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在谁手中 PC厂商消费者话语权之争

商务办公
什么是游戏本呢?笔者在节目中提出的标准是厂商、消费者、行业媒体共同认可的,运行高配置游戏效能特别突出的笔记本电脑类型。其实,不仅仅是游戏本,几乎所有的PC终端产品细分类型,都会涉及到如何定义范围、如何鉴定优劣的问题。

 2016年笔者前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参与一个有关游戏本的广播节目,由于面向最广泛的社会大众,而非对科技感兴趣的发烧友人群,节目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解释游戏本的概念和基本情况。

什么是游戏本呢?笔者在节目中提出的标准是厂商、消费者、行业媒体共同认可的,运行高配置游戏效能特别突出的笔记本电脑类型。其实,不仅仅是游戏本,几乎所有的PC终端产品细分类型,都会涉及到如何定义范围、如何鉴定优劣的问题。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在生活实践中,利益相关者的话语权就占据了决定性地位。

[[218600]]

PC世界高速发展 进入后成熟时代

PC是电子产品,同时也是快速消费品,这决定他的市场表现有非常多的固有特点。 

首先,电子产品在技术、功能方面持续快速进步,产品迭代速度很快,销量和价格呈现周期形态,与工业耐用品完全不同。只要电脑买到手中就会贬值,不用就是浪费,只有在极少情况下才有收藏意义。

其次,虽然更新很快,但PC相比其他电子产品又相对耐用,价格上下限和平均值都处在高位,让用户的选购相对慎重,始终能够赢得相当比例人群的直接关注和摸索。

第三,PC产品经历了标准化流程,兼容体系非常完善,虽然属于尖端科技的直接成果,但终端使用者也完全具备对比验证其绝大部分功能、性能的使用条件,无论从他的使用还是从他的理念理解上,门槛都不高。

第四,PC产品又是使用最广泛的主流电子产品之一,使用的典型时长仅次于智能手机,又承担着工作、娱乐等各种万金油使用需求。PC产品的用户受众几乎就是当代城市社会的全体,必然会遇到社会整体的认知问题。

NVIDIA超薄游戏本MAX-Q GPU普及在即

认知障碍在PC市场上广泛存在

这四个特点是个人电脑发展四十余年来不断巩固的根本特征之一,两两矛盾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信息社会的普及。四条总结起来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简单而普世的个人电脑销售规律——购买PC产品,因为高贬值率和较长使用时间,要非常慎重、避免过于浮夸;同时,懂PC的人很多,买PC的人又比懂PC的人数量多得多。

面对这样的局面,消费者、媒体中间环节和PC厂商品牌建立了一套复杂的博弈机制。

购买人群心理画像

在这种博弈过程的历史前期,厂商占据主导地位,因为早期PC的功能、性能都非常有限,不足以满足社会期待,也需要打开突破口扩大消费群体。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主要经济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网络的发展,PC产业进入成熟期,伴随着最近十年技术演进速度的放缓,消费者为主导的格局最终定型了。

在任何一个PC全面普及的当代商业社会,PC用户都可以被粗略地划入四种心理形象:

其一:专一化、定制化、特殊化的高端心理需求。

 在商业社会,任何进入成熟期的工业产品都会进入产品细分极致趋势。面对有支付能力的高端人群,厂商必然无法阻挡将单一产品特性放大到极致以招徕其对应核心人群的利润回报诱惑。

[[218601]]

高端产品特别忌讳不上不下

 为什么没有显卡的轻薄本比普通独显版轻薄本要贵?做工可能是一个方面的因素,但不足以解释全部。从根源上来讲,轻薄本的轻薄是他的核心价值,越是高级用户越有能力为了极致轻薄忍受其他方面的损失——如果他还需要其他方面的性能,可以购买对应专一化设计的其他类型。带有独显的轻薄本,为了向大众妥协,削弱了轻薄的核心优势,照顾了性能的次方面,自然在产品定位上难望集显本的项背。

 极致化不仅仅发证在轻薄本领域,游戏主机、游戏显卡、军用三防笔记本等等同样是这种思路的产物。本质上来说,消费时代对极致的追求是高消费者的必然选择。

 其二:工程师思维,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逻辑法则。

 后商业社会必然同时也是信息社会、工业社会,建立现代文明的基石是科学、理性。虽然直接相关PC硬件制造的劳动人口、科研力量只占社会总体非常小的比例,虽然大工业生产带来的知识专业碎片化让民众面临隔行如隔山的信息障,但大量掌握理性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群还是客观存在的。

很多行业的从业者或者并不了解PC产品的销售情况、技术发展脉络,但他们日常工作锻炼出来的逻辑能力足以帮助他们在付出有限精力的前提下直接锁定自己的”囊中之物“。很多段子手调侃直男逛商场,买完东西5分钟直接撤离,在购买电脑这件事上,许多人也是这样。

这个类型的人群,对PC本身没有情感认同,也不会有太多的纠结,适合他们的会被直接采购,多余的噱头并不受关注。如果这类人群拿来同电影观影人群比照,他们就是纯看镜头语言表现形式的方法派。

 其三: 有情怀、有知识,充满情感纠结的爱好心态

自古以来,器物方面的收藏、研究爱好都是有闲阶级的生活情趣之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解放了大量人口,让大多数人得以避免沉重而密集的直接劳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当代都市居民中的多数,都与斗蛐蛐的古代士大夫有很多共通之处。

爱好本身会带来对行业的了解,但了解得足够多并不能天然带来真知灼见。在判断力上,爱好、情怀基本都不是正面贡献因素,反而是诱导出立场先行逻辑思维的有害”毒草" 。这些年围绕苹果粉丝的的黑吹大战,以及AMD、Intel、NVIDIA忠实拥趸的恩怨情仇,都是这种原理的直接体现。

相比于普通吃瓜群众,爱好者们对PC水平的平均了解程度要高得多,甚至要高于第二类的理性购买人群,但不同爱好者群体在选购决策、行业观点方面的区别差别极大。

总的来说,有情怀的吃瓜群众比普通吃瓜群众了解的多,烦恼也变多。满足了他们的信仰点,很多产品类型不愁销路,但他们的点又非常飘忽。

4核8线程PK标压HQ!8代酷睿i7 8550U测试

各种数字就是为了不打算深入了解的吃瓜群众准备的

第四:拒绝学习,拒绝探索,讲究一言而决哪个好的普通盲从心理

高速发展的社会实际告诉我们,商品社会中的主要消费品,都不可能存在全能、完美而又所有人都能买得起的类型。任何事物的评价都要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抛开任务需求、技术背景和成本支付能力谈好坏就是耍流氓的行为。

但是大多数普通人并没有精力和意愿投入精力了解大部分消费品,他们是受到消费社会广告、模范效应侵袭最深也最多的人群。即使他们找到”懂行“的人,面对”就一句话,你说哪个最好?“这种形同儿戏的提问方式,对方也难以表达出真正有用的内容。

四种用户拥有不同的心理状态,PC品牌厂商和从业媒体也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投放对应的宣传, 四种用户的此消彼长,正好反映了PC发展趋势的主流脉络,也就诠释了PC 消费话语权的流动趋势。

夺取话语权就是为了诱导

很多从事流量优化、产品导购的自媒体曾经放言——”产品要是好到大家都知道,不用选择了,还要我们干什么?“ 很多公关公司更是露骨的说他负责的宣传就是把卖不出去的转化成卖的出去的。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这些极端言论反映的恰恰上游厂商们的真实心态。

产品未出 概念先行

 从根本上讲,厂商和消费者之间,在价格上就是单纯的零和博弈事态。除了买电子产品用来泄愤的土豪,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渴望花最少的钱买到最有价值的产品,而几乎所有的厂商同样希望花最少的成本卖出去最赚钱的产品。在一定技术条件的制约下,厂商们永远希望有大量的无知用户消化掉自己的高成本产品,削减成本也几乎必然带来性能、功能方面的缺憾与损失。

针对前文提及的四种用户,厂商们试图做到的,就是通过第一类土豪用户的示范效应,带动最广泛地第四类大众用户。第二类纯纯的理性派,是厂商们是难以打动,也无法真正迎合的。对于第三类情怀主义者和发烧友来说,确实有一些边缘产品线会招揽他们的口头支持,但他们自己的声音影响力非常飘忽,无论是厂商还是广大群众,和他们的关系都若即若离,这也让他们自己显得戾气十足,攻讦不休。

电脑厂商最喜欢用来扩张自身实际话语权的手段,就是塑造权威和资历,因为最广大消费人群的选择永远是迎合权威——不论是资本权威,还是技术权威。

要破英特尔的局 高通至少得做好哪几点

让普通用户承担发展成本是必要的 但也恰恰是他们不愿意承担的

 土豪用户自身的奢侈与不计代价,其实并不能给厂商带来什么实惠,有限高端产品的总利润规模还是太小。但是所谓的”军工品质“、“皇家范儿”、“大企业技术支持"无疑是普通人最认可的信息标签之一。所以我们看到主流国际PC厂商的宣传语中总是少不了各种”千锤百炼“的测试,各种大企业客户的支持,各种乱七八糟不知所云的战略、技术概念。个人土豪和商业用户无疑也很愿意配合厂商们上演这样的行为艺术。

PC产品的特点是原理方面技术积累非常复杂,但体验层次的产品优劣却是所有人都能说出那么个一二三来的。所以各种体验式的媒体和KOL们如雨后春笋般占据了普罗大众的信息流。哪款电脑更好?无用的噪音推介永不止歇。

而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懂“电脑的技术”牛“们,自觉不自觉充当的角色就是解构厂商的权威——通过剖析厂商宣传的水分,接露他们的成色,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收获崇拜和自己对别人的影响力的既定目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自媒体们从一个一个敢说真话的学生,逐个演变成了“有选择性,有底线地充当厂商诱导话语体系链条”的中介环节, 这是屠龙少年终成恶魔的悲情故事,也是当代社会目前信息交流环境的必然结果。   

高大上的品牌也会推出省料过得去的入门级产品,有技术的厂商也会在走量的产品宣传上避重就轻。争夺话语权本身的目的就在于背后的利益。

要破英特尔的局 高通至少得做好哪几点

不论小米烂不烂  Latitude在企业采购中有何优势都与他无关

中文网络社区上小米笔记本的品质经常招黑,不过仔细看过去,大家会发现用来黑小米最多的立论居然都是小米不具备深厚的底蕴、小米没有商用管理技术、小米没有完善的维修体系、小米资历尚浅不值得信赖等等吊诡的话术。小米的品质自有其缺憾之处,但用别人家风马牛不相及的好处来黑小米,显然不能用群体无意识来诠释。

对于缺乏足够了解的普通消费者来说,能够接触到的推广信息中,诱导天然存在不可避免,全然相信强势一方的宣传,基本上不会收获积极的结果。判断力是自己的,购买行为也是自己负责,如何避免被别人的话语权代到沟里,是任何一个当代消费者的必修课,这种修习必然要付出努力。 无论是否购买PC产品,相信别人不如努力学习,偷懒必然吃亏,没有中间道路可言。 

责任编辑:武晓燕 来源: 中关村在线
相关推荐

2010-04-20 13:42:23

云计算

2011-12-27 09:25:21

CR16000云计算数据中心

2013-05-28 09:07:40

SDN软件定义网络

2018-05-30 08:22:21

物联网5G互联网

2015-05-19 09:57:45

华为存储/华为

2011-03-30 09:13:12

OralceJava规范

2012-11-06 09:06:15

HTML5中国公司

2018-07-06 14:26:21

托管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主机托管

2011-04-07 11:13:09

沟通项目

2012-07-17 09:46:51

云计算云标准

2009-08-14 09:28:41

2012-02-02 08:36:44

云计算云计算标准

2019-05-29 18:10:23

区块链标准技术

2016-12-29 13:24:19

5G测试话语权

2013-05-06 09:56:57

Windows 98

2011-12-29 10:11:13

联通智能手机

2015-11-10 17:37:03

云计算中国云研发标准

2014-08-04 13:08:13

浪潮TPCIT领域

2010-03-31 09:14:02

Windows 7PC消费

2017-04-13 12:22:17

互联网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