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软都劝他早点收费!设计界巨头Figma创始人自曝自家产品的推出模式,坦承跟Cursor非竞对 原创
编辑 | 云昭
5岁时入行演员、19岁辍学、押注一项冷门的浏览器图形技术,十多年后,Figma成了全球设计协作的代名词。有意思的是,这家超级独角兽的联合创始人Dylan Field却爆料说,自己创业的“最坏打算”只是能和偶像共事几年,没想到竟闯出了一个改变设计行业的爆品。
近期Dylan接受了YCombinator的对话邀约。在这期对谈中,他知无不言。
在这期长对话中,他回顾了创业初期的疯狂试错,大家会看到Figma从零到一的曲折路径:从无人机到 WebGL,从冷邮件敲开第一批用户的门,一周做完的迷因生成器,到微软高管建议他们“是不是该开始收费了”,差点错过最佳时机等等。
还有 Dylan 对 AI 时代设计、产品迭代速度、设计师未来角色、开发和设计的边界等等思考。Dylan认为,在这个人人都会设计的未来,真正的设计师将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Dylan在对话中还畅享了自己对于AI原声应用交互界面的看法。他表示:
“直觉上,我们现在像是AI的MS-DOS时代。十年后,大家会说:‘天哪,我们当时只有个聊天框?’如何向用户展示模型的全部可能性是个难题。”
他赞赏了Midjourney和Meta AI的交互设计做法,并认为未来的产品会更加富有情境化、融合更多不同的应用,载体也会扩展到眼镜等更多设备中。
Dyaln还自曝了自家推出产品设计模式:观察Figma设计中的用户行为,把它们独立成新产品,让Figma设计专注做产品设计工具。并坦承:Figma和Cursor并不是竞对,即便两者都有交叉的领域。
可以说,绝对是一篇AI 时代独狼开发者、产品开发者的创业、开发和设计生存指南。
话不多说,以下是原汁原味的播客整理,大家可以尽情划线,自行摘取金句。
主持人: 太棒了!嗯,欢迎Dylan。今天我们会听到Figma的故事,然后聊聊AI和设计的建议,再从Dylan那里获取一些关于做创始人的建议。我很兴奋,马上开始!也许先给我们介绍一下Figma现在的概况,然后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起点。
Dylan:好的,今天我们公司分布在很多地方,是混合办公模式,现在有1700名员工,这个数字让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我们现在有八款产品。
Dylan:我们在上次的Config大会上刚将产品数量翻倍。如果你对Figma Makes Sites、Straw、Buzz等产品有任何反馈,我很想听听。现在是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在探索各种能帮助我们用户的事情。
19岁,和偶像队友一起押注WebGL
主持人: 现在带我们回到19岁的Dylan,最初萌芽出Figma这个想法的时候,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讲讲早期的情况,你和Evan是如何开始的?
Dylan:好的,Figma早期的故事,在我和Evan一起吃东西之前,我们在布朗大学认识。他是我的助教。
我们当时问自己:现在怎么样,为什么?世界在发生什么变化?我们得出两个深信不疑的答案:一是无人机和四轴飞行器,二是WebGL。
Dylan:后来大概一个月后,我们说:“无人机就算了”,因为各种原因。我当时更倾向于无人机,但WebGL显然更靠谱。于是我们选了WebGL。
Dylan:大家可能都知道,WebGL是利用电脑GPU在浏览器中运行的技术,WebGPU是它的后续版本。我们开始深入研究能用它做什么,比如篮球游戏或工具。很快我们决定不做游戏。
我们转向工具,进行了很多技术上的探索和曲折。真正开始认真做是在2012年8月,讨论是从2011年12月开始的。
到2013年6、7月,我们才完全确定要做现在的Figma。即使那时,产品形态也经历了一段逐渐聚焦的过程。
主持人: 你们刚开始时,是把这当作一家初创公司来规划,还是更像和朋友一起做的项目?
Dylan:不,绝对是希望做一家可规模化的初创公司。我的最坏打算就是能和Evan一起工作,我当时和现在都认为他是我的英雄。
他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如果你有疑问,去看看他的GitHub。他是个了不起的天才。我想,最坏的情况是我能和Evan一起工作几年,学到很多,然后回学校。
最好的情况是我们能建一家很酷的公司。我们思考的问题都非常有趣,所以我没觉得有什么风险。
而且我有Thiel Fellowship,两年内有10万美元资助。这在当时价值不小,通货膨胀后可能听起来没那么多了。但这笔钱不仅提供了资金,还给了我们时间。
如果我们在六个月后就放弃,Figma就不会存在。所以如果你是创始人或想创业,给自己足够的时间非常重要。
一周关掉大火的项目
主持人: 是的,你们花了几年时间尝试各种方向,最终形成了现在的Figma。是什么让你坚持下去?很多创始人会陷入不停切换想法的“ pivot”死亡螺旋,动力逐渐下降。你是如何保持动力,觉得自己走在正确轨道上的?
Dylan:首先,和Evan一起工作真的很有趣。我们通过构建来思考想法,每周都感觉像在某种程度上创造未来。
有一次我认为迷因(meme)会大火,2012年时我说服Evan:“我们来做个迷因生成器吧!”我们确实做了一个很棒的迷因生成器,绝对是市场上最好的。我的判断也没错,迷因从2012年起呈指数级增长。但做了一周后,我们俩都想放弃了。
我开始问自己:“我为什么从布朗辍学做这个?”那是创业的低谷。但除此之外,持续的自我反思——我们在做什么?大目标是什么?——在寻找方向的阶段很常见。如果你有联合创始人,彼此的高低起伏可以互补,互相激励,这真的很有帮助。
首批用户的吸引番外:人脉、邮件、童星魅力
主持人: 很酷。一旦你们有了Figma的想法,首批用户是怎么来的?
Dylan:首批用户主要通过冷邮件和人脉网络。我联系了之前实习过的公司,比如Flipboard、LinkedIn、O'Reilly Media,他们会推荐其他人给我。
我还会在网上找我觉得很厉害的设计师,觉得他们的工作值得尊重。如果他们回复我的邮件,愿意让我请他们喝咖啡,对我来说就像是和偶像的私人时刻。很多人真的回复了冷邮件,这挺不可思议的。设计师们给的反馈非常棒,不仅仅是“你的产品很烂”,而是具体指出哪里不好、怎么改进、需要什么才会用。
Dylan:我持续跟进,反馈让产品越来越好。有些人花了很久才转变为用户。
后来我们拿到了风险投资,投资公司帮我们介绍了其他公司。整个夏天我每周至少见五六家公司,有时候一天见好几家,展示产品,问他们会不会用、为什么不用。转化率很低,整个夏天可能只有两家公司开始用Figma,比如Notion和后来的Coda(当时叫Krypton)。有趣的是,这两家都是基于云的文档工具,理念和我们很像。
Dylan:但慢慢地,随着产品改进和用户反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我们不断收集反馈,确保团队理解问题所在。
内部推崇:尽早发布,只允许1-3个月的开发周期
主持人: 有趣的是,大家都说要尽早发布,目的是获取反馈。从外部看,你们的发布似乎花了很长时间,但实际上你们一直在和用户、潜在客户交流,不断获取反馈。你是怎么判断发布时机的?
Dylan:首先,我完全同意尽早发布的观点。如果要记住什么,那就是别像我一样拖那么久。尽快发布产品,尽快收费,看看能不能赚钱。除非你有特别天才的消费类产品点子,否则就尽快行动。
反馈很关键。我们的反馈很明确:产品还没准备好,所以我们不敢贸然发布。但回过头看,我们有资本,应该更快扩大团队,加速推进。
现在,当Figma的团队提出一个自认为完美的产品计划时,我第一个问题总是:怎么简化?怎么分成小块,尽早测试?我们内部推崇1-3个月的开发周期。如果有人提出9个月、12个月甚至两年的计划,我会说:“你在搞什么?”
主持人: 对,这对小团队尤其重要。很多人觉得自己要建很多东西,所以得先招一大堆人。但正确的答案通常是:怎么精简,专注做好少数事情?这是你们的文化吗?
Dylan:是的,约束其实很有帮助。创业的循环是,作为领导者,你得找出自己做最多的事情,找到帮手分担。如果你资源不够,就要想办法获取资源。约束能激发创意,带来有趣的解决方案。
确信自己能成为一家大公司的信号:微软找上门来反馈:你是想关掉吗?
主持人: Figma的转折点是什么时候?是发布后不久?八年后?还是最近几周,你才开始相信这会成为一家大公司?
Dylan:我觉得我相信这会成大事的时间比用户晚得多。用户很早就说:“这太棒了!”还给我12页的改进建议。那时产品还很差,但我应该意识到有潜力。直到微软告诉我们:“这东西像野火一样传播。”
他们问我们:“我们要不要关掉它?还是继续?你们都没收费,也许该收费了。”那一刻我才觉得:“哦,可能真的有搞头。”那已经是第五年了。所以,别像我这样!当用户特别想要你的产品时,听他们的。
Dylan:大家都在谈产品市场契合(PMF),但“市场主动拉力”(pride market pulls)更重要。当用户高度参与、痴迷于你的产品、能看到你的愿景时,这就是信号,你得加倍努力。很多人误以为需要先满足用户的所有要求才算契合,其实用户愿意给反馈就已经是巨大的信号。
主持人: 你早期主动寻求反馈,很多人害怕这样做,因为不想听到产品不够好、不值得付费的评价。你是怎么转变心态,主动去追求这些反馈的?
Dylan:可能跟我小时候的经历有关。我小时候是童星,拍过广告和一些电视剧,经常试镜,基本上一直在被拒绝。对我来说,拒绝没什么大不了,我享受这个过程。所以我的心态可能和别人不同。但如果你害怕拒绝,就试着把它看作有趣的数据。你不想知道这些数据吗?
谈OpenAI60亿刀天价收购Ive:AI时代,设计本身就是差异化
主持人: 换个话题,聊聊设计。这个月对设计界来说很精彩。
Dylan:感觉确实很疯狂。
主持人: 是的,Airbnb和Netflix推出了很受欢迎的重新设计,苹果的液态玻璃UI似乎有点争议,至少在X上有很多意见。你们在Config大会上也发布了一些很棒的产品。你们呼吁更多设计师成为创始人。还有OpenAI以超60亿美元收购Johnny Ive的公司,太震撼了。你觉得为什么现在设计这么受关注?
Dylan:一方面是新的,另一方面也不是。过去十年,设计的重要性呈指数级增长。在Figma,我们每天都能看到。
设计师招聘越来越多,设计从“最后涂脂抹粉”变成了贯穿整个流程的深入思考。现在AI时代,如果开发软件变得更简单、更快,你的差异化是什么?是设计、工艺、细节和观点。Airbnb就说他们的差异化是设计。
关于OpenAI的60亿美元收购,有人觉得是蠢事,有人觉得是天才之举。我的看法是,有些人做事你一开始不理解,但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自己错了。回过头看,我当年对他们的反应是错的。所以现在我会假设自己可能漏掉了什么,试着去学习。
主持人: 你们在Config大会上推出了很酷的AI相关产品,反响很好。能多讲讲这些产品和你们的动机吗?
Dylan:我们推出产品的模式是,观察Figma设计中的用户行为,把它们独立成新产品,让Figma设计专注做产品设计工具。比如FigJam是白板和头脑风暴工具,Slides是因为我们看到5%的Figma文件是用来做幻灯片的。
Config上推出的产品也类似。Draw是为矢量任务设计的独立模式,让用户更深入表达。Buzz是为了帮助品牌团队创建模板,赋能营销团队批量生成资产。Sites是因为用户在Figma设计网站后,还得去别处建站,我们想让他们直接发布。
Figma Make让我们很兴奋,它能从提示词快速生成原型,大大加快了我们内部的原型设计和试错速度。我们对它的未来还有很多探索,敬请期待!
设计和开发的界限在模糊
主持人: 你提到设计和开发的界限在模糊,过去它们是产品开发中截然不同的阶段,现在几乎合为一体。你怎么看这个问题?Figma的开发流程有何变化?
Dylan:对Figma来说,核心是迭代速度和测试想法。像Make这样的工具能快速原型,降低试错成本。我们还在开发一些不能透露的工具,对开发流程变化影响很大。
Dylan:设计、开发甚至研究都在融合。AI在增强通才行为。现在的模型更擅长早期开发阶段,比如原型设计,而不是维护成熟代码库。所以AI在从0到1时更有效,从1到100还有差距,但这可能会很快改变。
现在是AI的MS-DOS时刻:全面暴露模型能力是关键,未来的交互界面会成倍增加
主持人: 未来几年用户界面会怎么变化?聊天框似乎成了主流界面范式,但感觉会有更好的东西出现。
Dylan:直觉上,我们现在像是AI的MS-DOS时代。十年后,大家会说:“天哪,我们当时只有个聊天框?”如何向用户展示模型的全部可能性是个难题。
Dylan:像MidJourney在Discord上让用户看到别人的创作,激发灵感。Meta的AI应用也有类似效果,尽管隐私问题引发争议。如何暴露模型能力还有很多未解问题,未来界面会更情境化,融入不同应用,会有很多新交互方式。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层面需要思考。
此外,我们还将拥有许多新的交互界面。未来的界面不仅仅是你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而是会扩展到眼镜等设备。我们会看到更多不同类型的显示设备融入生活中,交互界面会成倍增加。AI将融入所有这些情境,这对设计来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挑战:如何协调所有这些,保持一致性,并能满足用户在广泛场景中的期望。
设计师思维对研究开发大有帮助
主持人: 哇,观众中有很多人是研究者。我知道你们在Figma内部也做过研究,开发自己的模型。设计在研究中扮演什么角色?你们做过的研究工作中,设计如何让模型更好、更高效?
Dylan:我认为,很多研究者在学术环境中受训,习惯于将问题抽象化,思考非常通用的解决方案。如果是纯数学研究,这种方法绝对没问题。但如果做的是应用研究,比如AI,我认为像设计师一样思考,或者与设计师合作会很有帮助。我们发现,将设计师嵌入研究团队非常关键,因为我们致力于开发更好的AI设计工具。
研究者需要了解设计师的直觉,没有密切合作是行不通的。你可能会说:“这很好,但你们是为设计师开发的。”我的回应是,设计师的思维方式是面向用户的,可能是广泛用户,也可能是特定用户。这些用户有问题需要解决,这种思维方式在研究中非常有用。
此外,定性研究需要与深入的AI研究结合。你通过定性方法越能挖掘用户实际想做的事、他们的感知和思维,你就越能取得进展。
所以,我对有研究背景的人的建议是:走出去,和用户交流,你会学到很多,这会让你更快前进。设计师学到的一些方法和工具可能对你也很有用。
未来:人人都会参与设计,设计师将担任更重要的角色
主持人: 就像Steve Jobs那句名言:设计不仅是外观,更是功能。当你在开发模型和做研究时,你在定义“它如何工作”,这是设计师的核心职能,但外界可能不太理解。你认为未来十年设计师的角色会如何变化?设计和开发似乎越来越接近,研究中也有设计的参与,你觉得这个角色会怎样演变?
Dylan:我对这点很兴奋。我认为未来设计师的影响力会更大,设计的价值会持续上升。你提到对设计师创始人的号召,体现了这一点。你说设计师需要成为创始人,站出来创立公司。
回顾过去,有Brian Chesky、Linear的Ki等很多成功的创始人。现在设计师创始人的数量会成倍增加,担任重要领导角色(比如产品经理)的设计师也会越来越多。
总体来说,公司会将设计师视为专家,就像现在公司里最好的作家或编辑。每个人都有文字处理器可以写作,但设计师可能是解决问题的专家,擅长探索“想法迷宫”,找到方向并构建系统。不过,公司里几乎每个人都会参与设计过程,所以需要很多策划和领导,设计师必须站出来。
主持人: 我很好奇你们在Figma内部如何使用AI?有什么特别有趣的方式?
Dylan:我不能透露全部,因为有些是即将发布的产品。但有一点可以说,在研究中嵌入设计师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模型评估(evals)方面。当你开发模型或研究想法时,好的评估至关重要。通常是研究者负责评估,但我认为这对我们来说不是最佳模式。设计师和产品人员应该参与评估,因为他们比工程师和研究者更了解终端用户。所以在设计模型时,评估变得越来越重要。
AI男友、女友会对社会有害
主持人: 如果你现在20多岁,你会专注于哪些技能或工具来在这个新的AI世界中取得成功?
Dylan:这个问题假设你需要做和过去不同的事情,这可能没错。但我想说,过去那些帮助你深入思考、解决问题、广泛学习并建立思维连接的方法仍然很重要。深入探索你好奇的领域,体验世界,与人建立联系,这些都是核心。如果你只和AI模型交流整天,可能会给你一种社交连接感,但我强烈建议不要这样做。我甚至认为,AI“男友”或“女友”如果被开发出来并广泛存在,会对社会有害。这是个需要广泛讨论的社会问题。
有趣的是,如何做对的事情?
主持人: 在开放提问前,我想问,在Figma的发展历史中,哪个时期对你来说最有趣?
Dylan:可能大家期待的答案,但确实是现在。我们有无数可能性,身边是最聪明的人。我爱我的团队,爱我们面对的问题。有些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没新想法了,但我们现在想法越来越多,用户对我们的期望也越来越多。关键是如何做对的事情,这是个有趣又好玩的位置。
Cursor不是Figma的竞对
观众1:我是创始人、产品工程师、独狼工程师,最近开始用Cursor处理编码和设计,甚至到像素级细节。你觉得Cursor会成为Figma的竞争对手吗?另外,我最近发现一个叫Penpot的工具,通过开源和自托管给开发者更多控制。你觉得Figma应该更开放、更对开发者友好,以跟上工程师转型为产品工程师以及独狼创业者用Cursor创建产品的趋势吗?
Dylan:好问题。我刚在后台见到了Michael,很高兴。关于AI生成,生成后的问题是如何让它更好。有人喜欢通过写代码、在浏览器中调整,结构化思考;有人更喜欢自由形式。我们用Make试图支持视觉优先的方式,你仍然可以拿到代码。我不认为Cursor是竞争对手。
我们刚推出MCP服务器,就是为了让设计更快导入Cursor、Windsurf和其他VS Code工具。所以会有新的工作流程。设计是差异化因素,第一次生成可能不是最好的结果,所以要再往前想一步。关于开源,我们今天宣布收购了开源项目Payload CMS,我很期待我们能如何支持开源。
为什么毕业后放弃了游戏设计,生命在于探索、学习和分享
观众2:嗨,Dylan,我是Charlie Fearborn,旧金山一家初创公司的游戏设计师,去年从南加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游戏设计专业毕业。听到Figma的游戏根源很酷。你和Evan放弃了游戏,但Evan也很深入游戏设计。这是个艰难的行业。你有什么个人感悟?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Dylan:游戏行业很难,但你做这个很棒。生命的意义?我觉得是探索意识,尽可能多学习,与他人分享爱,确保自己和周围的人感到充实和快乐。可以在小范围内做,比如社区,也可以在大范围内做。只要忠于内心价值观,你就过着充实的生活。
让简单的事保持简单,让复杂的事变可能
观众3: 嗨,Dylan,作为设计师,你有哪些特别喜欢并使用的设计原则,觉得其他公司或开发者常搞错或忽视的?
Dylan:我在Figma常重复的一条原则是:让简单的事情保持简单,让复杂的事情成为可能。你想支持广泛的功能,但如果牺牲了产品的易用性和直观性,就搞砸了。得先从简单的事情做起。
如何向天使投资人展示产品
观众4: 我是Michael,在哥伦比亚大学学HCI和计算机科学。假设你很尊敬一个创始人,终于拿到了企业合同,项目有一定进展。如何最礼貌地展示产品并请求他们做天使投资?
Dylan:我会通过邮件发送一个Loom视频,这样是异步的,方便他们抽空看。如果想引起兴趣,共同联系人会有帮助。但正如我之前说的,冷邮件也有效。期待你的邮件!
如何科学观察用户
观众5: 嗨,Dylan,你的鞋很好看!你提到通过观察用户行为来决定产品化。我之前用Figma做课堂幻灯片,后来Slides让这更简单;用锁层做社交媒体图形,Buzz又让这更方便。你如何观察用户怎样重新利用工具的?有什么结构来处理这些新兴用例?
Dylan:需要结合多种信号:查看支持请求、定性访谈、观察用户工作、数据科学分析、社交媒体上的讨论等。消化这些信号,建立直觉,测试假设。这是个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早期如何定义目标用户:缩减野心,清晰定位
观众6: 感谢你的演讲。你现在服务于各行各业的设计师。早期冷邮件时,你们如何定义目标用户?是像今天这么广泛,还是聚焦于某个行业?
Dylan:我们最初聚焦于数字产品的产品设计,尤其是关心设计的人群。说实话,比起广泛市场,这更容易推广。需要缩减野心,清晰定位。团队的反馈让我们聚焦,后来才扩展。
AI融入设计的伦理挑战
观众7: 我的背景是计算机科学和传统艺术,AI在后者还不那么流行。Figma如何应对AI和设计的伦理挑战,如何将AI融入产品?
Dylan:伦理挑战很多,比如推理过程是否耗能过高、模型是否会复现已有内容等。得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我们多用第三方模型,控制较少。未来做内部模型时,这些问题会更重要,需要认真面对。
未来交互:人们会把意识投射到AI上
观众8: 我是HCI研究员和设计创始人。思考AI交互界面时,我们常把AI拟人化,但它们是概率性的,不像传统硬件能明确设计。你认为AI与人的交互是工具,还是有其他心智模型?
Dylan:要考虑现状和未来趋势。有些人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意识来自物质;有些人持宗教观点,认为意识来自灵魂。这两种观点冲突。我预测,越来越多的人会把意识投射到AI上,无论对错。这会带来复杂问题。对于HCI,这是个未充分探索的领域,我很期待你的研究。
主持人: 时间到了。感谢大家参加,祝你们在各自的道路上好运!谢谢,Dylan。
好了,文章到这里结束了。大家对于Figma有怎样使用体验呢?又是如何看待设计和开发之间的界限呢?留给评论区的大佬er们拍砖了。
轻拍。
本文转载自51CTO技术栈,作者:云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