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特曼警告:互联网确实在慢性死亡!“OpenAI 新发布GPTML!革了HTML的命”小编今年亲身经历的最大的一场黑 原创
编辑 | 云昭
出品 | 51CTO技术栈(微信号:blog51cto)
互联网真的要“死”了!“OpenAI 新发布了一种革命性的替代 html 的神器:GPTML!”
今天,小编刷到了这样一则“很炸裂的新闻”截图:
r/ProgrammerHumor - htmlIsDead
截图上,新闻标题非常震撼:
“OpenAI unveils GPTML, a revolutionary replacement of HTML, CSS and Javascript”
OpenAI 新发布 GPTML,一种革命性替代 HTML、CSS 和 JavaScript 的技术!
副标题:
浏览器可以直接把提示词渲染成页面。用户将拥有一个来自 OpenAI 的新浏览器选项。
配图也非常吸引眼球,是 OpenAI CEO 奥特曼的讲话照片。
小编看到,直接哇塞了 5 分钟,心想着:这绝对是“地震级”的大事呀,今天的流量有着落了,呦吼~
于是,我开始各种 search 原始信息,Google、X 的官方账号,OpenAI官网……很快,我就被光速打脸了。
这尼玛压根就是一个假新闻!
当我看到这些评论,怒气值瞬间飙升了起来,它只不过是 AI 生成的一张恶搞的假新闻。
很快,小编表情陷入了“凝固”:再不批一批这种 AI 类的假货,就要被 AI 玩死了!
于是,小编决心写这样一篇文章。当然,我确信:OpenAI 的老大,奥特曼同样也有这样的心情。因为就在几天前——
9月4日,“死网理论”再次被 OpenAI 掌舵人奥特曼的一条推特,摆到了台前。
图片
奥特曼表示,
我以前从来没有把“死去的互联网理论”太当回事,但现在看来,真的有很多由大语言模型(LLM)驱动的推特账号了。
更讽刺的是,在这个热帖下面,竟然有很多个 Agent 账号用奥特曼的头像来回复奥特曼:
是的,最大的 LLM 运行帐户是@sama ,它被编程为循环重复“GPT-5 很棒”,而真正的用户则被过滤掉,作为“噪音”。 对于一个如此痴迷于“互联网死亡理论”的人来说,他确实喜欢表现得像 Twitter 上最后一个有意识的机器人。
图片
1.死网理论:AI正在杀死互联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现在网上刷到的下一条信息,AI 含量早已经不能用“超标”来形容了。
X 也好、短视频也好,已经多到让我们必须分身去判断:与我们互动的,真的是人写的吗?
在 2025 年,这个问题的答案越来越令人不安。
事实就是,背后是 AI 的概率相当高。大量研究和数据表明,我们所熟悉的互联网,正被 AI 生成的内容和自动化流量悄然淹没。
以至于有人开始预测:我们熟悉的互联网正在走向死亡。
这就是近两年流行的 “死网理论(Dead Internet Theory)”:一个由机器人和算法主导,而非人类交流驱动的互联网。
而现在,它正在变成现实。
无奈的是,就如同小编开头所提到的那个假新闻,小编确实也没有第一时间分辨出来。(此前小编还看到一家无良媒体编造了有关DeepSeek新版本的描述,甚至差点信了,汗颜~)
2.反思:AI是如何入侵人类世界的
随着 ChatGPT 的出现,第一款真正进入主流的大语言模型,互联网已经无声地进入了新纪元。影响正在快速显现。
首先,AI 开始模仿它们的创造者。
众所周知,ChatGPT 的强大之处,在于它第一次让人感觉如此“像人类”。它们不但能写文章、做摘要,还能模拟不同身份和语气,和人类展开自然对话。
这些基于互联网级的数据进行训练,再不断优化成优秀的 AI Bot 们,现在已经彻底“打破”了图灵测试。
而巧合的是,图灵测试,本身就是近八十年前图灵提出的“模仿游戏”。如果一名评估者无法区分文字交流对象是人还是机器,那么机器就算通过了测试。
但人类尚未意识到的是,在“提高生产力100倍、消灭所有工作”的华丽承诺背后,AI 正在疯狂吞噬互联网上的人类内容。
而现在AI已经来到了下一步:接管互联网。
可以说,机器人已经开始在四处接管互联网了。
据一篇文章披露,现状数据简直会导致瞳孔地震:
- 2024 年,51% 的互联网流量来自自动化,其中37% 是恶意机器人(Imperva 报告)。
- PerplexityBot 流量激增 157,490%(Cloudflare)。
- 实时检索机器人流量在 2025 年第一季度环比增长49%(《华盛顿邮报》)。
- OpenAI 爬虫每月请求量已超10 亿次(TechRadar)。
- 2025 年 5 月,超过三分之一的网络流量来自 API 和自主代理,而不是浏览器(TechRadar)。
- OpenAI 机器人占全球实时检索机器人流量的98%(Fastly)。
- 维基百科 35% 的访问量来自机器人,但它们消耗了65% 的高资源请求(Wikipedia)。
- 2025 年初维基百科带宽增加 50%,主要因为 AI 抓取(Wikipedia)。
- 小型服务器的80–95% 流量已被 AI 爬虫占据(arXiv)。
更惊人的是,AI 在社交平台上的“潜伏渗透”。
苏黎世大学曾进行过一项未经授权的实验(因争议并未公开)。研究者用 AI 账号在 Reddit 的 r/changemyview 社区发帖,冒充心理咨询师、受害者、少数群体等身份,根据用户推测的年龄、性别、政治倾向定制回应。
结果非常令人倒吸一口冷气:
- 普通 AI 回复就比人类说服力强 6 倍。
- 个性化定制回复更是进入 Reddit 说服力的99.4 百分位,几乎无人类能超过。
- 模仿社区风格的 AI 回复也比人类强 3 倍。
多数用户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在和 AI 互动。
3.我能识别 AI?假象
很多人自信自己能凭“AI 味”识别文本,比如常见的 “delve”“underscore”(研究论文里,“delve”的出现频率确实异常高)。再比如前不久,有不少用户爆料的分号、破折号等写作习惯的激增。
但这其实是错觉。你能识别的并不是 AI,而是 ChatGPT 的统一“人设”。
因为模型不仅在互联网上学习,还接受了开发者设定的小规模“好写作”数据集优化,结果形成了非常统一的“人格”。
所以,我们其实只是在识别 ChatGPT 的风格。换成另一种模型,比如 Kimi K2,它的表达方式就完全不同,大概率就不会被识别出来。
也就是说,当不同风格的 AI 同时涌入互联网时,我们再也无法用直觉判断“谁是人”。
4.互联网正在变成“代理的互联网”
所以,更近一层,我们会发现,比内容泛滥更深远的变化是:互联网的用户不再是人,而是 AI 代理。
在广告行业,这尤其致命。因为,我们此前看到的明星代言、情感营销对 AI 完全无效。一个 AI 代理只会执行冷冰冰的指令:
“搜索 30 美元以内,本地制造的紧身牛仔裤。”
注意力经济赖以生存的互联网基础,正在瓦解。而这将彻底改变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开始呼吁:互联网必须建立一个 “人类身份认证层”,让我们确认自己是在和真人对话。
5.谁能证明“你是人”?
目前来看,有三种方向:
- 区块链认证由 OpenAI、微软、a16z 等推动,用户通过区块链获得匿名 ID,用零知识证明来减少计算负担。
- 生物识别Sam Altman 的Worldcoin,用虹膜扫描来证明人类身份。
- AI 自证为 AICloudflare 推出Web Bot Auth,要求 AI 主动亮明身份,部分公司支持,但也引发巨大争议。
可以想象一下,未来,社交媒体或许会变成“真人俱乐部”、“反 AI 围墙花园”,只有通过认证的人类才能加入互动。
6.“死网理论”的终局
诚然,AI 这头瓶中的妖怪已经现世,而且已经不能被“抓回去”关掉,因为已经为时已晚。
我们看一下自己在用的社交媒体现状就知道不大可能根除AI生成的内容了。
问题是:人类能否在其中保留一块“净土”?
虽然上面我们想到了三个方法,但如果“人类身份认证”最终由 OpenAI 或者 Meta 等少数巨头掌握,它又可能演变成另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监控危险。
所以有人想到了区块链等去中心化话的方式,也许还有一丝希望。
不管怎么收,“死网理论”已经成为现实。
“互联网正在被 AI 吞噬!”
接下来,我们当然希望互联网会严谨成一张“新人类网络”,而不是真的被AI统治的死网。
最后补充一句:这篇文章是小编写的,不是 AI。
本文转载自51CTO技术栈,作者:云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