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歌公链——通用账本(GCUL)下机构级L1新范式与战略的博弈
一、GCUL简述
谷歌云通用账本(Google Cloud Universal Ledger, GCUL)的推出,是谷歌从Web3基础设施云服务提供商,向协议级区块链基础设施开发商转型的标志性举措,代表了一次重大的战略升级。
GCUL的本质是一个专为金融机构、银行和资本市场设计的私有、需许可的分布式账本。尽管在市场宣传中被定位为“Layer 1区块链”,但其架构与开放的公链存在根本区别,它明确地将控制权、合规性与高性能置于去中心化和无需许可的创新之上。其技术导向完全服务于企业级需求,体现在采用基于Python的智能合约以降低传统金融开发者的技术门槛,通过单一API以完全托管的云服务形式交付以简化机构的集成与运维,并将内置账户身份认证(KYC)等功能作为其合规优先的核心设计理念。
GCUL的核心战略定位是成为一个“可信中立”的基础设施层。与Stripe的Tempo和Circle的Arc等构建垂直整合生态的竞争对手不同,GCUL旨在提供一个水平化平台,避免直接的商业竞争,从而吸引最广泛的金融机构参与。其核心价值主张在于解决传统金融体系中市场分割、成本高昂和效率低下的痛点,致力于实现全天候(24/7)清算结算、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并将原生商业银行货币引入链上。
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CME Group) 的战略合作,是GCUL获得市场验证和机构级信誉的关键一步。通过在代币化资产结算等场景的试点,该合作不仅为GCUL的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概念验证,更向整个金融行业传递了其作为一个严肃、可信的机构级平台的明确信号。
综合来看,GCUL的出现预示着区块链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 “二元化”。它并非要与以太坊为代表的公链争夺去中心化世界的未来,而是为传统金融体系的优化开辟了一个平行的、以机构为中心的赛道。它代表了分布式账本技术被主流世界收编和改造的范例,其目标是构建一个高效、合规但封闭的“围墙花园”。
二、GCUL溯源——谷歌的战略演化与生态护城河
溯源一下,可以看出GCUL的诞生并非是谷歌在区块链领域的一时兴起,而是其长期深耕Web3生态、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战略演进。这一进程清晰地展示了谷歌如何从一个基础设施服务商,正在逐步努力转变为协议的制定者和运营者。
2.1 奠定基础:数据与基础设施服务商
自2018年起,谷歌云便利用其强大的云计算和数据分析能力,为新兴的Web3世界提供基础支持。这一阶段的布局核心在于通过服务获取情报。先是整合数据,谷歌将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公链的链上数据整合至其BigQuery数据仓库中。此举不仅使其成为链上数据分析领域的核心服务商,更重要的是,它让谷歌得以用上帝视角近距离观察和理解不同公链的交易模式、Gas费波动、智能合约使用情况和可扩展性瓶颈,直接洞察了公链在现实世界运行中的痛点。再是节点上云服务,谷歌推出的区块链节点引擎(Blockchain Node Engine),作为一项完全托管的节点服务,使其在为Solana、Polygon等协议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关于区块链基础设施稳定性、安全性和性能挑战的一手运营经验。而且也正是这些情报与经验,共同构成了谷歌规划设计GCUL的知识基础和基本能力。
2.2 从服务商到协议制定者的战略升级
GCUL的推出标志着谷歌战略的根本性转变——从为其他区块链提供服务,转向开发和运营自己的区块链协议。这一转变的核心驱动力,源于机构客户对一种新型分布式账本的明确需求。传统金融机构在探索区块链时,普遍对公链的币价波动、监管模糊性、高昂且不可预测的交易费用(Gas费)以及操作复杂性感到担忧。GCUL正是为解决这些机构级痛点而设计的,它被定位为对现有金融“管道系统”的升级,而非颠覆性的革命。
更深层次的战略在于,GCUL是谷歌为其云服务业务构建的一道强大战略“护城河”。托管一个以太坊节点是一项相对标准化的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开发者可以在AWS、Azure和Google Cloud之间轻松切换。然而,GCUL是一个专有的、只能通过谷歌API访问的平台即服务(PaaS),它与谷歌云生态系统紧密绑定。一旦像CME集团这样的机构选择在GCUL上构建其核心业务,就会与谷歌的基础设施深度整合,极大地增加转换成本。这种整合不仅限于账本本身,还自然地延伸至谷歌其他高利润的服务,如人工智能(Vertex AI)、数据分析(BigQuery)和安全服务。这创造了一个强大的飞轮效应,将谷歌从Web3领域的一个可替换的基础设施提供商,转变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核心平台,显著提升了客户粘性。
三、架构原生体现中为机构而生的设计哲学
GCUL的技术架构处处体现了为机构客户服务的宗旨,其所有设计选择都优先考虑了易用性、合规性、可控性和成本的可预测性。非常明显的ToB规划已经显露无疑。
3.1 “Layer 1”的再定义:企业级分布式账本的本质
谷歌官方将GCUL明确定义为“Layer 1区块链”,此举更多是一种市场营销策略,旨在借用行业熟悉的术语来传达其作为基础层协议的定位。从技术实质来看,GCUL是一个由中心化权威机构(即谷歌)控制节点访问和账户权限的私有且需许可的网络。这种架构与公链开放、去中心化和抗审查的特性有着本质区别。因此,GCUL更符合 企业级分布式账本技术(DLT) 的定义,其目标用户是特定的金融机构而非公众。它本质上是一个由中心化管理的、具备加密保证的分布式数据库,而非一个去中心化的、抗审查的公共产品;所以这可能是GCUL和其他的非许可公链最大的差异。
3.2 核心架构组件:易用性与控制权的平衡
GCUL的核心架构设计处处体现了为机构客户服务的宗旨。它选择支持基于Python的智能合约,这是一项关键的战略决策。相较于Solidity或Rust等区块链原生语言,Python在传统金融和企业开发领域拥有庞大的开发者基础,这一选择旨在极大降低金融工程师和企业IT团队的入门门槛,加速GCUL生态的采纳。然而,这也构成了一把双刃剑,意味着GCUL主动选择与庞大且经过实战检验的以太坊虚拟机(EVM)生态系统(包括其成熟的开发框架、安全审计公司和代币标准)进行隔离,需要从零开始建立一套全新的工具链和安全最佳实践。此外,GCUL的网络是一个典型的私有且许可环境,所有参与者都必须经过审查和KYC验证,这对于受严格监管的金融机构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前置条件。最后,GCUL以云服务的形式,通过单一API对外提供,将节点部署、基础设施维护、网络同步等复杂性完全抽象掉,让企业客户可以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开发,而无需承担繁重的运维开销。
3.3 性能与经济模型:确定性与可预测性
GCUL在性能和成本模型上也完全摒弃了公链的范式。其核心性能特性是支持原子化结算(atomic settlement),这意味着资产的交换可以在一笔交易中同时、不可逆地完成。这与传统金融中T+2结算周期所带来的巨大对手方风险和资本占用形成了鲜明对比,对资本效率和风险管理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其交易的终局性。GCUL所采用的需许可网络及大概率的BFT共识机制,能够提供确定性的最终状态。交易一旦被确认便具备绝对的、不可逆转的最终性,不存在公链理论上(尽管概率极低)的链重组可能性。对于管理着万亿级资产的金融机构而言,从“极高概率”的最终性到“绝对”最终性的转变,在风险管理上是质的飞跃。在经济模型上,GCUL彻底摒弃了公链中常见的高波动性、需预付的Gas费模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企业更友好的模式:稳定、透明的交易费用,并按月开具发票。这种模式与企业客户习惯的云服务订阅和计费方式完全一致,提供了成本的可预测性和管理的简便性。
3.4 治理与互操作性:中心化的选择
由于缺乏官方技术文档,GCUL的一些关键技术细节仍未公开,但其设计哲学已清晰地指向了特定的选择。其治理模型几乎可以肯定是链下的、公司化的模型,由谷歌及CME集团等核心合作伙伴组成的联盟主导,而非DeFi领域常见的链上代币持有者投票的DAO模式。对于机构而言,这种清晰的责任穿透机制和显式决策流程远比去中心化治理更具吸引力。同样,官方提到的互操作性,很可能指的是通过API层面与机构级的托管解决方案进行集成,而非像Cosmos的IBC协议那样实现无需信任的原生互操作。如果需要将资产从GCUL桥接到以太坊等公链,大概率需要依赖一个由谷歌或其合作伙伴运营的中心化跨链桥,这虽然引入了中心化风险,但也符合传统金融机构依赖可信第三方的现有信任模型。最关键的是这样由谷歌运营的大型公共基础设施跨链桥,也许是目前看来从许可链走向公链最可靠的方式之一。
四、到底是“可信中立”还是“特洛伊木马”?
GCUL的核心商业战略并不仅仅是提供一个技术平台,更在于其精妙的市场定位和与谷歌现有技术生态的深度协同。核心逻辑就是试图靠着自己既有的“人设”构建一个加密数字资产的可信中立基建。
4.1 “中立性”战略
“可信中立”(credibly neutral)是GCUL在竞争中自我标榜的核心差异化优势。其核心逻辑在于,金融科技领域的竞争对手之间存在天然的商业壁垒。例如,稳定币发行商Tether不会选择在其直接竞争对手Circle的Arc链上构建核心业务,同样,大型银行也不太可能使用其竞争对手摩根大通的Onyx平台处理关键交易。GCUL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中立的、水平化的基础设施提供商,类似于一个公共事业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任何金融机构都可以进行建设,而无需担心会因此增强其直接竞争对手的实力。谷歌的核心业务是云计算服务而非支付或借贷,这为其“中立”的形象提供了强有力的背书。
4.2 超越账本的谷歌云生态系统的协同
GCUL的真正长期价值,在于其并非一个孤立的区块链产品,而是深度整合在庞大的谷歌云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组件。这种协同效应是其最强大的护城河,堪称一枚战略 “特洛伊木马”。其初始形态是一个区块链账本,但其真正的长期目标可能是成为一个基础数据层,从而将整个金融行业吸引并锁定在谷歌的高利润AI和数据分析生态系统中。一个在GCUL上运营的金融机构会发现,使用谷歌的Vertex AI对GCUL上的数据进行风险建模,或使用Looker进行商业智能分析,远比将数据导出并使用AWS或微软Azure等竞争对手的平台要容易和高效得多。这种无缝的原生互操作催生了全新的、AI原生的金融应用场景,例如利用谷歌AI模型实时分析链上交易流以实现超高精度的欺诈检测,或根据实时风险画像动态调整合规规则。因此,账本(GCUL)本身成为了一个具有高度粘性的基础服务,其主要作用是推动客户采用整个、利润更丰厚的谷歌云和AI套件。
4.3 “中立性”的内在矛盾
尽管“中立性”是GCUL的核心市场宣传口号,但其与谷歌生态系统的深度整合,恰恰对这一概念构成了长期挑战。谷歌的战略是成为中立平台,然而,谷歌本身是一个在全球几乎所有领域都有业务布局的科技巨头。金融机构将其核心业务构建在GCUL之上,实际上是将巨大的信任押注于谷歌,相信其不会利用(即便是匿名的或聚合的)专有交易数据来为其自身的未来战略服务。这就产生了一个根本性的矛盾:正是那种使GCUL强大的协同效应(与AI/数据的整合),也可能成为削弱其“中立”和“安全”长期合作伙伴形象的因素。 这种欲盖弥彰也必然会导致市场对其长期意图的怀疑,也是其在推广中必须持续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比较格局:GCUL在不同L1哲学中的定位
为了准确评估GCUL的市场地位和技术取向,必须将其置于更广阔的Layer 1竞争格局中进行多维度比较。当前的L1发展呈现出几条截然不同的哲学与技术路线,GCUL的选择代表了其中一种,但并非全部。下表对这些不同的L1架构路线进行了系统性比较,直观地展示了它们在核心理念、技术选型和市场定位上的根本差异。
特征/维度 | 谷歌云通用账本 (GCUL) | Stripe Tempo / Circle Arc | 以太坊 (Ethereum) | Solana | Cosmos / Avalanche |
核心哲学 | 中立的基础设施 | 垂直整合的商业生态 | 去中心化的世界计算机 | 高性能的全球状态机 | 可互操作的区块链网络 |
目标市场 | 金融机构、银行、资本市场 | 母公司商户/稳定币用户 | 无需许可的开发者 | 高频交易DApps | 主权区块链开发者 |
访问模型 | 需许可 (Permissioned) | 需许可 (Permissioned) | 无需许可 (Permissionless) | 无需许可 (Permissionless) | 无需许可/需许可 |
共识机制 | BFT变体 (推断) | 未知 | 权益证明 (PoS) | PoS + 历史证明 (PoH) | BFT变体/雪人共识 |
智能合约 | Python | EVM兼容 (很可能) | Solidity (EVM) | Rust | 多语言 (通过SDK/VM) |
去中心化 | 中心化 | 中心化 | 高度去中心化 | 中度去中心化 | 链级主权/网络级去中心化 |
经济模型 | 订阅/交易费 (法币计价) | 未知 | Gas费 (ETH) | 交易费 (SOL) | 原生代币质押/费用 |
关键优势 | 云与AI协同,合规优先 | 商业生态整合 | 网络效应与去中心化 | 原始吞吐量与速度 | 主权与互操作性 |
六、GCUL的未来展望
GCUL的推出不仅是谷歌的一项重要举措,如其所望也在努力成为重塑数字金融格局的催化剂。然而,其前路并非一片坦途,机遇与挑战并存。
6.1 采纳的障碍与挑战
尽管前景广阔,GCUL仍需克服一系列重大挑战才能实现其宏伟目标。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其中心化本质所带来的平台风险。虽然金融机构在初期可能偏爱一个受控的环境,但完全依赖谷歌意味着巨大的单点风险,包括潜在的审查、服务中断或谷歌未来商业战略变化的影响,这可能会让寻求长期、独立基础设施的机构望而却步(这一点对于一些特定的地区和国家来说甚至是禁区)。而且作为一个可能承载全球重要金融交易且由一家科技巨头运营的系统,GCUL必将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监管机构的严格审视。竞争者中,GCUL不仅要与Stripe、Circle等企业级L1竞争,还要面对以太坊等公链巨大的网络效应、深厚的流动性以及庞大的开发者社区,同时还需克服传统金融业缓慢的变革惯性。最关键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的努力如前文所述,随着谷歌业务的不断扩张,维持其 “可信中立”形象的困境必将是一项持续的挑战。
6.2 结论性分析:区块链世界的“二元化”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核心结论:GCUL并非是想做“以太坊杀手”,而只是一个ToB思路下的“传统金融优化器”。它不与去中心化的Web3运动争夺核心地盘,而是在自己规划的战略构想中为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平行的赛道,旨在优化而非颠覆现有的金融体系。
其实,回头来看,GCUL的出现,以及Tempo和Arc的同步发展,也预示着区块链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 “二元化”(Bifurcation)。未来,我们很有可能会看到两个并行发展但哲学迥异的生态系统:一个是公共、无需许可的价值互联网,以以太坊、Solana等为代表,其特点是去中心化、开放式创新、抗审查性,并以加密原生资产为核心,这是Web3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另一个则是私有、需许可的机构价值互联网,以GCUL为代表,其特点是控制、合规、高效,并以传统资产的代币化(也许也有特殊用途的稳定币)为核心,由企业巨头运营和管理,这是DLT技术被传统世界收编和改造的产物。
最终,GCUL对市场最深远的影响,将是加速分布式账本技术在传统金融体系内的全面渗透。它的成功很有可能将数万亿美元的传统资产带入链上世界,极大地提高全球金融市场的效率和透明度。然而,这个由GCUL构建的链上世界,将是一个秩序井然的 “围墙花园”,与区块链先驱们(V神等)最初设想的那个开放、无边界的去中心化未来,截然不同。
参考链接:
https://www.cryptoninjas.net/news/google-cloud-reveals-details-of-its-l1-blockchain-gcul/
本文转载自上堵吟,作者:一路到底的孟子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