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代码率是最蠢指标!AWS CEO狂怼“代码量崇拜”!3年后没有人手写Java! 原创
在AI公司疯狂吹嘘“AI能写80%代码”时,AWS CEO Matt Garman 泼了一盆冷水。
他的态度相当直接:
“AI代码占比?这是最愚蠢的指标。”
“衡量代码量从来不是好方法,很多时候,代码越少越好。所以我完全不理解,为什么有人喜欢用这个指标来炫耀。”
这番言论迅速在 Hacker News 引发讨论:
Garman 在播客中还反驳了另一种流行观点——AI将取代初级工程师。
Garman 提到,AWS推出AI 辅助编码工具 Kiro后,有企业高管兴奋地告诉他:
“AI工具可以取代公司所有的初级员工”。
对此,Garman 回应道:
“这是我听过最蠢的事。”
原因很简单:
“初级员工可能是公司里成本最低的人力,而且他们是最积极拥抱 AI 的群体。”
这些观点都来自他最近做客 Matthew Berman 的播客节目:
地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focTxMzOP4
当然,Hacker News 上也有人唱反调:
“我每天都看到有人批评 AI 编程,感觉像生活在平行世界。”
一位开发者分享了自己的实践:
“我写过 20 万行 B2B SaaS 代码,用上 Sonnet 4 的 Agent 模式后,我只写 20%,其余 80% 由 Sonnet 和 GitHub Copilot Agents 完成,然后我做严格检查和测试。”
看完 Garman 的完整访谈后,你会发现,他不是反对 AI的保守者,而是提醒行业:别被指标绑架,别盲目砍人。
真正的问题是:
AI 时代,开发者该怎么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
1.AI不会让人失业,砍初级岗反而愚蠢
几个月前,Anthropic CEO Dario Amodei 警告:“AI 将引发白领大屠杀。”
他的预测是,未来十年,全球可能有 30% 的白领岗位被取代,客服、财务、法务等重复性强的岗位首当其冲。详情可阅读:Anthropic CEO失业暴论引争议!AI将在5年内消灭一半白领入门岗,失业率或飙升至20%!阿莫多:该征收Token税了
这种悲观论调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甚至有人断言:“AI 会让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成为新常态。”
AWS CEO Matt Garman 却不这么看。
“我觉得这是科技界最令人兴奋的时代。我个人非常乐观。我认为 AI 和技术的进步,能够显著提高效率、生产力,并减少工作中的繁琐任务。”
在他看来,AI 最大的价值在于解放人类,AI能带给企业的“降本增效”,同样能给到个人:
“今天很多白领的日常,其实都在做一些他们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比如填报系统、汇总报表、收集信息。AI 能帮助我们缩短这些耗时任务,让人们把更多时间放在创造性工作、深入分析和他们真正热爱的部分。”
Garman 不否认 AI 演进的速度带来挑战,但他强调关键不在“抗拒”,而在学习和适应。
“如果你愿意拥抱它,AI 会让你更有竞争力。”
至于“砍掉初级岗位”,他毫不客气:
“这是我听过最蠢的想法。”
他们是公司里成本最低的员工,而且对 AI 工具最积极。
“如果你十年后公司没人学过东西,这怎么行?所以我的观点是,你仍然需要招聘应届生,教他们如何构建软件、拆解问题、正确思考。这点和以前一样重要。”
2.AI代码率毫无意义,Coding不是量的游戏
在硅谷,“AI代码率”常被视为衡量模型编程能力的核心指标。
似乎这个数字越高,AI就越接近人类工程师,甚至逼近AGI。
Anthropic CEO Dario Amodei 曾预测:“未来三到六个月 AI 会写 90% 代码;再过一年,几乎所有代码都可能由 AI 完成。”
Google CEO劈柴哥也在财报会上夸耀:
目前已有超过 25% 的 Google 新代码是由 AI 自动生成。
不过,AWS CEO Matt Garman 却对这种“代码量炫耀”嗤之以鼻,直呼“我不理解”:
“我从来不理解为什么大家喜欢用这个指标炫耀。”
“过去一两年,大家喜欢炫耀‘AI 写了多少行代码’——这是个愚蠢的指标。AI 可以写无限多的代码,但可能是垃圾代码。很多时候,更少的代码反而更好。”
在他看来,代码量从来不是生产力的代名词,真正的价值在于:AI是否解决了真问题。
Garman 同时披露,超过 80% 的 AWS 开发者已将 AI 工具融入日常工作:无论是写测试、补文档,还是通过 Q CLI 和新 IDE Kiro 做“代理式工作流”。但他也坦言:没有所谓的“完美指标”去衡量开发者使用AI的成功度。
与其死盯代码量,不如鼓励试验:
“今天的衡量标准和以前差不多,部分还是生产力。但我们仍在探索最佳实践,因为技术在快速演变。所以我们鼓励试验,让团队尝试不同的工具、方法论,也尝试不同的组织方式。”
3.有了AI赋能,未来开发者的价值只会更高
“编程无用论”最近很流行——有人断言,程序员终将被AI全面取代。
对此,AWS CEO Matt Garman 的回答很直接:
未来开发者角色的价值只会更高,因为他们被工具赋能了。
不过,他并不赞同进入大学学习了“编程”技能,就能一辈子高枕无忧:
“以现在技术进步的速度,如果你把全部精力押在某一项技能上,并打算靠它吃30年饭,我几乎可以肯定,它30年后已毫无价值。”
真正值得投入的,不是某门语言,而是底层能力:
如何独立思考?如何培养解决问题的批判性推理?如何培养创造力?如何建立一种学习心态,让你不断学习新的东西?
Garman预测,两三年后,开发者的日常会彻底改变:
那种“在地下室独自写代码几周”的刻板印象可能不复存在,但我们仍然需要精通软件的人。未来可能会有大量懂软件的人,他们手里会有智能代理去完成部分编码任务。我认为两三年后,你可能不需要再自己写 Java 代码了,因为这些工具会非常擅长写代码。你的工作会更像是:拆解问题、决定开发什么、整合系统、审查生成的代码是否符合预期,并调度多个 AI 代理完成任务。这才是未来开发者的角色。
AI赋能会让创造者告别“脑子里有想法、落地却要熬几周代码”的挫败感。
"AI 能帮你解锁生产力,让有创造力的人更快解决问题,开发出有趣的应用和成果。”
4.亚马逊如何实践:拆分小团队 + 快速学习曲线
在谈到AI如何重塑组织方式时,AWS CEO Matt Garman 提出了一个鲜明对比:
“过去,要开发一个大型复杂系统,需要庞大的团队,每个人负责一小块。而现在,AI带来的最大好处之一是——你能拥有更大的视野和掌控力。”
亚马逊的做法是,把大项目拆成模块,交给更小、更敏捷的团队来推进。
“创业公司比大企业快,这一直是它们的优势。但其实这并不是“天生”的差距,而是组织方式不同。我们现在学习的一点是,AI 工具能让大公司也采用小团队作战的模式,大公司也能跑得很快。如果组织方式和工具都支持快速行动,就能交付卓越的客户价值。这对像我们这样的大企业来说,是巨大的机会。”
除了组织创新,AI也在重塑开发者的学习模式。
如今,亚马逊开发者对AI的渗透率极高:
“绝大多数开发者都很有好奇心。我认为从没用过 AI 编码工具的人基本等于零。问题在于,有多少人把它用于彻底改造工作,而不仅是辅助。”
这就带来了新的学习曲线。Garman强调:
- 开发者需要学会如何改变工作方式
- 明白哪些环节能用AI加速,哪些反而会拖慢
他举了个例子:
“第一代工具的‘线性模式’很容易让人掉进兔子洞,一旦生成代码不符合预期,回退非常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亚马逊在新一代IDE Kiro的“代理式开发”理念中做了创新:
以规范(spec)文档为开始,过程中可以动态调整,但始终保留核心规范,可以随时修改。
5.写在最后
盲目追逐“AI代码率”,没有意义。
真正能把 AI 编程的价值榨干的,是那些在协作中不断成长的人。
正如 Hacker News 上的一条高赞评论所说:
“最大的区别在于:能从 AI 工具中获得最大价值的人,预期 AI 会犯错,因此他们总是仔细审查代码,并且在很多时候,更像编辑而不是作者。他们知道 AI 擅长哪里(实现明确函数、写测试),也知道它容易翻车的场景(大规模上下文的复杂逻辑)。
而那些得不到好处的人,看起来更不能容忍 AI 的错误,不愿与 AI 迭代,过度关注失败案例,而不是限制 AI 在合适的场景中发挥作用。”
图片
这场变革不只是关于工具,而是关于思维模式:
拆解问题、设计系统、验证结果、持续学习——这些能力,将决定谁能成为真正的 AI 原生开发者。
最后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会去刻意追踪自己的“AI代码率”吗?
在你看来,这个数字真的能代表对 AI 工具的掌握程度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观点!
参考: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972151
本文转载自51CTO技术栈,作者:伊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