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仁勋称不再将中国市场纳入业绩预测,国产芯片的突围时刻到了?
6月12日,黄仁勋在GTC大会上宣称,不再将中国市场纳入业绩预测。一时间,“英伟达退出中国”的解读不绝于耳。
但问题真有这么简单吗?英伟达这一举动,与其说是战略放弃,不如说是在复杂地缘政治夹缝中一次无奈又现实的战术调整。毕竟,美国层层加码的AI芯片出口限制,就是一道难以突破的屏障,横亘在英伟达与广阔的中国市场之间。将中国排除在核心预测之外,也是避免未来财报因政策突变而剧烈震荡。
然而,尽管英伟达高端芯片难以进入中国市场,但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却从未冷却。
2023年,中国AI芯片市场市场规模已突破200亿元,英伟达的战略转变,恰恰为本土芯片力量腾挪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一个由庞大需求驱动、政策强力支撑、资本热切涌入的黄金窗口期正在到来。
国产芯片的突围战,早已打响。
国产芯片中,承载着国产AI算力希望的华为昇腾910B,性能已无限逼近英伟达的A100,成为众多国内大模型训练的首选中国芯片。而讯飞星火、通义千问、百川等大模型,都有昇腾在提供坚实的算力底座。
除了华为,寒武纪思元系列、天数智芯智铠系列等生力军,也在特定场景中崭露头角。
更为关键的是,**国产芯片的崛起并非单点突破,而是一场覆盖全产业链的“集团军作战”。**从芯片设计软件(EDA)到核心IP,从制造设备到先进封装,一条自主可控的中国芯片产业链正加速成型。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前路的挑战:尖端制程的瓶颈、生态构建的复杂性、顶尖人才的争夺,这些都是横亘在国产芯片崛起之路上的阻碍。
但毋庸置疑的是,英伟达的战略转变,无疑吹响了中国本土芯片产业加速冲锋的号角。这不再仅仅是被动应对“卡脖子”的生存之战,更是抢占全球AI算力制高点的主动出击!
历史无数次证明,技术的高地,从来不会永久被一方独占。未来全球算力版图必将重塑,而中国芯的崛起已成必然趋势,问题在于以何种速度与高度。
一个算力自主的时代,正由我们亲手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