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Agent:少谈些主义,多解决些问题
Agent 的风刮得很大,但多数人可能没抓住本质。简单说,Agent 就是模型 + 环境反馈 + 工具。模型大家熟悉,后两者才是多数人忽略的重点,也是从“玩具”到“能干活的工具”的关键分野。
早期的 Agent 像 AutoGPT,更多是新奇。现在的 Agent 能解决实际问题,得益于模型进步,但更重要的是工程,特别是如何构建和利用“上下文 (Context)”。上下文不是简单喂数据,而是 Agent 完成任务所需一切信息的总和,关键在于这些信息如何被自动化地提炼和使用。
工具的演进中,MCP (Model-Component-Protocol) 像个“统一度量衡”的功臣,降低了门槛。至于 A2A 之类,更多是概念。而那些通过模拟人操作浏览器的方式 (GUI),目前看,如果目标应用有 API,那 API 永远是更优、更可靠的选择;GUI 只是不得已的备选,笨拙且不稳定。
为什么有些 Agent 产品执着于在浏览器里“表演”操作过程?答案是信任。用户对看不懂的黑箱操作天生不信任,透明化过程能增强安全感,这是现阶段必要的“笨办法”。
AI Coding 的角色常被误解。它不是 Agent 的全部,而是 Agent 手中一把强大的“瑞士军刀”,用于在没有现成工具时“现场制造”一个。核心在于复用,而不是每次都从零编码。
现阶段,甚至长期来看,都是垂直 Agent 的时代。通用 Agent 听起来性感,但就像人人会做饭,跟大厨的手艺是两回事。在特定领域深耕,把活干细,才有价值。
Agent 的灵魂,源自强化学习 (RL) 的核心理念:状态 (State)、行动 (Action)、激励 (Reward)。创业者要思考的,是如何将你的产品设计成一个有效的“环境”,能清晰定义状态,提供行动选项,并给出明确的激励信号。不懂 RL 的精髓,很难做出真正能自我迭代的 Agent。
好的 Agent 产品,应该让用户**“不动脑子”**。交互自由度比准确度更优先,所以聊天框这种形态反而很有优势。准确度的问题,应该由开发者在后端通过各种手段解决,而不是把皮球踢给用户。
给 Agent 创业者的忠告:清醒认识当前模型的边界;清晰定义你要交付的最终结果是什么;要敢于信任大模型,别用太多规则捆住它的手脚,那会降低“智能利用率”;最后,通过透明化建立用户信任。
如果你要判断一家 Agent 公司,别只看 Demo。问问他们:“你们产品里的环境反馈和激励信号是怎么设计的?” 如果这个问题都含糊其辞,那基本可以判断他们还没摸到门道。因为,只有结构化的输出和明确的反馈,Agent 才能有效迭代。
Agent 的未来取决于两件事:底层大模型的进步,以及更关键的——上下文处理工程能力的突破。这需要时间。在此之前,少谈些“主义”,多想想如何用现有的能力,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本文转载自草台AI,作者:RangerE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