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仁勋:美国并不领先中国多远!回应AMD送OpenAI股权:挺妙!英伟达所有合作不排他、会继续投资初创 原创
编辑 | 云昭
“现在的token已经开始盈利了!”
“所有合作都必须公平,不能排他,也不能封锁市场。”
“我们投资OpenAI,但不会要求他们必须使用英伟达的技术——他们可以选择任何方案。”
英伟达和OpenAI的投资合作刚刚过去两周,故事的剧情突然似乎变成了“亦敌亦友”的商战剧情。
老黄和奥特曼,马不停蹄地宣布了各自接下来的trade。
先是OpenAI三天前宣布与AMD达成数十亿美元的、非同寻常的合作。
AMD 同意在未来几年内向 OpenAI 授予大量 AMD 股票——最高可达 10%,具体取决于股价上涨等因素。
而作为交换,OpenAI 将使用并协助开发 AMD 的下一代 AI GPU 芯片。这使得 OpenAI 成为 AMD 的股东。
Nvidia 的交易则相反。Nvidia 投资了这家 AI 模型制作初创公司,使其成为 OpenAI 的股东。
正在外界纷纷表示有点看不懂OpenAI这波操作时,黄教主这边也没闲着,开始加大布局,对外宣称将投资奥特曼的死敌、马斯克的X.AI,“你中有我也有他”、“亦敌亦友分不清”的大型AI商战桥段就这样真实上演了。
图像
那么,大洋彼岸的AI市场究竟发生了什么,都开始敌友不分了吗?还是说AI这块肥肉让昔日宿敌都不得不联手共创?
终于,刚刚英伟达黄仁勋在CNBC的采访中给出了答案。
10月8日晚,十几个小时前,英伟达 CEO 黄仁勋做客 CNBC 节目《Squawk Box》,讨论了英伟达与 OpenAI 的合作细节、他对 OpenAI 与 AMD 合作的看法、当前 AI 技术竞赛的格局、AI 技术的潜力,英伟达增长展望、中美之间的AI竞赛等等。
主持人多次“Q”了老黄,如何看待OpenAI这波转手就去跟竞对AMD合作使用和开发AI芯片的操作。
黄仁勋表示:这位远方表亲、AMD CEO 苏姿丰这一招挺“妙”的。在量产自己最新的芯片之前就给OpenAI撒股权,跟英伟达投资OpenAI拿到后者的股权完全不同。
此外,老黄再一次指出,AI市场的发展远远没有饱和。
我们正处在一个从 5000 亿美元级别基础设施向多万亿级扩展的初期阶段。目前英伟达的 AI 基础设施业务规模只有几千亿美元,还远没到尽头。
他解释现在的AI融资并非泡沫,过去AI公司生成的 token 是亏钱的,但现在不同了,有了推理能力之后,这些 token 终于开始盈利了。
此外,黄仁勋还分享了英伟达员工平均净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情况下,是如何凝聚他们
谈及中美的AI竞赛,黄仁勋认为美国并不领先中国多远。首先,中国在能源方面远超美国。虽然,美国在芯片上领先,但中国在基础设施上几乎并驾齐驱,也在 AI 模型上紧随其后。
注意:大规模AI算力建设不仅需要芯片,能源也是必需品。根据《能源研究院》的数据,2024 年中国总发电量达到 1 万太瓦时(即 1 万亿瓦时),是美国的两倍多。
“别忘了,中国不是一个‘没有芯片’的国家。他们有华为,还有许多极具创新力的创业公司在造 AI 芯片。”此外,阿里和百度等企业也在使用自研芯片训练 AI 模型。
而且,黄仁勋非常赞赏中国在AI应用的进展。“中国的 AI 应用进展非常快。这是我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
他指出,中国在产业层面监管较少,使其“能更快地采用新技术”。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国计划到 2027 年让 AI 应用覆盖 70% 的人口,在各个核心产业中融入智能代理与 AI 应用。
“因为这场产业革命的胜负,最终取决于 AI 的应用层和扩散层。” “中国市场很大,他们有 10 亿用户。如果美国想赢得 AI 竞赛,就不能轻易放弃这个市场。”
黄仁勋进一步指出,中国拥有全球 50% 的 AI 研究人员和 30% 的科技市场份额。
据数据显示,中国多家科技公司股价在过去一年内翻了数倍:阿里巴巴股价年内上涨近 180%,小米上涨约 125%。
在黄仁勋看来,美国现有的AI对外政策, “实际上正在把美国技术封锁在美国境内,从而把世界市场拱手让给别人。”
黄警告说,如果美国的科技体系无法在全球扩散,美国可能会在 AI 竞赛中落后。他强调,美国应专注于打造能吸引全球开发者和市场的“技术堆栈”。
他引用美国白宫 AI 顾问 David Sacks 的观点:“如果未来五年,美国的技术栈占全球的 80%,那说明我们赢得了 AI 竞赛;如果只占 20%,那我们就输了。”
所有马斯克参与的项目,都想加入
主持人:让我们谈谈供应商融资。自从你们昨天与 OpenAI 达成协议后,华尔街对这件事提出了很多疑问。
彭博社报道称,你们正参与一项价值 20 亿美元 的融资,用于支持 X.AI,帮助他们完成类似的项目。但这种“循环融资”的概念——也就是客户还买不起你们的芯片时,你们出钱帮他们买——让一些人想起了当年 Lucent、Nortel 在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故事。这次有什么不同?
黄仁勋:首先,我对 X.AI 这次的融资机会感到非常兴奋。我们已经是投资方了,唯一的遗憾是——我当时投得太少了。
几乎所有 Elon(马斯克)参与的项目,你都会想参与进去。这次他给了我们投资 X.AI 的机会,我真的很高兴。这不是风险融资,而是对一个伟大未来公司的长期投资。
这一波AI公司跟互联网早期泡沫完全不同:因为token开始盈利了
黄仁勋:
至于这次的情况,与 2000 年的互联网泡沫时期完全不同。那时候,全美所有互联网公司(包括 Pets.com、各类门户网站等)加起来的市值,也就三、四百亿美元。
而现在,第一波“ AI 基础设施的建设者” 是超大规模云厂商(hyperscalers)。这些公司的总业务规模约 2.5 万亿美元,其中对应的资本支出大约 5000 亿美元。
现在正从传统的 CPU 计算 向 GPU 驱动的生成式 AI 计算过渡,这个转型才刚刚开始。
我们正处在一个从 5000 亿美元级别基础设施向多万亿级扩展的初期阶段。目前英伟达的 AI 基础设施业务规模只有几千亿美元,还远没到尽头。
此外,今天出现了新一代的 AI 公司:比如 OpenAI、Anthropic、X.AI、Thinking Machines Labs、SSI、Reflection 等,这一代模型开发者非常出色。
过去几年,这些 AI 公司在“生成 token”,但这些 token 一直是亏钱的,因为早期模型虽然有趣,但实用性不够强。
过去几个月情况彻底变了——新的模型具备了推理能力。它们在回答前会先进行检索和研究,能上网查阅 PDF、网站,能调用外部工具,能生成真正有用的内容。我自己每天都在用,现在这些 token 终于开始盈利了。
主持人:问题是——未来是谁来支付这场大规模建设的成本?是像宝洁这样的巨头公司,还是最终由消费者买单?
黄仁勋:希望两者都会。OpenAI 已经有许多直接付费的个人用户,但更令人兴奋的是企业级 AI 的建设正在全面展开。我最喜欢的一个企业级 AI 服务是 Cursor ——它是一个 AI 编程助手。
现在我们公司100% 的工程师都在用它,生产力大幅提升。像 Cursor、OpenEvidence、Lovable 等企业 AI 公司,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公司之一。企业级 AI 的时代已经到来。
AI投资的终极方向
主持人:你怎么看这些投资的终极方向?
有人(如红杉资本的 David Cahn)说,现在这股资本开支的规模,只有 AGI(通用人工智能)才能解释。但同时,很多专家都在推迟 AGI 到来的时间。
你们却每年都在推出新芯片,这些数据中心的设备折旧又很快——这是不是一场“跑步机式的投入”?
黄仁勋:我们会在 AGI 出现之前,就迎来极其有用且高利润的 AI 系统。以 Cursor 为例,它是一个AI 软件开发者,我们有约 4 万名工程师,几乎每个人都在使用它。
AI 不只是替代旧工具,而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东西。
以前的技术是人用工具(比如 Excel、浏览器);但这一次,AI 是会自己用工具的技术。
Cursor 可以自己调用编译器;Gemini Agents 可以自己用浏览器帮你订酒店、查资料。
所以这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人类使用工具的产业价值几万亿美元,但会用工具的智能体能触及的是 百万亿美元规模的劳动生产体系。
这正是大家对未来如此兴奋的原因——AI 能增强劳动,极大提高生产率。在英伟达,我们的生产效率也因此显著提升。
主持人:你之前提过,希望能多投一点 OpenAI、多投一点 AI 公司,这说明你不认为市场会很快饱和?
黄仁勋:我认为智能会分为两种:通用智能(General Intelligence) 和 专用智能(Specialized Intelligence)。我们喜欢聪明的工程师,但他们加入英伟达后,会变得非常专精。企业的真正价值在于专用智能,而消费者市场的价值则在于通用智能。
主持人:那说到资本分配,你现在可以选择用钱做很多事——研发、扩建、收购、回馈股东、或投资其他公司。最近你们明显在加大对外投资,比如 CoreWeave。还会继续吗?
黄仁勋:我们一直在寻找优秀的初创企业投资。我最喜欢的之一就是 CoreWeave——唯一的遗憾仍然是投得太少。
最近我们投的几家公司都非常出色,正在构建全球 AI 基础设施生态。AI 涉及多个层面:能源、芯片、模型与应用。你可以看到英伟达在整个栈上都有布局。我们需要更多能源、更多芯片、以及更好的模型。
投资OpenAI的真正意图:之前都是通过云厂商,这次直接和OpenAI搞事情
主持人:那我们先从你和 OpenAI 的合作谈起。你之前提过不少,这个合作之后,OpenAI 又在本周宣布与 AMD 达成新协议。
这让很多人想弄清楚这行业里的力量格局到底是什么样的。你怎么看?你在那笔 AMD 的交易公布前知道消息吗?
黄仁勋:并不算知道,但我们的合作和他们的完全不同。我们和 OpenAI 已经通过微软 Azure、甲骨文 OCI、CoreWeave 等云服务商合作了很久。
事实上,早在 2016 年,我亲自把全球首台 AI 超级计算机 DGX-1交付给一家位于旧金山的非营利初创公司——那家公司就是 OpenAI。所以我们和他们的合作历史很长。这次新的合作,是在原有云端合作的基础上再往前一步。
所有云端合同我们都会继续执行,但这次合作非常特别——这是我们第一次直接向他们销售硬件。之前我们只通过云厂商卖算力,而现在,我们能直接帮助他们为未来“自建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那一天做准备。
这次协议包括我们向他们整套销售系统与基础设施。目前全世界只有英伟达真正能从头到尾构建完整的 AI 基础设施——从 CPU、GPU,到各种网络芯片、交换机、再到上层的软件堆栈。所以我们是他们最合适、最独特的合作伙伴。
OpenAI现金并不充裕
主持人:听起来这对你们当然很好,但现在 OpenAI 的现金并不多。是不是因此你们才采用这种结构化合作?比如你们未来可以持有他们的股份?
黄仁勋:他们现在的确还没那么多钱。建一座 AI 工厂(也就是超级计算中心)所需的投入非常巨大——每一吉瓦的算力,整体投资大约要 500~600 亿美元,包括电力、冷却、计算和网络设备等全部开支。所以他们必须通过三种方式来融资:首先是来自业务的高速增长收入,其次是股权融资,或者债务融资。
我们获得了一个机会——在他们未来融资时,可以与其他投资方一起入股。这不是强制性的,但我们很愿意参与。其实我们过去也投过一些公司,唯一的遗憾是:投得太少。这毕竟是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初创公司之一,参与其中无疑是个好机会。
主持人:有分析师在节目里提到,OpenAI和英伟达达成投资协议后,可能会引起反垄断监管的注意。你怎么看?
黄仁勋:所有合作都必须公平,不能排他,也不能封锁市场。我们投资OpenAI,但不会要求他们必须使用英伟达的技术——他们可以选择任何方案。
主持人:那也许AMD和OpenAI的合作就是个例子,证明这不是一家独占的关系?
黄仁勋:是的,没有排他关系。我们的目标是推动AI基础设施发展,支持他们成功。对我们来说,这当然也有不错的回报,但更重要的是推动整个AI生态成长。
回应AMD送股OpenAI:很聪明
主持人:你刚才说你们的交易和 AMD 的不同。现在看来,AMD 为了成为 OpenAI 的合作伙伴,几乎“送出”了公司的一大部分股份。你怎么看?
黄仁勋:我看到了那份交易,挺有创意的,也挺特别。考虑到他们刚刚发布新一代产品、对自家芯片那么兴奋,我确实有点惊讶——他们竟然在产品还没量产前就送出了公司 10% 的股份。总之……很“巧妙”(clever)的安排吧(笑)。
主持人:我也有同样疑问。顺便一提,AMD 的 CEO 苏姿丰(Lisa Su) 其实是你的远房亲戚?
黄仁勋(笑):是的。的确是我的远房表亲。
主持人:她很出色。
黄仁勋:是的,她确实很优秀。
主持人:但他们这种结构其实隐含了一个假设——他们的芯片未来能在性能上与你们竞争。你觉得有这种可能吗?
黄仁勋:我们的芯片确实有独特之处,而且我们跑得非常快。目前全球只有英伟达能把整个 AI 基础设施里所有关键芯片都自己造出来。
五年前,我们推出的 Ampere 或 Hopper 芯片还只是单个 GPU。而今天要建一台真正的 AI 超级计算机,需要组合多种类型的芯片才能实现目标性能。
因为摩尔定律放缓了,晶体管性能提升越来越有限。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系统级优化——每年都实现性能的指数级提升。我们现在每年都会发布全新的系统,每一代都比上一代快好几倍。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优化整个 AI 基础设施栈。这些超级计算机是人类历史上最复杂、最昂贵的计算设备,我们每年都会针对整个系统重新设计芯片。所以,仅靠单颗芯片,是无法达到我们这种结果的。
不过,那些同行公司都很出色,我们也非常尊重竞争,只能继续全速前进。
英伟达手上这么多现金,打算怎么花
主持人:所以你们现在手上有这么多现金,准备怎么用?我们看到市场预期英伟达今年和明年的自由现金流大概是240亿美元左右。那你打算怎么处理这些现金?这么多钱可以用来做很多事。你会考虑继续投资AI基础设施吗?或者投入更多能源领域?甚至比如量子计算,去探索下一个增长点?你现在在考虑哪些方向?
黄仁勋:这些我都很感兴趣。我对企业级AI应用尤其兴奋。如果我早知道有些团队在融资,我会直接投他们。比如Open Evidence正在做数字护士、数字助手的诊断辅助,这非常有潜力。还有像Figure在做机器人,Wayve在自动驾驶领域,Bobby也在自动驾驶领域。AI这项革命性技术正在催生大量新公司——他们将成为未来的巨头。能参与、支持他们的成长,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棒的事。
老黄谈英伟达压力:源于创新速度,而非竞争
主持人:你之前提到对AMD和OpenAI的合作有点意外,那你认为这会不会带来竞争压力?
黄仁勋:不会。我们的战略重点是每年显著提升性能、降低“token生成成本”。这种创新速度当然会让整个行业都有压力,但也让所有人受益。
黄仁勋:在Hopper到Blackwell这一代之间,我们把token成本降低了10到20倍,而摩尔定律的晶体管改进只能带来约20%的提升。这是完全不同的量级。
我们能做到,是因为我们每一代都会彻底更换数据中心里的所有芯片、所有技术。保持这种节奏是关键。成本降低,AI变得更聪明,能应用在更多场景上,最终让整个经济更高效地增长。
主持人:当AI越来越聪明,是否意味着产业重点会从重资产转向轻资产?毕竟几年前Meta、微软、Alphabet都被认为是轻资产公司。
黄仁勋:不会。因为AI的本质是“思考”,要实时理解问题、分析语境、检索信息,这需要计算机支撑。这就是我说AI基础设施是一种新型产业的原因。AI基础设施会像电力或互联网一样,成为社会的永久性基础设施。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改变计算和智能生产方式的时代。AI的栈从底层到上层依次包括能源、芯片、基础设施、AI模型、AI应用。能源行业在增长,芯片行业在增长,云基础设施(如Azure、OCI、AWS、CoreWeave、NVIDIA自己的NBS)在增长,AI模型(OpenAI、Anthropic、xAI)在增长,而AI应用(如Cursor、Open Evidence)也在增长。整个栈都在爆发,我们希望能参与其中。
主持人:那在这些快速发展的同时,你最担心的风险是什么?
黄仁勋:技术风险、产品设计风险我们能应对,这些是我们擅长的。但地缘政治风险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我们能做的,是主动与政策制定者沟通,让他们理解AI的特性,帮助他们制定有利于全球发展的政策。
美国现在领先中国不多“别忘了,中国也有自己的芯片产业”
主持人:那就AI发展而言,美国现在领先中国多少?
黄仁勋:取决于你看哪一层。从整体上看,美国并没有领先太多。中国在能源领域遥遥领先,美国在芯片上领先,他们在基础设施上几乎持平,AI模型方面我们更强,比如OpenAI、Anthropic、Gemini。但中国的开源模型反而更领先。在应用层,中国社会适应新技术非常快,监管也更宽松,AI应用进展极快,这是我担心的地方。因为最终,这场工业革命的胜负将在AI应用层决定。
主持人:有分析师说,中国可能最早明年就能拿到英伟达的Blackwell芯片。你怎么看?
黄仁勋:这正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种更“有层次的策略”。特朗普总统曾提出AI行动计划,目标是让美国赢得AI竞赛。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要确保美国及其盟友拥有最先进的芯片,但同时也要让全球开发者都能在“美国技术栈”上开发,就像App Store希望所有应用都在它的平台上一样。
主持人:但我们又不希望中国拿到和我们一样先进的芯片,对吧?
黄仁勋:当然,美国政府不会让中国军方用西方芯片,就像五角大楼不会用中国芯片一样。而且别忘了,中国本身也有自己的芯片产业——比如华为和一批极具创新力的初创公司。关键是我们要保持领先,但同时让“美国技术栈”成为全球标准。
主持人:那美国现在正走在成为全球标准的路上吗?
黄仁勋:如果美国的技术栈能覆盖全球80%的AI开发活动,那我们就赢了。如果只有20%,那我们就输了。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在中国,中国市场占全球科技市场的30%,他们有十几亿用户。要想赢AI竞赛,不可能放弃这么大的市场。否则美国技术就会被孤立。我们必须找到一种策略,既保持技术领先,又能赢得全球开发者和市场。
英伟达一半员工超2500万美元资产,如何保持投入?
主持人:说到全球化,你昨天给员工发了一封关于H-1B签证的新备忘录。政府现在要对签证征收10万美元的附加费。你怎么看?
黄仁勋:我们会承担所有费用。英伟达会继续为来自中国、印度等地的优秀人才提供H-1B签证。移民推动了美国的创新,我们会继续支持。
主持人:我们刚才提到,英伟达的市值在飙升,你的员工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也分享到这些价值。当你的员工在财务上获得如此丰厚的回报时,你是如何维持公司的文化与动力,让他们依然保持投入?据说你公司的员工平均净资产超过一百万美元,其中有 75% 的人财富超过百万,甚至有一半的人超过两千五百万(美元)。
黄仁勋:是的,我真的为他们感到高兴。我经常收到员工发来的邮件,说他们刚买了房,或者给父母买了房,送孩子去上大学——这些故事让我很感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始终专注于公司的使命与工作的意义。我的职责是创造条件,让杰出的人能够完成他们一生的事业。对于大多数真正投入工作的人来说,财富只是这种投入的结果,而不是工作的目的。只要工作的意义还在,比如对我自己而言,我已经努力工作了很久,早就不需要为了生计去工作。但我依然热爱能继续做出贡献的机会。如今公司处在一个关键时刻——我们正在构建的技术,可能对整个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它将改变每一个行业、每一个社会结构。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时代,我们没有人想放慢脚步。这是极其珍贵的机会。
尽一切可能进行能源创新
主持人:我们多次提到能源问题。彭博社最近有报道说,在新建数据中心附近,批发电价上涨了 267%,而这些成本最终转嫁给了普通消费者。您认为这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我们该怎么做?
黄仁勋:我不确定那是不是事实。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做的是——投资建设“自发电”能力,也就是在电网之外自供电的系统。特朗普总统已经为这种做法创造了条件,让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的发电公司。未来的数据中心应该配备独立的发电设施——比如利用天然气,或者几年后能实现的小型核能。我们应当投资一切可能的能源形式,甚至可以把多余电力回馈给电网。这就是未来——数据中心自发电的方式能比依赖电网更快推动发展。
黄仁勋:我们必须这么做,要用尽一切可能的能源创新手段。
AI已进入双重指数增长的时代
主持人:有没有什么话题是您平时想说、但没有机会谈的?您经常被问问题——但有什么您觉得被忽略的?或者,投资者最想知道什么呢?
黄仁勋:我认为过去六个月最令人意外的是——计算需求暴增。AI 已经从“单次问答”,进化为“推理与思考型 AI”,而这种能力的提升意味着计算量呈指数级增长。
更有趣的是,正因为这些 AI 模型太优秀、太聪明了,它们需要指数级的算力,同时也引发了指数级的需求。AI 越强,越多人想用它,这就出现了“双重指数增长”的局面。
因此,Blackwell 芯片的需求极其旺盛。我们正在努力让所有客户上线,让 AI 进入下一个阶段。我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全新产业周期的开端——新的基础设施正在被建设,这将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
主持人:Jensen ,非常感谢您今天的到来。
黄仁勋:谢谢你们。
参考链接:https://www.cnbc.com/2025/10/08/nvidia-huang-ai-race-china-us-trump.html
本文转载自51CTO技术栈,作者:云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