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100家YC疯抢的 FDE 模式,正成为AI Agent的 PMF 范式!
最近硅谷在发生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很多的VC都在招聘一个叫 FDE(Forward Deployed Engineer)的岗位。
这是一个诞生于情报部门、看起来像咨询业务的模式,突然成了AI Agent创业公司的标配。
前OpenAI首席研究官、Palantir第二位工程师 Bob McGrew 透露,过去一年,他聊了很多AI初创公司,几乎所有创始人都只关心一件事,Palantir 的 FDE策略到底是怎么运作的,为什么能孵化数百家创业公司,10多家独角兽。
我找到了一个 Bob McGrew 的访谈,可以让我们对 FDE 有很好的认知。
传统PMF失效了,AI Agent需要新玩法
先说结论:AI Agent没法像传统SaaS那样靠标准化产品规模化。
Bob McGrew 的判断是,AI Agent是一个全新的市场类别,根本没有现成的产品。如果你在做标准SaaS产品,比如用一种新的支付工具取代旧工具,每个人都明白这个市场是什么。但AI Agent实际上可能意味着很多不同的事情,我们还在摸索阶段。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传统的 找到PMF → 规模化复制 → 对所有客户一视同仁 的路径走不通了。
FDE模式的核心逻辑跟这些相反 : 以规模化的方式,去做那些看起来无法规模化的事情。
更进一步,FDE是一位技术人员,驻扎在客户现场,填补产品功能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差距。
关键是,FDE交付的不是软件或服务,而是有价值的结果(outcome)。
Palantir是怎么发明FDE的?
Palantir创立时要给情报部门做软件,但他们连情报工作人员都不认识,更别说了解对方的需求了。即使找到情报人员问: 你的工作是什么,对方也不可能告诉你。
这倒逼他们走了一条非常规路线。
创始人之一Stefan Cohen会拿着demo去客户那里演示。
客户说:这产品太糟糕了,和我们做的事完全没关系。
Cohen继续问: 那你们希望它有什么不同?
客户提需求,Cohen记下来,回去改,再演示。
按传统观念,这些高度定制化的工作都属于服务,在PMF框架里应该尽量避免。
但Palantir早期成员、现任CTO Shyam Sankar把这套逻辑倒过来了。他的做法是:让FDE充当产品探索的过程。
FDE带着现有产品进场,填补产品能力与实际需求之间的gap,把路线先铺出来。总部的产品团队再把这些现场做法抽象、泛化,修成能服务接下来5-10个客户的解决方案。
FDE团队长什么样?
Palantir的FDE团队有两个关键角色:Echo团队和Delta团队。
Echo团队实际上是embedded analysts,他们去客户现场,与用户交谈,找出什么样的demo或use case对客户真正有价值。同时他们也是客户经理,负责管理客户关系。
Echo团队的理想人选是领域专家,这些人不仅了解现有做事方式,还能看到哪里不够好。如果看不到问题,就永远想不出新软件能带来的阶跃式变化。
Delta团队是部署工程师,本质上是软件工程师。但他们不是那种追求代码完美、希望软件能维护十几年的工匠型人才。Delta团队需要的是能在规定时间内快速交付原型的人,即便代码粗糙也没关系。
这里有个有意思的现象,Echo和Delta的人才画像听起来就像一个创业团队。
事实上,Palantir孵化出了350+家的创业公司,其中至少十多家达到独角兽级别,包括估值305亿美元的Anduril、估值25亿美元的Peregrine,以及ElevenLabs、Sourcegraph等明星公司。
Bob McGrew说的很直接:FDE培训就是成为创业公司创始人的培训。
FDE不是咨询,通用产品同样重要
很多人会质疑:这不就是包装后的咨询业务吗?
客观来说,FDE确实有这个风险。
2015年人们谈论Palantir时,主要就两个评价:一是和情报部门合作的公司,二是永远无法规模化的咨询公司。
但数据证明了。Palantir的商业模式呈现一个清晰的趋势:新客户部署初期可能亏钱,但随着时间推移,产品越来越适配客户需求,交付成果的单位价值成本持续下降,利润率从负转正。
关键在于产品团队的作用。
Palantir有两个核心团队:FDE团队和产品管理团队。产品团队的角色是把握产品愿景,思考在客户现场看到的新问题,什么样的通用形态可以应用于接下来10个客户。
最经典的案例是Palantir Ontology的发明。
最初给情报机构做系统时,本能做法是给 人 建一张表,给 资金 建一张表。但很快发现这套逻辑无法跨客户通用。
于是他们把抽象层级拉高,底层只保留对象 、属性 、媒体 和 链接 这些极其通用的元素。具体语义由Ontology按每个客户的语境去定义。
Bob McGrew面试过不少在其他公司非常优秀的产品经理,但让他们在这种抽象层级上思考并不容易。很多人会直接落到 给这个客户设计一条具体流程,但在Palantir这是错的。需要在本体层思考,如何让某个专用功能跨客户复用。
图片
FDE vs 传统SaaS:KPI完全不同
FDE模式和传统SaaS模式的核心区别体现在KPI上。
传统PMF策略中,团队希望为每个客户做的工作越来越少,降低成本,保持合同规模不变。
但FDE策略的预期是提高合同规模。因为你在为客户做越来越有价值的工作,所以可以保持每个客户的定制化程度不变。
这导致了定价模式的根本性改变。SaaS时代按使用量、订阅或席位定价,FDE模式下销售的是成果。YC公司Kastle为银行提供AI语音agent处理抵押贷款,衡量指标就是成功处理的电话数量。Happy Robot做物流AI agent,和DHL合作,也是类似的逻辑。
Bob McGrew给出了两个关键的衡量指标:
第一,交付成果的价值。如果能为客户交付越来越有价值的成果,就做对了。
第二,产品杠杆。你是否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产品杠杆来放大那个成果,让FDE能用产品交付更多价值,而不是每次都要拉三个工程师进来。
为什么是现在?
Bob McGrew给创业者的判断很明确,当下存在一个巨大的机会窗口。
AI能力提升实际上非常快。从2024年4月GPT-4o到2025年4月o3,进步速度惊人。但真正令人震惊的是,AI采用速度远没有能力进展快。
极可能未来5年AI能力飞速前进,但我们在现实世界却感觉越来越平庸。就像坐在Waymo里不会想 无人驾驶实现了,而是在想 交通真堵,真慢。
FDE的机会在于填补AI能力实际上能做什么和客户能够采纳什么之间的gap。AI被大规模应用需要方法论,需要人类的创造力、探索,以及应对大量问题。
Bob McGrew给了一个类比:OpenAI像是本部产品团队,而创业公司们是FDE,在外面想办法让OpenAI研发出来的成果被真正采纳。
最后
简单几个核心要点:
- 如果你的市场能通过传统方式规模化,就不要尝试FDE。只有当不做FDE就一定会失败时,它才是你的护城河。
- 如果解决的不是客户领导层的核心痛点,就没有足够支持去突破组织内的阻力。
- 合同规模会越来越大,这是FDE模式的自然结果,和传统SaaS的规模化逻辑完全不同。
- 通用产品平台同样重要,FDE不等于咨询,底层必须有强大的产品杠杆,否则就是在做无法规模化的服务。
- 这是一个学习型公司的游戏,FDE模式本质上是在做产品探索,需要持续学习、快速迭代的组织文化。
AI Agent还在产品探索的早期阶段,没有现成的playbook。FDE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以规模化的方式,去做那些看起来无法规模化的事情。
本文转载自探索AGI,作者:猕猴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