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说 RAG 2.0 是知识密集型 AI 的关键拐点? 原创
过去两年,大语言模型(LLM)凭借惊艳的生成能力频频“刷屏”。然而,它们也有一个绕不过去的痛点:缺乏最新的知识和上下文。这导致模型在回答专业问题时经常出现“答非所问”,甚至产生幻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业界提出了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检索增强生成)。它通过将外部知识库与大模型结合,为生成过程提供“检索到的事实依据”,从而显著提升回答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但今天,我们要聊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RAG,而是它的升级版——RAG 2.0。它的目标是解决传统 RAG“东拼西凑、各模块之间不协调”的问题,让检索器(Retriever)与生成器(Generator)真正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可训练、可优化的整体系统。
接下来,我们就来拆解 RAG 2.0 的核心思想、架构演进以及前沿实践。
1、RAG 是什么?为什么重要?
RAG 的基本原理并不复杂:
- 将长文档切分成多个chunk;
- 通过向量化模型(如 OpenAI Embeddings、Sentence-Transformer)为每个 chunk 生成向量,并存入数据库;
- 在用户提问时,检索出Top-K 相似文档;
- 把这些文档与问题一起输入大模型,作为额外上下文;
- 大模型基于问题 + 检索结果,生成更准确的回答。
简单来说,RAG 就像是给大模型装上了一个“外挂搜索引擎”。
相比之下,传统的 微调(Fine-tuning) 方式虽然能把新知识写进模型,但往往成本高昂、不可逆,还可能“牺牲”原有能力。而 RAG 的优势在于:轻量、灵活、随取随用。
2、RAG 2.0 解决了什么问题?
目前大多数 RAG 系统其实是“Frozen RAG”——Retriever 与 LLM 是分开的,Retriever 固定不变,LLM 也不更新。它们拼在一起能跑,但模块之间并没有深度协同。
这种“拼凑式”方案的问题主要有:
- 检索不够精准 → 影响生成质量;
- 缺乏可持续学习能力 → 无法随任务优化;
- 模块之间没有反馈回路 → Retriever 取的东西对 LLM 是否有用,并不会反过来优化检索。
于是,RAG 2.0 的核心目标就是:
让检索器和生成器成为一个“可共同训练”的整体,从而达到端到端的优化。
在评测中,RAG 2.0 在 开放域问答(Natural Questions、TriviaQA)、事实性(TruthfulQA、HaluEvalQA)、时效性(FreshQA) 等多个维度上,都显著优于 Frozen RAG。
3、更好的检索策略:从稀疏到稠密
要提升 RAG 的效果,第一步就是优化 Retriever。
3.1 稀疏检索(Sparse Retrieval)
- TF-IDF:根据词频和逆文档频率来衡量词的重要性,是最早的文本检索方法。
- BM25:对 TF-IDF 的改进,引入文档长度和参数调节,效果更好。
👉 问题在于,这类方法过于依赖“词面匹配”。一旦出现同义词或复杂语义,就容易漏掉相关信息。
3.2 稠密检索(Dense Retrieval)
- 使用 BERT、Sentence-Transformer 等模型把句子转为向量;
- 通过余弦相似度 / 内积计算语义相似度;
- 借助FAISS等工具实现大规模向量检索。
相比稀疏检索,稠密方法能够理解语义。但它也存在瓶颈,比如简单的余弦相似度可能无法完全捕捉语义。
3.3 更先进的方案
- ColBERT:对 query 与文档进行分层交互,提高了匹配的细粒度;
- SPLADE:稀疏 + 稠密混合,通过查询扩展覆盖更多上下文;
- DRAGON:基于对话动态调整检索结果,让系统能实时适应用户需求;
- Hybrid Search:结合 BM25 与 Dense Retrieval,兼顾精度与召回率。
可以看到,Retriever 已经从“关键词匹配”逐步演进到“语义理解 + 动态调整”。
4、让 Retriever 与 Generator 真正协同
光有更强的 Retriever 还不够,关键在于:如何让它与生成器(LLM)形成反馈闭环?
4.1 RePlug
一个经典方案是 RePlug:
- 检索出 Top-K 文档;
- 分别送入 LLM,计算生成正确答案的困惑度(perplexity);
- 将困惑度低的文档视为“更有用”,并据此优化 Retriever。
这种方法相当于让 LLM “教” Retriever 哪些信息是关键。
4.2 Reranker(重排序器)
另一类方法是引入 Reranker:
- 先用 BM25/Dense Retrieval 粗筛;
- 再用一个小模型(甚至 LLM 自身)对结果进行二次打分;
- 只把最优上下文送入 LLM。
这种方式在工程上可落地性强,已经广泛应用于搜索引擎和企业知识库。
4.3 联合训练:Retriever + Generator
在更前沿的研究中,学者们尝试直接把 Retriever 与 LLM 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端到端训练。比如:
- RAG-Token vs RAG-Sequence:前者在生成过程中可以动态调用不同文档,后者则一次性取好上下文;
- **Fusion-in-Decoder (FiD)**:把多个文档编码后统一交给解码器,在生成时动态利用;
- ATLAS(Meta 提出):通过精心设计的损失函数,让 Retriever 的优化目标与 LLM 输出质量强绑定。
这些方法的本质,就是让 Retriever 不再是“外部外挂”,而是成为 LLM 的一部分。
5、RAG 的未来:三种形态
从发展角度来看,RAG 可以分为三类:
- Frozen RAG:最常见,Retriever 与 LLM 各自独立,适合原型验证;
- Semi-Frozen RAG:检索器可训练,但不更新 LLM,兼顾性能与成本;
- Fully Trainable RAG:检索器与生成器端到端联合训练,性能最佳,但资源消耗巨大。
可以预见,未来的趋势是从“Frozen”逐步走向“Trainable”,就像早期的机器翻译最终演进到端到端神经网络一样。
结语
RAG 2.0 并不是简单的“外挂知识库”,而是一次范式升级。
它让 Retriever 与 Generator 不再是松散拼接的“ Frankenstein ”,而是一个协同进化的整体。这意味着:未来的大模型不仅能生成流畅的语言,还能即时调用最新的知识、动态适配用户需求。
这场变革还在早期,ATLAS、RePlug 等工作只是第一步。但可以肯定,RAG 2.0 将成为知识密集型 AI 应用的核心基石。
👉 你怎么看?未来 2-3 年,RAG 2.0 会成为主流,还是会被更彻底的“Agentic AI”替代?
本文转载自Halo咯咯 作者:基咯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