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交差,让同事擦屁股?警惕工作中的“AI垃圾” 原创
在过去的两年里,生成式AI像一阵龙卷风,席卷了几乎所有企业的办公桌。从写周报、做PPT,到写代码、出方案,AI似乎无所不能。公司高管们高呼“拥抱AI”,员工们也纷纷下载各种工具,生怕落后一步。
但奇怪的是——用得越多,回报越少。
麻省理工学院最新研究显示:95%的组织在AI投资上看不到可衡量的回报。一边是热火朝天的AI使用潮,一边是悄无声息的价值塌方。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社交媒体实验室、BetterUp实验室合作的一项调研,揭开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AI正在批量制造“工作垃圾”(Workslop)。
本人目前在工作中遇到过workslop, 对此深有感触,并且在和其他团队沟通后发现他们也遇到了令人恼火的workslop
什么是“工作垃圾”
workslop是由两个英文单词组成work和slop。work即工作,slop有泥浆,泔水,就是喂猪的剩饭剩菜。workslop简单理解就是工作垃圾,说白了就是假忙。
- 它多形容看似很忙、实际上没什么实际产出的工作,比如说大量行政的工作,拉会,催进度;
- 为了让上级或同事看到“我在干活”而做的任务,比如在领导面前表现加班;
- 过度流程化、官僚化的文档、会议、汇报等,这个大家都懂;
而在AI火爆的今天,workslop指员工表面上顺应了企业的战略要求,接受了AI技术变革,在工作中用AI提效,但实际上员工用AI生成了低质的内容,看似合格但实质无效的工作内容,这就是workslop。
它不是错别字,也不是乱码,而是一种看起来专业、实则空洞的产出:
- 一份结构完整但逻辑混乱的报告;
- 一段语法正确却答非所问的邮件;
- 一套能跑但没人敢上线的“AI代码”;
- 一个排版精美但内容东拼西凑的PPT。
这些内容,表面光鲜,内里空心。它们不是错误,而是“似是而非”的半成品——发送者轻松交差,接收者却要花数倍时间去解读、修正甚至重做。
麻省理工学院调研了1150名美国全职员工,结果触目惊心:
- 40%的人在过去一个月收到过“工作垃圾”;
- 平均每次处理这类内容要浪费近2小时;
- 对一家万人规模的企业,这意味着每年超900万美元的隐性成本;
- 更可怕的是,**53%的人感到恼火,**38%**感到困惑,**22%甚至感到被冒犯。
AI本应解放人力,却成了新型职场甩锅工具——把思考的责任,悄悄转嫁给下一个同事。
问题根源何在?
问题不在AI,而在使用AI的方式。
无差别指令导致无差别使用
当企业盲目要求全员全场景使用AI,缺乏明确指导时,员工只能盲目地将AI生成内容复制粘贴,不管是否适合当前任务。
流程缺失
公司鼓励用AI,却没设计配套流程。谁来审核?谁来补充背景?谁来判断质量?这些问题被忽略,导致AI产出直接流入工作流,下游同事被迫成为“AI质检员”。
更深层的危机
比时间浪费更致命的,是人际关系的侵蚀。
当同事频繁收到AI生成的敷衍内容,他们会开始质疑:
- 这个人是不是在偷懒?
- 他到底有没有理解项目?
- 下次还能不能把重要任务交给他?
调研显示,32%的人表示“不愿再与发送者合作”,37%认为对方“不够聪明”。AI本应提升效率,却在无形中制造了职场信任赤字。
尤其在技术行业,这种伤害更为致命。AI生成的“屎山代码”正在以十倍速度堆积,未来维护成本将呈指数级增长。今天的“捷径”,就是明天的“技术债炸弹”。
领导者能做什么
要打破“工作垃圾”的恶性循环,不能靠道德说教,而需系统性重构AI使用逻辑:
1. 划定AI的“责任边界”
不是所有任务都适合AI。明确哪些环节可用AI辅助(如初稿、格式整理),哪些必须人工主导(如决策、创意、客户沟通)。
2. 设计“人机协作”流程
把AI纳入工作流时,必须配套“审核-反馈-迭代”机制。例如:AI生成初稿 → 人工注入业务背景 → 团队交叉验证 → 最终定稿。不让半成品直接流通。
3. 心态很重要
研究发现,具有高主动性和乐观心态的员工(“飞行员”)使用AI的频率比被动型员工(“乘客”)高75%,在工作之外高95%。且使用方式截然不同。“飞行员”用AI增强创造力,“乘客”则用AI逃避工作。
一个悲观但真实的观察
尽管有解法,但现实可能更残酷。
在高压、内卷、KPI至上的职场环境中,“用AI交差”几乎是理性选择。员工想:“反正我交了,审不审是你的事。”管理者想:“只要不出大错,何必较真?”
于是,“工作垃圾”成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大家都看见,却都沉默。久而久之,企业运转的基础,竟建立在一堆看似合理、实则脆弱的AI泡沫之上。
这不禁让人发问:当工作可以被AI“包装”得完美无缺,工作的意义还剩下什么?是创造价值?还是表演努力?
总结
AI无疑是强大的工具,但工具需要明智的使用者。将AI定位为协作工具,而非捷径——这才是关键。
领导者需要为团队设定明确的使用规范和边界,展现“飞行员”心态,以主动和乐观的态度使用AI,同时坚持对人机协作成果保持与纯人工工作相同的卓越标准。
否则,我们可能在效率的追求中,反而埋葬了真正的效率。
本文转载自AI 博物院 作者:longyunfeig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