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ipu AI刚刚发布了GLM-4.5系列:重新定义带有混合推理的开源代理AI 原创 精华
2025年,AI大模型的战场已不仅限于参数规模的军备竞赛,而是逐渐转向了“谁更智能”、“谁更高效”的实用主义路线。在这个关键时间点,智谱AI(Zhipu AI)正式推出了GLM-4.5系列——GLM-4.5与轻量版GLM-4.5-Air,用一套重新设计的Agent原生架构和混合推理能力,给整个开源圈带来了一记响亮的“技术暴击”。
我们不禁要问:这一次,国产模型能否在智能代理(Agent)领域真正领跑全球?
1、参数不是唯一标准,“混合推理”才是杀手锏
在过去的一年,关于大模型能力的讨论几乎都集中在参数量。但这一次,GLM-4.5系列带来的关键词是——“Hybrid Reasoning(混合推理)”。
GLM-4.5采用了MoE(专家混合)架构,总参数达到了3550亿,其中每次仅激活320亿,既保持了模型精度,又大幅降低计算负担。而GLM-4.5-Air更是针对主流消费级GPU进行了深度优化,1060亿总参数中仅启用120亿活跃参数,成功做到了“轻量级,也能Agent”。
混合推理机制的核心,在于模型可在两种模式之间自由切换:
- Thinking Mode(思考模式):支持复杂的多步推理、工具调用、多轮规划,几乎是为Agent场景量身打造。
- Non-Thinking Mode(无思考模式):用于快速响应、对话生成等轻交互场景,低延迟、高吞吐。
一句话总结:你既可以拿它当工具箱里的“专家智囊”,也可以用它做一个“高效接话王”。
2、性能实测出圈,国产模型首次压制全球对手
我们习惯了“国产大模型还差一点”,但GLM-4.5的成绩,让很多人哑口无言。
- 在12项标准基准测试(MMLU、GSM8K、HumanEval等)中,GLM-4.5平均得分63.2,全球排名第三,开源模型中排名第一。
- GLM-4.5-Air也不弱,得分59.8,几乎击穿了所有同等参数级别的对手。
- 工具调用成功率达到**90.6%**,直接碾压Claude 3.5 Sonnet与Kimi K2。
不仅在中文任务和代码能力上表现出色,在RAG检索增强场景中,GLM-4.5也实现了极高的上下文语义匹配能力,尤其适配复杂chunking策略与向量查询优化。
3、Agent能力原生内建,告别拼凑式方案
一个真正合格的智能Agent,不能只靠“大模型+工具+框架”的拼凑,而应该从模型层就原生支持Agent能力。GLM-4.5正是这种“Agent-Native”思路的典范。
它支持:
- 多步骤任务分解与自动规划
- 外部工具调用与API集成(具备大模型调用接口能力)
- 数据可视化与复杂工作流管理
- 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链路
你甚至可以直接通过上下文窗口输入一段结构化指令,它就能调用搜索、调用图表生成工具并整理结果输出,一气呵成。这不是插件,而是它“骨子里就会”。
4、推理快、成本低,开发者首次可以“放心上车”
谁说开源大模型不能高性能?GLM-4.5用技术创新正面回应。
- Speculative Decoding + MTP(多Token预测)机制,让推理速度提升了2.5~8倍,API实时响应能达到每秒100~200 tokens。
- 支持本地部署、支持FP8量化,GLM-4.5-Air甚至能跑在消费级32GB GPU上,开发者再也不必“看云吃饭”。
- 成本方面,每百万输入token仅0.11美元,输出也才0.28美元,在高质量模型中几乎是“地板价”。
5、彻底开源,开发者生态全面拥抱
比起一边喊“开放”一边设置限制的西方大模型,GLM-4.5在开源层面做到了彻底透明。
- MIT许可,无限制商业化使用;
- 提供完整模型权重、推理代码、工具解析器与调度引擎;
- 支持Transformers、vLLM、SGLang等主流LLM框架;
- GitHub与HuggingFace社区文档清晰完备,开发者即下即用。
无论你是想在企业部署RAG检索增强系统,还是在本地搭建语义匹配工具链,GLM-4.5都能为你提供最底层的技术支持。
结语:国产开源大模型,终于不再“差口气”
2025年,我们见证了一个国产开源模型的“硬实力出圈”。GLM-4.5不再是“替代方案”,而是开始具备了定义Agent时代、引领RAG检索增强趋势的底气。
如果你还在犹豫要不要“试一试国产模型”,GLM-4.5可能会是你真正“用上瘾”的第一步。
GLM-4.5、开源、RAG检索、高性能、chunking策略
本文转载自Halo咯咯 作者:基咯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