,这里的梗来自风投和创业圈的说法:

产品公司(product company):核心竞争力在产品本身。它要考虑架构、长期可维护性、用户体验、技术积累,目标是能活得久、做得稳。

动能型公司(momentum business):靠的是“势能”和“速度”,不在乎产品底子,只要表面上看起来在快速前进,就能拿到下一轮融资或被收购。

在动能型公司里,故事、速度、数据增长曲线 比 代码质量、系统可扩展性 更重要。

他们的逻辑是:市场不会等你打磨产品,只要能持续制造“增长的假象”,就能保持融资动能。

4.新的创业玩法:原型、截图、候补名单

老哥事后想了想,那位创始人其实很厉害,这其实是策略而已。

这类创始人虽然不懂技术,但很聪明、会讲故事,他们清楚一个逻辑:

在 2025 年,你不需要真正的产品就能获得关注。你需要的只是:

  • 一个像模像样、能跑的原型(ChatGPT 搞定)
  • 一些截图和候补名单
  • 一个讲得让 VC 兴奋的融资故事

你就能跳过整个早期工程阶段,直接拿钱。

事实上,他们就是这么干的。

显然,这是一种新型创业公司。的确,这位创始人没有伪造或者撒谎,产品确实存在。而且,说实话,它多少算成功。

他拿到了会面,拿到了投资,还上了几个行业博客。整个过程中,没有一行是工程师从零写的。

然而,这种产品和代码,说到底都是临时的假象。

这种 ChatGPT 输出的、免费模版和胶带式自动化拼凑出来的、底层凌乱的垃圾代码迟早要垮掉。

5.“我没被炒,是自己走的”

过了两周,老哥挣扎着试图稳定系统。不过,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

老哥当时还自嘲:

“不是因为代码烂(确实烂),也不是因为创始人不听劝(确实不听),而是我意识到:我不是合适的人。”

他们需要的不是工程师,而是“提示词驯兽师”。一个能维持表面速度的人,而不是坚持测试、文档和规划的人。

6.代码真的不重要吗?

老哥后来时不时想起那位创始人。不是因为他特别,恰恰相反,而是因为这不是个例。

最近老哥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创始人:聪明、人脉广、不懂技术,但完全能接受用 AI 拼凑出一个看似真实的东西。

他们不在乎长期可维护性。他们只在乎故事。

“我们 3 周上线了。”“我们已经在导入用户了。”“我们集成了 6 个 AI 模型。”

这些都在技术上成立,但都不可持续。

不过也无所谓。因为只要目标是在裂缝显现前融到下一轮,或者被收购,那么靠 ChatGPT 搭建一个“假装能用”的产品就是可行的策略。

至少在被收购之前是这样。

老哥非常感慨:至少现在是这样。市场看的不是代码,而是速度、故事、数据和势能。

7.给自由职业者的建议

现在是 AI First 的时代,不少朋友都在看去初创公司的机会。

如果你在给这种公司打工,要注意:

  1. 你可能不是第一个“构建”的人,极有可能是第一个收拾 GPT 拼接残骸的人。创始人未必在找最佳实践,他们在找动能和面子。
  2. 别被头衔迷惑,要定义交付物。你到底是构建?重构?还是帮他们做样子?
  3. 记得收高危加价。修 AI 生成的垃圾代码,绝不是初级任务。

8.后记:那家公司最近又出Demo了

这家公司到今天还活着,继续融资,继续用 AI 拼接功能。

最近还新出了演示视频,老哥表示看起来不错。

至于底层是什么?老哥一笑,大概率还是垃圾堆。(ps:直到最后,老哥也没有点名,到底是哪家公司。)

直到现在,老哥还不能释怀:莫非 2025 年,这样子就够忽悠到钱了?

或许在某段语境下,代码可能真没那么重要。

但老哥当自由开发者当惯了:

“我会等。直到它突然重要。”

“等到彻底崩掉那天,我会在这儿。收双倍价钱。”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周五了,预祝大家周末好心情!

本文转载自​​51CTO技术栈​​,作者:云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收藏
回复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