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产级 AI 智能体落地的八个核心技能 原创
与大语言模型(LLM)打交道,远不止 “写提示词” 这么简单。
生产级别的 AI 智能体系统,要求开发者深入理解模型的工程构建、部署流程与优化方法。
以下是支撑生产级 AI 大模型应用落地的 8 大核心技能:
我们来逐一拆解这些技能。
AI 智能体企业落地的8个核心技能
1、核心技能一: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最基础的技能,是设计结构化的提示词(Prompt)-- 既要减少歧义,又要引导大模型输出可预期的结果。
这需要快速尝试不同的提示词变体,运用 “思维链”(chain-of-thought)等模式,还可以通过 “少样本示例”(few-shot examples)让大模型的响应更稳定。
关键是要把提示词设计当成一项可复现的工程任务,而非靠运气试错的文案写作。
2、核心技能二: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
简单说,就是把外部相关数据(比如:数据库内容、记忆信息、工具输出结果、文档资料)动态注入到提示词中。
设计上下文窗口时,要在 “信息完整性” 和 “ tokens 效率” 之间找到平衡(tokens 是 LLM 处理文本的基本单位,过多会增加成本和延迟)。
此外,还要处理 “检索噪声”(无关信息混入)和 “上下文坍缩”(信息过载导致模型抓不住重点)的问题 -- 这在长上下文场景中尤为关键。
3、核心技能三:模型微调(Fine-tuning)
很多场景下,你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调整 LLM 的行为。这项技能的核心,是运用 LoRA(低秩适应)、QLoRA(量化低秩适应)等方法,用特定领域的数据去适配基础大模型,同时控制算力成本。
还要管理数据整理流程,比如:去重、调整指令格式、筛选高质量数据。
在让大模型突破 “零样本 / 少样本” 能力边界时,要监控 “过拟合”(大模型只懂训练数据,不会泛化)和 “泛化能力”(大模型能应对新数据)之间的平衡。
4、核心技能四:检索增强生成系统(RAG Systems)
掌握这项技能,你能搭建这样的系统:通过 “嵌入向量(embeddings)+ 向量数据库(vector DBs)” 给 LLM 补充外部知识,从而减少大模型 “胡编乱造”(幻觉)的情况。
要设计检索流程(包括索引建立、文本分块、查询重写),确保检索结果的 “召回率”(能找到相关信息)和 “精准度”(找到的都是有用信息)。
还要用提示词模板,把检索到的上下文和用户的查询以结构化的方式融合起来。
5、核心技能五:AI 智能体开发(Agents)
有了这项技能,你就能跳出 “静态问答” 的局限,搭建出能 “调用工具、完成多步推理” 的 AI 智能体(Agent)。
要处理 AI 智能体与外部环境的交互、状态管理,以及自主工作流中的错误恢复(比如:工具调用失败时该怎么办)。
还要设计 “备用方案” -- 当推理路径走不通,或外部 API 返回不完整结果时,AI 智能体能切换策略。
6、核心技能六:LLM 部署(LLM Deployment)
当你大致完成 LLM 应用开发后,就需要这项技能:把大模型打包成生产级别的 API,并搭建可扩展的部署流程。
要管理延迟(大模型响应速度)、并发量(同时处理多少请求)和故障隔离(比如:用自动扩缩容 + 容器编排,避免一个故障影响整体)。
还要搭建访问管控机制、监控每次请求的成本,以及防止模型被滥用。
7、核心技能七:LLM 优化(LLM Optimization)
为了降低成本,你需要学习如何用 “量化”(减少大模型参数精度,降低内存占用)、“剪枝”(去掉大模型中不重要的参数)、“蒸馏”(把大模型的知识转移到小模型上)等技术,减少大模型的内存消耗和推理成本。
还要能评估 “速度、精度、硬件利用率(GPU/CPU 卸载)” 三者之间的权衡(比如:量化能提速,但可能损失一点精度)。
要持续分析大模型性能,确保优化不会影响核心功能。
8、核心技能八:LLM 可观测性(LLM Observability)
无论你的 LLM 应用简单还是复杂,都必须学会搭建 “追踪、日志、仪表盘” 系统,用来监控提示词、响应结果和故障情况。
要实时跟踪 tokens 使用量、延迟峰值(突然变慢)和 “提示词漂移”(实际使用的提示词偏离设计初衷)。
还要把可观测性数据反馈到迭代流程中,推动应用持续改进。
好了,这就是我今天想分享的内容。
本文转载自玄姐聊AGI 作者:玄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