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发者必读:从GPT-5的数学突破看AI能力边界
2025年9月24日,OpenAI发布的第五代生成式预训练Transformer模型GPT-5,在一项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在人工智能和基础科学领域引发了深刻的讨论。在一项由海法大学和思科主导的研究中,GPT-5成功通过了专为挑战开放性数学猜想而设计的“哥德尔测试”,并解决了三大组合优化猜想。
这一成果标志着,顶尖的AI正从“学习数学”的模仿者,向可能参与“真正做数学”的协作者角色迈进。然而,这是否意味着AI已经具备了人类数学家那样的创造力?本文将深度解析这一事件的背景、GPT-5的具体表现及其背后的能力边界。
什么是“哥德尔测试”
首先需要明确,“哥德尔测试”并非一个标准化的考试,而是一种旨在检验AI模型真实推理与创新能力的研究范式。其核心在于,要求AI在信息极度有限的条件下,去挑战那些尚未被解决的开放性数学猜想。
在本次测试中,研究团队为GPT-5提供的输入,仅有对一个猜想的最小化文字描述,以及一到两篇相关的参考文献。这模拟了人类数学家在科研前沿的真实工作场景——从少量线索出发,需要整合背景知识、进行严密的逻辑推演,甚至提出全新的证明思路。
这项测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检验的不是AI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和复述能力,而是其在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和问题求解的能力。这正是衡量AI是否从一个“知识库”进化为一个“思考者”的关键标尺。
GPT-5的惊人表现与深刻局限
在研究团队设计的五项组合优化测试任务中,GPT-5的表现呈现出一种清晰的“两面性”,既有令人惊叹的突破,也暴露了其当前阶段的深刻局限。
解决三大猜想与颠覆性解法
在三项具有明确、单一推理路径的猜想上,GPT-5给出了近乎完美的解法。
- 对于猜想一,关于“单调+非单调”子模函数在凸多面体上取最大值的问题,GPT-5采用了连续Frank-Wolfe思路,成功推导出一种拆分保证。
- 对于猜想三,涉及$\gamma$-弱DR子模函数最大化的问题,GPT-5通过缩放经典证明中的关键不等式,将著名的 $1-1/e$ 近似比,推广到了更具一般性的 $1-e^{-\gamma}$。这展现了其在已有理论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推广的能力。
最引人注目的突破,发生在对猜想二(p-system约束下的“双指标”算法)的求解中。GPT-5不仅成功给出了证明,其推导出的有效解法,甚至彻底颠覆了研究人员此前的原有猜想。这意味着,AI不仅验证了人类的思路,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人类未曾预想到的正确路径。这一点,被许多研究者视为AI具备“创造性”的强有力证据。
缺乏“整合性推理”
然而,在另外两项更复杂的任务,即猜想四和猜想五上,GPT-5则未能应对。研究人员分析,这两项任务的共同特点是,需要将来自不同数学领域的、看似无关的证明思路和技巧进行创造性的整合。
GPT-5的失败,清晰地揭示了其当前能力的边界。它极度擅长在一条已经被定义好的、单一的逻辑路径上,进行深度、快速的探索和推演。但在面对需要宏观视角、跨领域联想和整合多元知识的复杂问题时,它便显得力不从心。这种“整合性推理”能力的缺失,恰恰是当前AI与顶尖人类数学家之间最核心的差距之一。
从“学习数学”到“创造数学”的距离
综合GPT-5的成与败,我们可以更理性地评估AI在数学研究中的真实角色。
不可否认,GPT-5此次的表现,已经远远超越了简单的“模式匹配”和“知识检索”。它通过提供新解法、推广旧理论,实质上已经开始参与到“数学发现”的过程中。它能够像一个不知疲倦、极其高效的“数学研究助理”,快速验证思路、进行大量的符号运算和逻辑推演,从而将人类研究者从繁重的技术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但我们同样需要清醒地认识到,GPT-5目前仍更像一个“超级直觉机器”或“逻辑推演引擎”,而非一个具备自我意识和宏观战略规划能力的“数学家”。它生成的证明,仍是在人类设定的框架和已有的数学知识体系内进行的探索。它能在一个领域内深挖,但还不会在多个领域之间架设桥梁。
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GPT-5成功通过“哥德尔测试”,无疑是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AI开始从“解决已知问题”,向“探索未知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尽管它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创造”,但它已经证明,自己有能力成为人类科学家探索未知宇宙的强大“伙伴”。一个由人类提出宏大构想、进行跨领域洞察,由AI负责快速验证和深度推演的“人机协作”科研新范式,其序幕已经拉开。这或许比讨论AI是否会取代数学家,更具现实意义和想象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