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LM、RAG、Workflow、Agent,AI 大模型应用落地该选哪个? 原创
关于 AI 大模型应用的落地方案选型,最近一年多,围绕 LLM(大语言模型)、RAG(检索增强生成)、Workflow(工作流)、Agent(智能体)、Multi-Agent(多智能体)孰优孰劣,各方观点吵得可谓是天翻地覆:
- 围绕大模型上下文窗口持续扩容,RAG 是否已失去存在价值?
- 围绕模型工具调用能力,LangChain 更相信 Workflow 架构的可控性优势;OpenAI 力推 Agent 的自主决策潜力,到底谁说得对?
- 围绕 Agent 落地的技术路线,Devin(Cognitio 旗下自动编程软件)公开质疑 OpenAI、微软、Anthropic 推崇的 Multi-Agent 路线看似高级,实则是不可控性、上下文冗余与错误累加的代名词。
事实上,所有争论都可以概括为不能通用化与专业化、自主性与可控性、成本与性能,全都既要又要:
- 简单场景,就别嫌弃 Workflow 不够酷;
- 三个文档,就没必要费劲做个 RAG;
- 业务流程严谨,就别总想做个高级 Agent 整花活儿……
那么 LLM、RAG、Workflow、Agent、Multi-Agent 这几大方案,在企业业务场景中的落地,究竟该如何选呢?
在本文中,我们将结合场景指标与决策框架,为大家做出系统解读。
AI 大模型应用技术选型解读
1、大模型 Context 上下文 还是 RAG?
看你的数据体量与来源。
矛盾:大模型的长上下文能力增加,是否不再需要外部知识检索?
痛点:大模型推理耗时过长、成本高昂、数据体量有限的问题,且存在数据安全隐患。难以实现多租、海量数据管理等难题。
一句话结论:两大方案互补,数据量大、需实时更新、数据隐私性强或有细粒度权限管控时优先选 RAG,单篇长文档处理且成本不敏感可短期依赖长上下文模型。
RAG 的精髓只有一句:把大模型从“背着图书馆跑”变成“随用随取”。
通过外挂检索,实时把最新、最专、最多的知识塞进 Prompt,一口气干掉幻觉、过时、专业盲区这三座大山。
可 GPT-5 一口气把上下文拉到 400K 后,“RAG 已死”的论调又冒头:既然模型自己就是超级检索器,还要外挂小检索器干嘛?
别急着下结论--两者不是谁先干掉谁,而是看场景点菜。
数据越“肥”、越“快”、越“杂”、越“精”,就越考验组合拳:
- 体量(Volume)压爆显存,
- 更新(Velocity)等不起重训,
- 类型(Variety)模型没见过,
- 价值(Value)需要权限隔离。
一句话:数据一旦长成 4V 巨兽,再长的上下文也只是杯水车薪,RAG 依旧是刚需。
原因如下:
- 计算量爆炸:首先,长上下文大模型的秒级响应仍是技术难题--基于 transformer 的架构导致计算量随上下文长度呈指数增长,400K tokens 推理耗时远超实用阈值;
- 成本门槛极高:按当前定价,GPT-5 处理 400K tokens 的单次推理成本远远高于普通 RAG 方案,日常高频场景根本无法承受;
- 数据体量:再者,数据体量差距悬殊,1000 万 tokens 仅能容纳约 500 本畅销书内容,而企业知识库、互联网索引的数据量往往以 PB 级计,不可能全部灌入大模型。
因此,从场景需求看,RAG 在三类场景中不可替代:
- 一是实时性场景,比如:金融资讯生成需对接股市实时数据(量化交易场景),RAG 可实现秒级检索更新;
- 二是专业领域场景,比如:医疗诊断需调用最新临床指南,RAG 能精准定位专业文献片段;
- 三是数据敏感场景,企业内部文档需权限管控,RAG 可通过检索权限隔离实现数据安全访问,而长上下文模型无法灵活控制数据可见范围。
落地决策指标:当数据量超过 100 万 token、需实时更新、存在细粒度权限管控需求时,优先选择 RAG;若仅是处理单篇长文档(比如:万字报告分析)且对成本不敏感,可短期依赖长上下文大模型。
2、Workflow VS Agent 如何选型?
可控与自主只能二选一。
矛盾:Workflow 的“流程确定性”与 Agent 的“决策灵活性”之间的取舍。
痛点:纯 Workflow 难以应对动态多变的需求场景,易陷入流程卡顿;纯 Agent 存在上下文失控风险,高精度场景中错误率较高。
一句话结论:混合架构为最优解,标准化场景用纯 Workflow,半标准化场景用“Workflow + Agent”混合架构,创新探索场景用纯 Agent 搭配人工审核。短期内多数需求可以用 Workflow 搞定。
围绕 Workflow 还是 Agent,LangChain 与 OpenAI 的观点截然相反: LangChain 吐槽 OpenAI 根本不懂 AI Agent 和 Workflow。
两条路线的终极目标一致:让大模型把工具用得又快又准。分水岭只在于--你要的是“流程写死”还是“临场发挥”。
OpenAI 的 Agent 打法像“放养”:一个 AI 智能体配一堆工具,官方 SDK 几行代码就能跑。
好处是应变快--用户来一句“下周帮我挑个出差日”,它自己就能串起日历、天气、航班,一条龙排好行程。
代价是“自由过了火”:系统提示词稍漏一条约束,工具调用准度立刻跳崖。在高精度场景(比如:下单黄金),一个误操作就是真金白银的学费。
LangChain 的 Workflow 则是“圈养”:把每一步提前写进 DAG,像流水线。
电商退款就是典型:查订单→核权限→退钱→发通知,四步卡点,步步留痕,随时可回滚。
标准化战场上它稳如老狗,可一旦用户想“先换再退”,流水线就卡壳--要么改流程,要么人工兜底,灵活度瞬间归零。
因此,多数场景中,混合架构才是最优解:在“流程前置环节”用 Workflow 保证确定性,在“决策核心环节”,则可以用 Agent 提升灵活性。
以智能客服为例,可通过 Workflow 实现“用户提问→意图识别→任务分配”的标准化分流,再让 Agent 处理具体任务中的动态决策(比如:根据用户历史订单推荐退款方案),依此降低人工干预频率,兼顾稳定可控与场景适应能力。
落地决策框架:按场景标准化程度分级选择--标准化场景(比如:发票验真、物流查询)用纯 Workflow;半标准化场景(比如:客服问题处理)用“Workflow + Agent”混合架构;创新探索场景(比如:科研实验设计)用纯 Agent,并搭配人工审核机制。
3、传统 Agent VS Multi-Agent 如何选型?
团队配合容易变成团伙作案。
矛盾:Multi-Agent 的“复杂任务处理能力”与“不可控性及高成本”之间的权衡矛盾。
痛点:Multi-Agent 存在错误传导效应易导致系统崩溃,tokens 消耗高使成本剧增,子任务耦合度高时协作效率大幅下降。
一句话结论:满足“可拆解、可验证、成本可控”三可条件时可尝试 Multi-Agent,否则优先选择传统 Agent 方案。
一句话总结:Multi-Agent 玩好了是「复仇者联盟」,玩砸了就是「全员恶人」。
它最大的卖点是“拆任务、拼能力”:把一件复杂差事拆成若干子模块,让不同 Agent 各管一段,理论上效率翻倍。
大厂爱它,原因也直白--任务可拆,边界就清晰。
比如拍一部电影:剧本、分镜、配音各自独立,交给专门的 Agent 并行推进,实测比单 Agent 效率提升 90%(Anthropic 内部数据)。
但 Devin 创始人一句“错误会像雪球一样滚大”直接戳破滤镜:
只要财务 Agent 算错一个数,后面的预算、排期、风险评估全跟着跑偏,最终一起翻车。
更别说烧钱:Cognitio 的账单显示,多 Agent 一天烧掉的 tokens ≈ 单 Agent 的 15 倍,高频调用场景一年能多花上千万。
落地红线标准:当任务满足“三可”条件--可拆解(子任务间耦合度越小越好)、可验证(每个子任务结果可独立校验)、成本可控(预期 ROI 够高,可以打平 tokens 消耗成本)时,可尝试 Multi-Agent;反之,若任务逻辑连贯(比如:代码调试)、错误容忍度低(比如:医疗诊断),则优先选择单 Agent 方案。
4、落地选择的综合决策矩阵
所有决策问题,都可以概括为综合通用化与专业化、自主性与可控性、成本与性能的较量,我们的决策可以参考下表:
最终决策路径则可以参考:
- 明确核心需求:是解决知识准确性问题(选 RAG)、流程标准化问题(选 Workflow),还是复杂决策问题(选 Agent/Multi-Agent)?
- 评估约束条件:数据量是否超过大模型承载能力?成本预算是否支持高 tokens 消耗?错误容忍度是否允许自主决策偏差?
- 选择混合方案:多数场景需组合技术,例如“ LLM + RAG + Workflow”可实现专业知识检索 + 标准化流程;“Agent + Workflow”可实现动态决策 + 关键节点管控。
技术落地没有万能方案,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好了,这就是我今天想分享的内容。
本文转载自玄姐聊AGI 作者:玄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