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构化到多模态 RAG 文档解析工具选型指南 原创

发布于 2025-8-25 08:35
浏览
0收藏

在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架构系统中,从文档中提取信息是不可避免的,而系统输出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源内容中提取信息的效果。本文结合近期一篇 RAG 调查报告的发现与我之前的部分研究,对 RAG 系统如何解析和整合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和多模态知识进行了简明概括。


从结构化到多模态 RAG 文档解析工具选型指南-AI.x社区

下文我们详细剖析之。

一、多模态数据 RAG 文档解析工具选型

1、结构化知识:数据按规则组织的范式

从结构化到多模态 RAG 文档解析工具选型指南-AI.x社区

1.1 知识图谱:易于查询,便于使用,难以集成

知识图谱把实体织成一张高密度的关系网,天生适合机器“按图索骥”。对 RAG 来说,它像一份精确定位的高清地图--坐标清晰、语义饱满。真正的难题不是“找不到路”,而是如何让大模型在错综复杂的路口选出最短、最准的那条,并把沿途的地标翻译成自然语言讲给人听。

  • 如何从海量知识图谱中提取有意义的子图?
  • 如何将结构化的图谱数据与自然语言对齐?
  • 随着图谱规模的增长,系统是否仍能保持高效?

一些有前景的解决方案正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 GRAG:从多个文档中检索子图,生成更聚焦的输入。
  • KG-RAG:采用探索链算法(Chain of Explorations,CoE)优化基于知识图谱的问答性能。
  • GNN-RAG:采用图神经网络(GNN)检索和处理来自知识图谱(KG)的信息,在数据输入大语言模型(LLM)之前先进行一轮推理。
  • SURGE:利用知识图谱生成更具相关性和知识感知(knowledge-aware)的对话,从而提升交互质量。

在特定领域,诸如 SMART-SLIC、KARE、ToG2.0 和 KAG 等工具已充分证明,知识图谱作为外部知识源可以发挥多么强大的作用,可帮助 RAG 系统同时提升准确性和效率。

1.2 表格:结构紧凑、数据密集且解析困难

表格同样是“井然有序”的数据,却与知识图谱截然不同:小小几行几列,就能把海量信息压得密不透风。可要教会机器“读”懂它们,又是另一场硬仗——行列之间暗藏的公式、跨表引用的关系、各业务领域独有的缩写和口径,让同一张表在 A 场景是“资产”,在 B 场景可能就成了“噪音”。好在已经有一批工具专门替模型啃这块硬骨头:

  • TableRAG:结合查询扩展(query expansion)、表结构与单元格检索(schema and cell retrieval),在将信息传递给语言模型前精准识别关键内容。
  • TAG 和 Extreme-RAG:更进一步整合了 Text-to-SQL 能力,使语言模型能够直接“操作数据库”。

核心结论?若能有效解析表格,它们就是价值极高的信息源。

2、半结构化数据:HTML、JSON 以及网络数据的杂乱中间态

从结构化到多模态 RAG 文档解析工具选型指南-AI.x社区

半结构化数据像一条“半敞的门帘”:既没完全敞开,也没彻底关死。HTML、JSON、XML、邮件……它们自带标签与层级,却各唱各的调,缺胳膊少腿是常态。以 HTML 为例,同一个 `<div>` 在 A 站点是正文,在 B 站点可能只是广告壳,标签、属性、文本与图片犬牙交错。  

想把这团乱麻变成模型可读的结构,业界早已备齐工具链:BeautifulSoup、htmlparser2、html5ever、MyHTML、Fast HTML Parser 等库,一键把 HTML 解析成 DOM 树;HtmlRAG 更进一步,直接把原始标记送进 RAG,保留语义与层级,省得模型“脑补”。  

要让 RAG 读懂网页而不胡说八道,先把 HTML 捋成树,再喂给模型——这是绕不开的第一步。

3、非结构化知识:PDF、纯文本(既杂乱又有内在逻辑)

从结构化到多模态 RAG 文档解析工具选型指南-AI.x社区

真正的硬仗在这里。  

非结构化数据像一片未经开垦的原始森林--论文、报告、扫描件、随手拍的照片,格式横冲直撞,排版毫无章法。PDF 更是其中的“泥石流”:一页之内,栏位、图表、脚注、批注挤成一团;换个文件,字体大小、边距、水印又全变样。偏偏学术、法律、金融这些“高精尖”场景,90% 的核心信息都锁在这种文件里。  

要让 RAG 系统吞得下、嚼得碎、还能准确吐出答案,就得先给这片原始森林开出一条条可通行的“数据栈道”。

我们可以使用更智能的 OCR 技术、版面分析技术和视觉内容 - 语言融合技术:

  • Levenshtein OCR 和 GTR:结合视觉和语言线索来提高识别准确率。
  • OmniParser 和 Doc-GCN:专注于保留文档的结构。
  • ABINet:采用双向处理机制提升 OCR 系统的表现。

与此同时,一大波开源工具的出现使得将 PDF 转换为 Markdown(一种对 LLM 更友好的格式)的过程变得更加容易。有哪些工具?

  • GPTPDF:利用视觉模型解析表格、公式等复杂版面结构,并快速转换为 Markdown 格式——该工具运行高效且成本低廉,适合大规模部署。
  • Marker:专注于清除噪声元素,同时还保留原始格式,因而成为处理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的首选工具。
  • PDF-Extract-Kit(MinerU 采用的 PDF-Extract-Kit 模型库):支持高质量内容提取,包括公式识别与版面检测。
  • Zerox OCR:对每页文档进行快照处理,通过 GPT 模型生成 Markdown,从而高效管理复杂文档结构。
  • MinerU:一种综合解决方案,可保留标题/表格等原始文档结构,并支持受损 PDF 的 OCR 处理。
  • MarkItDown:一种多功能转换工具,支持将 PDF、媒体文件、网页数据和归档文件转为 Markdown。

4、多模态知识:图像、音频与视频数据一同入场

从结构化到多模态 RAG 文档解析工具选型指南-AI.x社区

纯文本出身的传统 RAG,一旦遇到图片、音频或视频就瞬间“失明”--答案往往流于表面,因为关键线索藏在像素、波形或帧序列里,而非字符之间。  

新一代多模态 RAG 的做法是“把不同感官翻译成同一种语言”: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统统投射到同一个共享嵌入空间,实现一次检索、跨模态命中。核心步骤如下:

  • CLIP:在共享嵌入空间中对齐视觉与语言模态。
  • Wav2Vec 2.0 和 CLAP:专注于建立音频与文本的关联。
  • ViViT:在视频领域,专为捕捉时空特征而设计。

这些技术都是基础模块。随着系统的不断演进迭代,我们将看到能够一次性从文档、幻灯片及语音内容中提取洞见的 RAG 应用。

5、结语

在一线实际工程里,我把开源生态试了个遍,最终把票投给 MinerU--它像一把“瑞士军刀”,能把最棘手的 PDF 拆得干净利落。  

当然,你也可以亲手造轮子:自己掌控每一行代码、每一次加密、每一次缓存命中。代价是熬夜调 OCR、对齐坐标、修版面,但换来的是更高的可控性、更稳的隐私墙,以及随时可插拔的升级空间。下一篇,我会把踩过的坑和调优脚本打包成清单,直接复用。  

当模型不再只认得文字,而能同时听懂图表、声音和影像,我们才算真正迈进了“全感知”时代。

好了,这就是我今天想分享的内容。

本文转载自​玄姐聊AGI​  作者:玄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收藏
回复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