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成功的秘诀到底是什么?遵循Unix 哲学、核弹级生产力:我用ClaudeCode+Obsidian,造了一个“第二大脑” 原创
编辑 | 听雨
出品 | 51CTO技术栈(微信号:blog51cto)
AI 工具千千万,但能让人上瘾的,只有 Claude Code。
最近,小编关注到一篇拍案叫绝的文章——作者是 Alephic(一家以 AI 为核心的咨询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Noah Brier。他坦言:
“Claude Code 不只是一个写代码的工具,而是一种全新的操作系统思维。”
他用 Claude Code 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AI 操作系统”——
它能写代码、能记笔记、能自己思考,还能帮他打理邮件、整理知识、规划行程。
简单来说,Claude Code 已经不只是“会写代码的聊天机器人”,
而是一个能与你协作的数字同事。
他还总结了Claude Code 的强大之处:不在于“写得多快”,而在于它遵循了 Unix 哲学——让每个工具只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做到极致。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文章的核心内容,enjoy:
1.从工具到操作系统:我的 Claude Code 故事
如果你最近和我聊过 AI,那你肯定听过我长篇大论地赞美 Claude Code 的神奇之处。它最初只是我在编程时与其他工具并行使用的一个辅助工具,如今却已经进化成我完整的“智能代理操作系统”,能支持各种各样的工作流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用来记笔记的工具:Obsidian。它与 Notion 或 Evernote 的最大区别在于:所有笔记文件都是存储在你电脑上的纯文本 Markdown 文件。你可以同步、设定样式、保存它们,但归根结底,它仍然只是硬盘上的一个文本文件。
几个月前,我突然意识到,这一点让我的 Obsidian 笔记和研究内容成为 AI 编程工具的一个特别有趣的应用场景。最初,我只是尝试在 Cursor 中打开我的笔记库,但很快,这个尝试演变成了一个类似“笔记操作系统”的东西。我对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最后甚至在家里搭建了一台服务器,这样我就能通过手机用 SSH 连接到我的 Claude Code + Obsidian 环境,在外出时也能随时记笔记、读笔记、整理思考。
图片
现在我对Claude Code 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这些。
2.为什么Claude Code 特别?它到底比Cursor 好在哪里?
这个问题其实让我纠结了很久。老实说,我也不确定 Claude Code 在所有方面都优于 Cursor。但我确信,它有一组彼此协作、异常出色的特性组合——正是这些特性,让我如今在要构建任何东西时,都会第一时间想到 Claude Code。
而且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使用它并不是为了改造现有代码库,而是直接在它的功能之上创造全新的东西。
那它的秘诀是什么?部分答案在于Claude Code 对“工具”的独特理解。
作为一个基于终端的应用程序,它牺牲了一些易用性,却换来了更强大的能力:对 Unix 原生命令的深度集成。
“Unix 哲学” 的奠基人Doug McIlroy 曾经的那段经典表述,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他于 1978 年在《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中首次提出:
- 让每个程序只做好一件事。如果要做新的任务,就从头开始构建,而不是通过不断添加新“功能”来让旧程序变得复杂。
- 预期每个程序的输出都能成为另一个(可能尚未出现的)程序的输入。不要在输出中夹杂无关信息。避免过度严格的表格或二进制输入格式,也不要强制要求交互式输入。
- 设计和构建软件(甚至是操作系统)时,应尽早进行尝试,理想情况下几周内就能测试。不要犹豫,笨拙的部分要果断舍弃并重建。
- 在编程任务中,优先使用工具而不是人工帮手来减轻负担——即使这意味着你得绕路去先造好工具,而且用完后可能就得扔掉。
后来,Peter H. Salus 在 1994 年出版的《A Quarter-Century of Unix》中将其概括为三条简洁的原则:
- 编写只做一件事、但能把这件事做到极致的程序。
- 编写能协同工作的程序。
- 编写能处理文本流的程序,因为文本是通用的接口。
这些已有半个世纪历史的原则,恰好与大语言模型使用工具的方式完美契合。
如果你观察这些模型实际调用工具的过程,会发现它们不断在“管道化”——把一个命令的输出接到另一个命令的输入(当然,中间会带上一点它们特有的“模糊推理”)。(顺带一提,在 Unix 中,| 命令正是用于将一个命令的输出“串联”到另一个命令的输入中。)
而当模型在“焊接”工具时出问题,几乎总是因为这些工具本身太复杂了。
图片
Claude Code 之所以如此令人惊叹,第一个原因在于:Unix 所依赖的那些命令,天生就非常适合被大语言模型使用。
原因有二:一是这些命令足够简单;二是它们文档极其完备,这意味着模型在训练时就有大量的资料可学到这些命令的来龙去脉。
但这还不是全部。另一个关键因素,显然是Claude Code 最初强大的代码生成能力——而且最近,它在写作(至少对我来说)方面也同样出色。然而,虽然像 ChatGPT 或 Claude 这样的应用同样能生成文本或代码,但 Claude Code 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那就是——文件系统访问权限。
文件系统改变了一切。ChatGPT 和 Claude 的网页版都有两个致命缺陷:
- 对话之间没有记忆;
- 上下文窗口太有限。
而文件系统则同时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Claude Code 能给自己写笔记、积累知识、持续记录进展。它拥有“状态”和“记忆”。它不再被限制在单次对话之中——它能进行连续的、长期的思考。
3.潜力滞后:AI 能做的,还没被完全释放
早在 2022 年,我第一次尝试使用 GPT-3 API 时就曾说过一句话:“即使这些模型的能力从此不再提升,我们也还需要至少十年时间去真正发掘它们的应用场景。”
后来事实证明,模型确实变得更强了——推理能力的提升让工具调用变得可靠。但最近我对“文件系统”的发现,也再次印证了当初的观点。
我之所以提到这件事,是因为Claude Code 初始版本的创建者 Boris Cherney 也用到了一个类似的概念来描述他的“顿悟时刻”:
在AI 领域,我们有一个词叫 “产品过剩潜能”。
它的意思是:模型其实已经具备某种能力,但运行它的产品还没被设计成能充分利用这种能力的形态。
当我发现Claude 能够访问并操作文件系统时,那完全就是一个典型的 product overhang ——模型早就能做到这些,只是我们一直没有一个能真正释放这种能力的产品!
我也同意他的观点,不过我认为关键不只是文件系统,而是文件系统 + Unix 命令的结合。
核心在于:这些能力其实早已存在于模型之中,只不过在过去,它们还“沉睡”着。而一旦被激活,我们就迎来了真正的飞跃。
Claude Code 的意义正在于此——它为构建可靠的智能体系统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蓝图:不是通过复杂的多层接口去限制模型,而是让产品去捕捉并释放模型原本就拥有的能力。
4.不止写代码:让 AI “活”在你工作流程里
之前我提到过我的Claude Code + Obsidian 整合环境。其实,我又更进一步——我已经将它开源,项目名叫“Claudesidian”。
Github链接:https://github.com/heyitsnoah/claudesidian
它整合了我在自己的 Claude Code + Obsidian 环境中常用的一系列工具与命令,
同时也扩展了更多实验性的功能,成为我进行各种尝试的“试验田”。
其中最有意思的一项,是我构建了一个升级工具:如果项目主版本有更新,你可以一键拉取最新改动,AI 会自动帮你检测本地是否修改过相关文件,如果有,它还会尝试智能合并你的改动与新的更新内容。
这两个项目都遵循相同的Unix 哲学原则:
简单、可组合的工具;各自做好一件事,然后协同工作。
这正是Claude Code 的魅力所在——它让这种“由简生智”的构建方式成为可能,也让我重新发现了构建应用程序的新范式。
我还做了另一个项目,暂时称之为“Inbox Magic”。
它是一个Claude Code 仓库,内置了一系列 Gmail 工具,以及大量提示与命令,让它能像你的个人邮件助理一样运作。
目前,它的功能还比较基础:
可以代你搜索邮件、发送邮件;
还能进行收件箱分类;
甚至可以训练模型学习你的邮件语气与写作风格,从而更自然地帮你撰写邮件。
与普通的 ChatGPT 或 Claude 不同,它们通常只能一次访问一两封邮件;而这个系统因为能写入文件并执行更复杂的操作,所以可以完成更智能的任务,比如:
“找出我收件箱里所有与旅行相关的邮件,并据此建立一个我的旅行习惯档案,然后用这个档案作为提示,让ChatGPT / Claude 在帮我做旅行规划时,更贴合我的个人偏好。”
总之,这个项目还在完善中。如果你感兴趣、想提前体验,可以发我你的GitHub 用户名,等我准备好测试版本时,会第一时间邀请你试用。
5.给你的几点建议与启示
我一向不太喜欢下结论,但这里有几条值得特别强调的体会:
1)文件系统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方式,能绕过大语言模型缺乏“记忆”和“状态”的限制——它值得被更广泛地使用。
2)如果你在研究或实现工具调用,关键是要遵循 Unix 哲学。——让每个工具保持简单,只做一件事,并能与其他工具协作。
3)Claude Code 提供了一个面向未来智能体系统的蓝图:以“文件系统 + Unix 哲学”为核心,去构建可靠、可调试的 AI 代理,而不是陷入当下那些过度复杂的多智能体框架。
从实操角度来说,这意味着:当你在自己的项目中构建工具调用时,要保持简单,让主模型线程去“管道化”各个工具之间的连接。(顺带一提,目前所有智能体/聊天机器人系统都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如何让这些“管道”传递信息时,不必经过上下文窗口。)
4)如果你还找不到 LLM 的应用场景,那就说明你还没认真去尝试。
参考链接:
https://www.alephic.com/writing/the-magic-of-claude-code
https://newsletter.pragmaticengineer.com/p/how-claude-code-is-built
本文转载自51CTO技术栈,作者:听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