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百度到豆包:搜索游戏规则的变革
最近看到一组数据,惊讶于时代的变化总是猝不及防:
• ChatGPT每个月有38亿次访问量,相当于全球一半人口都在用它。
• 71%的美国用户已经开始用AI搜索信息。
• 30%的年轻人直接把AI当成了主要信息来源。
上面直白的数据,表明了一个事实:我们从搜索引擎时代,逐渐转向了AI生成时代。
之前,每家公司都在熬夜研究百度收录,网站排名掉了几位而焦虑。现在的消费者已经不爱在搜索框里输入"北京最好的火锅店"了,他们直接问豆包:"我在三里屯,想吃火锅,你推荐哪家?"当AI给出答案的时候,如果里面没有你家店,那你的美团排名再高也没用。
好像游戏规则一夜之间被改写了。
这就是今天要跟大家聊的新东西——生成式引擎优化(GEO)。说白了,就是让你的品牌在AI回答里露脸的技术。听起来很高大上,但道理其实很朴素:既然用户都去问AI了,那我们就得让AI认识我们,愿意推荐我们。
想想这个场景:用户问"哪家的螺蛳粉最正宗",如果AI推荐的是你竞争对手,那你花重金投的朋友圈广告、精心策划的小红书种草,瞬间就失去了意义。更夸张的是,现在43%的用户光听AI推荐就直接下单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AI就像站在每个消费者身边的超级导购,它推荐谁,谁就能轻松赚钱。
以前做营销,我们拼的是在搜索结果页面占个好位置,现在拼的是在AI的"大脑"里占个好印象。这不是渐进式的改良,而是颠覆式的革命。
就像当年大家还在研究怎么让诺基亚按键更好按的时候,苹果已经在搞触摸屏了。技术的跃迁总是这样,看似突然,实则必然。
从商业角度看,这个变化带来的机会有多大?GEO技术市场2024年规模是867百万美元,预计2031年能达到7576百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35.3%。这个增长速度什么概念?就像2010年的微博、2016年的抖音,每次技术换代都会造就一批新的商业巨头。
投资市场已经闻到了味道。2024年全球生成式AI领域吸金560亿美元,同比增长92%。资本最聪明,钱往哪儿流,机会就在哪儿。
技术发展有个规律:刚开始只有少数人看懂,然后大家一窝蜂跟进,最后变成红海厮杀。现在的GEO市场就像2003年的淘宝、2012年的微信公众号,机会窗口还开着,但不会永远开着。
还记得第一批做公众号的人吗?随便写点什么都能爆款,现在呢?内容再精彩,没有系统的运营策略也很难出圈。
GEO也是同样的逻辑。现在入场,面对的竞争相对温和,容易建立先发优势。等到2026年,当70%的搜索结果都实现个性化,50%的内容生产都自动化的时候,再想进来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你可能担心技术门槛太高。确实,什么语义理解、实体识别、多模态融合,听起来就让人头疼。
但核心思路其实很朴素:就是让AI更容易理解你的内容,更愿意信任和推荐你的品牌。就像你要让朋友帮你推荐餐厅,得先让他知道你家菜品有什么特色,服务有什么亮点,凭什么值得推荐。
现在市面上的工具也越来越成熟。从企业级的Profound和AthenaHQ,到适合中小商家的Writesonic和Otterly AI,选择不少。国内像中地数码、超图软件这些老牌技术公司也在加速转型,年产值已经达到8111亿元的产业规模。
在这个变化加速的时代,最大的风险不是做错什么,而是什么都不做。
当年柯达拒绝拥抱数码相机,担心冲击胶卷业务;出租车公司抵制网约车模式,认为破坏了行业秩序。结果呢?时代的洪流面前,任何阻挡都是徒劳的。
GEO技术的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逆转。预计到2030年,中国GEO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2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15%以上。这块蛋糕,每个企业都应该思考自己能分到多少。
也许你觉得可以再等等,看看市场怎么发展。但机会从来不等人,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技术已经成熟,工具已经可用,市场需求正在爆发。就像2008年iPhone发布时,智能手机时代的大门已经打开,你可以选择做第一批体验者,也可以等到满大街都是智能手机时再跟进。但那时候,先发优势早就没了。
本文转载自芝士AI吃鱼,作者:芝士AI吃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