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数据存储与管理中的应用:3个案例

发布于 2025-4-11 00:21
浏览
0收藏

​MinIO

MinIO AIStor与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Server

应用的AI能力  

- 自然语言处理(NLP):支持与主流大语言模型(LLMs)如Anthropic Claude或OpenAI GPT集成,用户可通过自然语言进行意图驱动的查询(如:“Find unclassified images in bucket X”),无需编写结构化命令,从而实现对存储系统的类对话式交互。  

- 自动元数据标注:借助MCP Server的 `ask-object` 功能,通过AI模型自动提取和分类非结构化数据(如图像元数据),可能基于嵌入式生成式或分类模型在LLM框架内完成。  

- GPU加速处理:通过Nvidia GPUDirect Storage与RDMA及BlueField SuperNICs实现200GbE高速吞吐,显著优化AI工作负载中的数据传输效率。  

AI在数据存储与管理中的应用:3个案例-AI.x社区

所解决的问题  

- 对象检索依赖手动脚本:传统S3兼容存储需结合 `aws s3 ls` 等命令与Python脚本实现对象定位与处理,效率低下,尤其难以应对大规模数据集。  

- 查询与标注延迟高:传统对象存储在面对非结构化数据(如图像、日志)时,查询响应延迟大、元数据需手动标注,成为AI/ML训练前数据准备及数据治理的瓶颈。  

- 场景背景:该问题广泛存在于PB级非结构化数据管理中,影响高效数据发现、快速分类及合规治理任务的执行。

技术原理(架构与工作机制)

- 架构集成:  

  - MCP Server是MinIO AIStor的核心组件,构建在MinIO S3兼容对象存储之上,充当存储后端与外部LLM之间的智能中间层。  

  - 基于MinIO现有的元数据索引机制(如AIStor Catalog),并在此基础上引入AI驱动能力。  

- 工作流程:  

  1. 查询解析:用户通过自然语言接口提交查询请求(如:“List objects in 'raw-images' with tag 'unclassified'”),MCP Server 调用LLM将自然语言转译为结构化MCP命令。  

  2. MCP指令执行:MCP Server 与对象存储层直接通信,绕过传统S3 API调用,支持以下操作:

     - `list-objects`:根据查询条件列出匹配对象;

     - `ask-object`:分析对象内容(如图像),提取元数据或生成语义标签;

     - 自动标注:AI分析结果转化为元数据,写入MinIO的元数据系统。  

  3. GPU加速:Nvidia GPUDirect RDMA 实现从存储到GPU内存的直接数据传输(基于200GbE网络),显著降低CPU开销,加速对大规模数据集的LLM推理处理。  

  4. 反馈机制:自动生成的标签信息将反哺系统,持续提升后续查询准确性,并支持基于机器学习的数据治理任务(如合规审计)。  

- 系统实时性特征:整体运行接近实时,MCP Server的高效指令解析与GPU加速数据访问使查询执行速度比传统S3 API脚本快约10倍。  

- 组件协同方式:MCP Server与MinIO的S3兼容层和AIStor Catalog深度集成,替代CLI/API为主的传统交互方式,提供基于AI驱动的意图式操作界面。

商业与运营价值

- 10倍查询提速:MCP Server显著降低查询延迟,使得面向AI模型训练、实时分析等时间敏感型场景的对象发现更加高效。  

- 运维负担大幅降低:无需编写脚本或手动标注元数据,数据准备时间可缩短约70%,同时降低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依赖,并减少人为错误。  

- 高可扩展性:GPU集成保障在PB级数据集下也能保持一致的吞吐性能,适用于企业级AI场景,如自动驾驶系统或科学研究。  

- 数据治理能力增强:通过AI驱动的元数据自动标注机制,实现非结构化数据的可发现性与可管理性,助力合规与审计流程,符合现代数据治理框架。  

- 战略价值提升:MinIO AIStor 是首个原生支持MCP协议的对象存储产品,率先将存储交互范式从“命令驱动”转向“意图驱动”,契合AIOps理念,在同类产品中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

Pure Storage  

Pure1(基于云的AIOps平台,内嵌Pure1 Meta AI引擎)

所采用的AI能力  

Pure1通过其内置的Pure1 Meta AI引擎,集成了以下AI/ML能力:

- 预测性分析:用于容量预测、性能建模与工作负载仿真。

- 机器学习(ML):利用监督学习模型实现异常检测、工作负载指纹识别(称为“Workload DNA”),并主动解决潜在问题。

- 全栈分析(Full-Stack Analytics):从存储阵列到虚拟机(如VMware)收集遥测数据,实现端到端可观测性。

- 自然语言处理(NLP):AI Copilot功能(目前处于预览阶段),将支持以自然语言进行故障排查与性能优化查询。

AI在数据存储与管理中的应用:3个案例-AI.x社区

所解决的问题  

- 主动问题处理:传统系统中以响应式方式进行故障排查,往往导致计划外停机及SLA违约。

- 容量与性能规划:依赖人工预测容易造成资源过度配置(浪费)或资源不足(性能瓶颈)。

- 工作负载整合风险:在缺乏兼容性与性能影响可视化的前提下进行迁移或扩展,容易引发服务质量下降,尤其对AI与数据库等对延迟敏感的应用尤为关键。

工作机制(技术概览)  

Pure1作为一款云原生AIOps平台,通过持续遥测数据流水线与Pure Storage存储阵列(如FlashArray//M、//X及FlashBlade)集成。以下是其技术组成:

数据流水线  

- 每日从全球逾10000台云连接阵列中采集约1万亿个遥测数据点,涵盖IOPS、延迟、吞吐量与工作负载模式等关键指标。

- 所有遥测数据汇聚至一个超过7PB的数据湖,由Pure1 Meta引擎处理并用于训练ML模型。

AI集成能力  

- Workload DNA:通过对10万+工作负载配置文件进行ML分析,提取指纹特征——这些为基于读取/写入比、块大小、增长趋势等指标建立的标准化行为模型,用于预测在整合或扩展场景下的工作负载兼容性与交互情况。

- 实时指纹比对:Pure1 Meta持续将遥测数据与预定义的“问题指纹库”进行匹配,实现异常检测,并自动生成支持工单。

- Pure1 Workload Planner:预测性工作负载规划工具,基于ML预测能力对迁移操作(如从FlashArray//M迁移至//X、添加虚拟机等)进行模拟,并给出容量与性能优化建议。

- 支持自动化:系统集成Pure Storage支持基础设施,结合异常检测与历史数据主动处理问题。

架构与工作流程  

- Pure1部署于云端,通过安全连接接口与本地阵列交互,几乎实时运行,可通过Web仪表盘或移动应用提供可视化洞察。

- 全栈分析能力支持下钻至虚拟机层级的性能指标,识别跨层级(如存储与虚拟化平台之间)瓶颈。

- 通过反馈机制,实现基于Meta洞察的非中断式固件更新(Purity OS)。

新兴NLP功能  

AI Copilot将支持基于自然语言的查询(如“为什么我的数据库运行缓慢?”),并通过遥测数据分析提供故障诊断与修复建议。

该系统不依赖本地AI硬件,即可实现主动管理,并通过对整个客户部署群体的学习优化模型精度。

商业与运营价值  

- 降低宕机风险:实时指纹识别与异常检测可主动解决70%的已知问题,支撑Pure提出的“六个九”(99.9999%)高可用性承诺。

- 容量优化:预测模型可提前12个月预测工作负载增长,帮助客户减少过度配置,降低TCO。借助Workload DNA洞察,整合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可达95%以上。

- 减少人工操作:自动化与主动支持降低了支持请求数量,并简化系统升级,反映在其83.7的Net Promoter Score(NPS)上。

- 加速问题解决:通过映射存储与虚拟机之间的性能瓶颈,全栈分析显著缩短平均修复时间(MTTR),减少人工排查。

- 增强战略灵活性:Workload Planner支持无风险的迁移与扩展,特别适用于AI工作负载与混合云场景。

Calsoft Inc.

  • Accelerato.AI:一个面向数据存储与管理工作流的AI/ML驱动数据处理与自动化平台。  
  • 生成式AI(Gen AI)服务:为数据治理、元数据管理与运维自动化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适用于各类存储生态系统。  

AI能力应用

- 预测性分析:应用有监督与无监督机器学习模型(如Random Forest)进行存储系统的容量预测、资产监测与异常检测。  

- 生成式AI:通过对大语言模型(LLMs,如GPT-3/GPT-4)进行微调,用于元数据标注、文档摘要生成以及数据管理任务中的自动脚本编写。  

- 自然语言处理(NLP):处理文本以分类非结构化数据,提升存储资源中的可搜索性。  

- 计算机视觉:主要应用于相关场景(如缺陷检测),在存储特定场景中的使用较少,除非与IoT数据采集相结合。

核心技术组件

- 使用TensorFlow与PyTorch等框架进行模型开发;  

- 基于OpenAI GPT-4完成生成任务;  

- 构建基于Python的边缘AI栈,与IoT传感器及GitHub Copilot集成,实现自动化。

聚焦问题

- 运维效率低下: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大量手工操作(如资源配置、分层管理与QA测试)导致效率低、成本高。  

- 数据复杂性提升:在IoT、零售与医疗等领域,海量非结构化数据难以通过传统存储系统进行高效组织与检索。  

- 安全与合规压力:需在混合多云环境中实现实时异常检测(如勒索软件攻击、数据泄露),以满足服务等级协议(SLA)与监管要求。  

- 可扩展性挑战:在存储资源受限的环境下,需支撑AI训练、LLM推理及实时分析等高负载需求。

技术实现机制

Calsoft将AI技术实际集成进其平台,重点在于落地可行性。以下为Accelerato.AI与Gen AI服务在数据存储与管理场景中的具体工作方式:

架构集成方式

- Accelerato.AI:可作为中间件或独立平台部署,连接存储阵列、SDS控制器与编排工具(如Kubernetes)。平台从边缘设备或IoT传感器采集遥测与元数据,并通过预训练的ML模型(如Random Forest)进行分类或回归任务处理。  

- Gen AI服务:对企业级数据集微调后的LLMs,通过RESTful API集成至存储工作流中,实现元数据生成与治理自动化。这些服务通常部署在数据湖或对象存储系统(如S3兼容平台)之上。

工作流程与数据流

1. 数据采集:Accelerato.AI实时收集来自分布式存储节点或IoT终端的数据指标(如IOPS、延迟、容量使用率);Gen AI服务则负责接收非结构化数据集(如日志、文档)以供处理。  

2. AI处理阶段:  

   - 预测分析模型处理时间序列数据,用于容量预测或识别异常(如访问模式异常);  

   - 生成式AI处理元数据,生成标签或摘要以增强数据可发现性,例如将一份百页的存储日志自动总结为可执行洞察;  

   - NLP算法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类,并根据合规性或使用模式将数据路由至合适的存储层级。  

3. 执行与响应:AI引导自动化操作,例如将数据迁移至冷存储、动态扩展计算资源或通过仪表盘向管理员发出预警。  

4. 反馈闭环:模型根据最新遥测数据或用户交互结果持续动态再训练,确保在业务演进中维持模型准确性。

实时处理能力

通过与SmartHub.ai等合作伙伴的边缘AI方案,部署轻量模型以支持近实时决策,如在NAS中实现异常检测。Gen AI服务根据任务不同(如元数据标注或实时摘要)以批处理或近实时模式运行。

系统组件集成方式

AI组件与现有基础设施(如VMware、AWS)无缝集成,并通过CLI或GUI接口辅助存储管理员。例如,Accelerato.AI可根据预测分析推荐最优数据放置策略;Gen AI则可为QA团队自动生成存储升级测试用例。

业务与运营价值

- 运维负担显著降低:在法律行业场景中,Gen AI在元数据管理与脚本自动生成任务中可节省约40%的行政处理时间,该能力可平移至数据治理任务中。  

- 系统可用性提升:通过Accelerato.AI实现的预测性维护为某全球500强制造企业减少了30%的系统停机时间,可类比应用于提升存储系统稳定性。  

- 成本优化:自动分层存储与异常检测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源超配,有效降低成本(如某电商平台通过数据治理实现400万美元收入增长)。  

- 价值交付加速:在存储部署过程中,Gen AI可通过自动生成测试用例将验证周期缩短最多达40%。  

- 增强安全保障:实时异常检测提升了对安全事件的响应能力,帮助金融、医疗等高度合规行业更好地规避数据泄露风险。

本文转载自​​Andy730​​,作者:常华

收藏
回复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