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时代的“插头”与“插座”——一文看懂 MCP、A2A 与 ACP 原创 精华
如果你最近刷技术圈,大概率见过这三个缩写:MCP、A2A、ACP。
它们不是新的加密货币,也不是某个小众框架,而是 AI 代理(Agent)世界里正在成型的“插头”和“插座”。
今天这篇文章,就把它们拆开揉碎,讲清楚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该怎么用,以及未来会不会再出现一场“格式大战”。
01|MCP:给大模型配“数据线”
想象你刚买了一台旗舰笔记本,却忘了带扩展坞。
没有 HDMI、USB-A、网线口,这台机器再强大也连不上外设。
大模型的处境类似:脑子好用,却缺一根“数据线”去查库存、调接口、读本地文件。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就是这根线。
由 Anthropic 提出,它规定了统一的“插口”形状,让任何兼容的 LLM 都能随时插拔外部资源,而不用关心底层是 Postgres、S3 还是你电脑里的 CSV。
三个核心功能
- 实时注入上下文
把数据库里最新 100 条工单、或某个 GitHub Issue 内容直接塞进 prompt,模型不需要提前训练这些知识。 - 动态调用工具
把“查询客户信息”“生成报表”注册成函数,模型像点菜单一样按需调用,而不是把代码写死在系统里。 - 按需拼装 prompt
只带“当下要用的上下文”,避免一次性把全部家当塞进窗口,省 token、省时间、省幻觉。
一句话总结:
MCP = 让大模型“即插即用”外部世界。
02|A2A:让 AI 之间说“普通话”
解决了“模型怎么拿数据”,下一步就是“模型怎么找帮手”。
Google 今年放出的 A2A(Agent-to-Agent Protocol)瞄准的就是这个场景。
“Agent Card”:AI 的微信名片
每个 Agent 上线时,先在本地或远程发一张 JSON 名片:
我是谁、我会干啥、我的接口地址、需要什么权限。
别人扫一下这张名片,就知道能不能把任务甩给你。
典型的协作流程
- 客服 Agent 接到用户退货请求;
- 它扫了一圈,发现仓库 Agent 有“库存校验”能力;
- 于是发一条 JSON-RPC 消息过去,附带订单号;
- 仓库 Agent 实时返回库存状态,客服 Agent 继续和用户对话。
整个过程基于 HTTP(S) + JSON-RPC,天然跨语言、跨云厂商。
你甚至可以把它想成“AI 世界的 RESTful API”。
03|ACP:断网也能“开小会”
MCP 与 A2A 都跑在云端或局域网,但总有一些场景:
- 无人机群在山区巡检,信号时有时无;
- 工厂 PLC 数据保密,不能上外网;
- 机器人比赛现场,延迟必须 < 10 ms。
这时 BeeAI 与 IBM 提出的 ACP(Ag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就派上用场。
它更像一个“本地局域网聊天室”,基于 gRPC 或 ZeroMQ,让设备互相广播:
“我在,我会拍照”“我在,我会控制机械臂”。
无需注册中心、无需 OAuth,只要共享一个进程总线,就能完成多 Agent 协作。
一句话:
ACP = 把协作搬进本地,断网也能干活。
04|三者是敌人还是队友?
用一张图就能看清楚:
维度 | MCP | A2A | ACP |
目标 | 让模型用工具 | 让模型找模型 | 让本地模型互相喊话 |
典型场景 | 读数据库、调 API | 云原生多 Agent 协作 | 机器人、IoT、离线环境 |
传输层 | HTTP(S) + JSON | HTTP(S) + JSON-RPC | gRPC / ZeroMQ / IPC |
是否云依赖 | 可选 | 强依赖 | 零依赖 |
安全模型 | OAuth2、mTLS | OAuth2、API Key | 本地 ACL 即可 |
结论:它们根本不在一条赛道上。
- MCP 负责“连外设”;
- A2A 负责“跨团队协作”;
- ACP 负责“本地紧急会议”。
05|开发者现在能做什么?
想给内部系统加 AI 能力?
先用 MCP 把核心数据源(CRM、工单、日志)包装成“LLM-safe”的接口。
几行 Python 就能跑一个 MCP Server,Claude、Gemini 都能即插即用。
想搭一个多 Agent 平台?
把每个微服务写成符合 A2A 的 Agent,
挂一张 Agent Card,再配一个中心调度器,
就能让“订单 Agent”“物流 Agent”“客服 Agent”像流水线一样转起来。
做边缘计算或机器人?
直接上 ACP。
树莓派 + ZeroMQ,十分钟内让小车、机械臂、摄像头互相对话,
断网也不影响任务继续跑。
06|未来是统一,还是“又一次格式战争”?
乐观剧本:
开源社区出几套“万能转接头”,
MCP 资源可以无缝暴露给 A2A Agent,
ACP 本地节点也能通过桥接器加入云端协作。
开发者只管写业务逻辑,再也不用关心协议细节。
悲观剧本:
各大云厂各自魔改,今天你加字段、明天我换鉴权,
最后又出来五六种“兼容版 MCP”“增强版 A2A”,
像极了当年 SOAP vs REST 的混战。
唯一能确定的是:
谁先让自己的生态足够开放、文档足够干净、示例足够多,谁就握住了下一个十年的船票。
写在最后
AI 正在从“单体大模型”走向“群体智能”。
MCP、A2A、ACP 不过是这场迁徙中的三把扳手。
别急着站队,先搞清场景,再选工具。
真正好用的协议,从来不在 PPT 里,而在能帮你当天就上线的代码仓库里。
本文转载自Halo咯咯 作者:基咯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