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端到端自动驾驶? 原创
所谓“端到端”,其实是来自深度学习中的概念,英文为“End—to—End(E2E)”,指通过一个AI模型,只要输入原始数据就可以输出最终结果。应用到自动驾驶领域,意味着只需要一个模型,就能把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收集到的感知信息,转换成车辆方向盘的转动角度、加速踏板的踩踏深度以及制动的力度等具体操作指令,让汽车实现自动驾驶。
“端到端自动驾驶”(End-to-End Autonomous Driving)是指直接从原始传感器输入(如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到车辆控制输出(如方向盘转角、油门/刹车指令)的单一神经网络模型,中间不经过传统自动驾驶系统中模块化、分步骤的感知、预测、决策、规划、控制等环节。
端到端算法架构顾名思义,一端输入原始信息,另一端直接输出行动指令,将整个驾驶行为“融会贯通”,相比上一代的模块化算法架构,中间不再有流水线、半成品和一个个车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整体化的神经网络。
传统 vs 端到端:架构对比
传统自动驾驶 | 端到端自动驾驶 |
模块化:感知 → 预测 → 规划 → 控制 | 单一模型:传感器输入 → 神经网络 → 控制输出 |
每个模块独立优化,人工设计规则 | 数据驱动,自动学习最优策略 |
可解释性强,但系统复杂、误差累积 | 简洁高效,但黑盒化、可解释性差 |
端到端的核心思想
- 输入:多模态传感器数据(图像、点云、IMU、GPS等)
- 输出:低-level 控制指令(转向角、加速度)或高-level 行为(变道、超车)
- 训练方式:
a.模仿学习(IL):用人类驾驶数据训练模型模仿驾驶行为(如 NVIDIA 2016 的 PilotNet)。
b.强化学习(RL):通过奖励函数让模型在仿真环境中自我优化(如 Wayve 的 DreamerV3)。
c.多任务学习:同时预测控制信号和中间表示(如 Waymo 的 ChauffeurNet)。
代表案例
公司/项目 | 技术亮点 |
Tesla FSD V12 | 完全端到端,用数百万视频片段训练,直接输出转向/加速信号,淘汰规则代码。 |
Comma.ai | 开源端到端系统 Openpilot,基于摄像头和CNN,手机芯片即可运行。 |
Wayve (英国) | 城市道路端到端RL,无需高精地图,仅用摄像头+GPS实现复杂场景驾驶。 |
NVIDIA PilotNet | 早期端到端CNN,输入单目图像直接输出转向角,验证可行性。 |
挑战与争议
- 数据瓶颈:需海量高质量驾驶数据(Tesla 用百万级视频)。
- 长尾问题:罕见场景(如消防车逆行)可能训练不足。
- 可解释性:黑盒模型难以调试(如为何突然急刹?)。
- 安全验证:如何证明端到端系统在极端情况下的可靠性?
未来趋势
- 混合架构:端到端 + 可解释模块(如 Tesla 用端到端规划+传统安全校验)。
- 世界模型:通过预测环境未来状态提升鲁棒性(如英伟达提出的 DiffusionWorld)。
- 车云协同:端侧实时推理 + 云端复杂场景训练(如小鹏的 XNGP)。
一句话总结
端到端自动驾驶是“用AI的暴力美学碾压传统规则系统”,但能否真正取代模块化方案,取决于数据、算力和安全验证的突破。
端到端算法架构由于采用了像人脑一样的工作模式,不仅给程序员减了负,系统效率、准确性、自动驾驶体验的人性化程度,也都得到了大幅优化。未来想要普及真正意义上的高阶自动驾驶,甚至是无人驾驶,必须依靠端到端算法。所以现在整个汽车行业都在从模块化架构向端到端架构过渡。
本文转载自数字化助推器 作者:天涯咫尺TG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