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驾|一文读懂大模型训练的技术框架和优化策略 原创
1. 什么是大模型训练?
大模型训练是指通过海量数据和庞大计算资源(如GPU/TPU集群),训练具有数十亿至数万亿参数的深度学习模型(如GPT-4、PaLM、LLaMA等)。其核心特点是:
- 规模效应:参数量越大,模型表现通常越强(如涌现能力)。
- 多模态支持:可处理文本、图像、语音等多类型数据。
- 通用性:通过预训练学习广泛知识,再通过微调适配具体任务。
大模型的训练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预训练、微调和强化学习。以下是详细的步骤:
预训练阶段
预训练的目的是让大模型能够理解人类语言。首先,从互联网上收集大量的文本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输入到大模型中,让模型根据这些数据调整自己的参数。经过预训练后,得到的是一个基础模型。这个基础模型还不能直接使用,因为它还处于初级阶段,类似于刚学会说话的小孩,虽然能说,但说的内容可能不太准确。
微调阶段
为了解决基础模型的问题,需要进行微调。这个阶段需要专门的数据标注员来生成人类对话数据。将这些对话数据再次输入到基础模型中,让模型根据这些理想的对话数据再次调整自己的参数。经过微调后,得到的模型可以与人类进行对话了。虽然已经很厉害了,但还有提升的空间。
强化学习阶段
强化学习是为了解决大模型生成内容随机性的问题。如果问大模型两次一模一样的问题,它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因为它的生成内容是有随机性的。只要概率满足要求,都有可能被选作答案。我们把那些对的和好的答案再次输入到模型中,让它更容易生成类似的答案。强化学习有两个好处:一是不需要太多人工数据,主要依靠大模型自己生成的数据;二是不局限于人类给的答案,有一定自由发挥的空间,上限更高。
以上这三种大模型的训练方式其实可以类比于我们在学校里的学习方法:
用互联网数据做预训练,相当于阅读背景知识,背景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但不一定能直接用来做题,因为不熟悉套路;用人工标注数据微调,相当于做课本上的例题,有步骤,也有答案,记住套路模仿就行;强化学习呢,就相当于课后习题,不给你步骤,你自由发挥,但老师会给你批改作业。
2. 大模型训练的技术框架
(1)主流架构
- Transformer:几乎所有大模型的基础(如GPT的Decoder、BERT的Encoder)。
- 扩散模型(Diffusion):用于图像/视频生成(如Stable Diffusion)。
- 混合专家模型(MoE):如Google的Switch Transformer,通过动态激活部分参数提升效率。
(2)关键技术组件
技术方向 | 代表方法/工具 | 作用 |
分布式训练 | Megatron-LM、DeepSpeed、FSDP | 数据/模型/流水线并行,降低显存占用 |
显存优化 | ZeRO(零冗余优化器)、梯度检查点 | 减少GPU内存消耗 |
训练加速 | 混合精度训练(FP16/FP8)、TensorRT | 提升计算速度 |
数据 pipeline | Apache Beam、Ray Data | 高效数据预处理与加载 |
框架支持 | PyTorch Lightning、JAX、ColossalAI | 简化大规模训练代码开发 |
(3)典型技术栈组合
- NVIDIA系:PyTorch + Megatron-LM + DeepSpeed + CUDA
- Google系:JAX + TensorFlow + TPU Pods
- 开源社区:HuggingFace Transformers + FSDP + Ray Cluster
3. 自动驾驶领域的大模型训练优化策略
自动驾驶需处理多模态数据(摄像头、激光雷达、地图等),大模型训练需针对性优化:
(1)数据层面
- 高效数据筛选
使用小模型预过滤低质量数据(如模糊图像、冗余驾驶场景)。
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聚焦关键边缘案例(Corner Cases)。
- 合成数据增强
通过UE5/CARLA生成极端场景数据,降低真实数据采集成本。
(2)模型架构
- 模块化设计
分离感知(如BEVFormer)、预测(如Wayformer)、规划模块,分阶段训练。
轻量化部署:知识蒸馏(如Tesla的HydraNet)将大模型压缩为车端小模型。
- 多模态融合
早期融合(激光雷达+图像特征拼接)或晚期融合(跨模态注意力机制)。
(3)训练效率优化
方法 | 自动驾驶应用案例 | 性价比提升 |
混合精度训练 | NVIDIA DriveSim仿真平台 | 减少50%显存,提速2x |
梯度累积 | 长序列时序预测(如运动轨迹建模) | 降低小批量训练的不稳定性 |
参数高效微调 | LoRA适配不同城市驾驶风格 | 仅训练0.1%参数,保留主干模型通用性 |
分布式训练 | Tesla的Dojo超算(D1芯片+ExaPOD架构) | 千卡级并行,训练周期从月缩短到天 |
(4)成本对比(示例)
方案 | 计算资源 | 训练周期 | 预估成本(万美元) | 适用场景 |
全量训练10B参数模型 | 256×A100 (80GB) | 30天 | ~120 | 通用感知模型 |
LoRA微调1B参数模型 | 8×A100 (40GB) | 7天 | ~1.5 | 特定天气条件适配 |
合成数据+蒸馏 | 64×A100 + CARLA仿真 | 15天 | ~25(含仿真成本) | 极端场景覆盖 |
4. 推荐技术路径(性价比优先)
- 数据侧:真实数据(10%)+ 合成数据(90%)混合训练,使用半自动标注工具(如CVAT)降低标注成本。
- 模型侧:基于BEV+Transformer预训练(如UniAD),通过LoRA/P-Tuning微调适配具体任务。
- 硬件侧:采用AWS EC2 P4d实例(8×A100/节点)按需扩展,结合DeepSpeed ZeRO-3减少显存占用。
- 部署侧:训练后通过TensorRT量化+剪枝,实现车端高效推理。
通过组合上述方法,可在大模型性能与训练成本间实现5-10倍的性价比提升(相比传统端到端训练)。
1. 大语言模型的细节
1.0 transformer与LLM
1.1 模型结构
1.2 训练目标
1.3 tokenizer
1.4 位置编码
1.5 层归一化
1.6 激活函数
1.7 Multi-query Attention与Grouped-query Attention
1.8 并行transformer block
1.9 总结-训练稳定性
2. LLM的分布式预训练
2.0 点对点通信与集体通信
2.1 数据并行
2.2 张量并行
2.3 流水线并行
2.4 3D并行
2.5 混合精度训练
2.6 激活重计算
2.7 ZeRO,零冗余优化器
2.8 CPU-offload,ZeRO-offload
2.9 Flash Attention
2.10 vLLM: Paged Attention
3. LLM的参数高效微调
3.0 为什么进行参数高效微调?
3.1 prompt tuning
3.2 prefix tuning
3.3 adapter
3.4 LLaMA adapter
3.5 LoRA
3.6 实验比较
4. 参考文献
本文转载自数字化助推器 作者:天涯咫尺TG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