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王坚:中国AI不惧R2迟发!靠「群体智能」破局:算力不是瓶颈,但AI应用层急需炸开OpenAI想象围墙! 原创

发布于 2025-7-28 16:21
浏览
0收藏

编辑 | 伊风

​出品 | 51CTO技术栈(微信号:blog51cto)

刚刚,阿里云创始人王坚的最新采访上线,聊透了中国 AI 的节奏、方向和人才观。

这场采访在 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之后录制,话题也极具分量:中国的 AI 未来。

从基础研究到商业落地,从技术节奏到人才争夺,王坚几乎是一次性梳理了他对当前 AI 浪潮的核心判断。

阿里云王坚:中国AI不惧R2迟发!靠「群体智能」破局:算力不是瓶颈,但AI应用层急需炸开OpenAI想象围墙!-AI.x社区


其中,王坚有一句话特别有代表性:

“中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市场,而是技术的试验场。 很多项目五到十年后可能都会消失,但它们推动了探索,这本身就是价值。”

他认为技术必须要经过市场的淬炼。“技术如果不进入市场,是永远不会成熟的。你必须把技术真正投入到市场中去验证,才能真正锤炼出有价值的技术。”

主持人随后追问了一个犀利的问题,直接问他怎么看 DeepSeek 迟迟没发布第二款推理模型。

王坚回答得很坦诚——

 “这轮你跑得快,下一轮可能换另一个人跑得快;节奏可能会慢下来,但只要你够好,你就还能追上来。

 这不是残酷,这是健康——因为你和最有竞争力的人在一起工作,这正是新技术诞生的方式。”

不过,王坚也谈到,目前的AI应用仍然在被ChatGPT所代表。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应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基于优秀的AI模型开发出真正有价值的AI产品。

他还在采访中回顾了自己早期主导阿里云的经历,称这是“极其幸运的一件事”,因为:

 “可能只有 1% 的技术最终能转化为商业,90% 都只是技术本身。 云计算恰好是那个少数能活得很久、可能支撑百年的技术。”

他更表示自己在启动阿里云时,就已经预见到:AI会成为云计算的“最大客户”,“只是没想到AI会来得这么快、这么猛烈、这么好。”

在访谈尾声,他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硅谷“天价抢人”的看法:

“创新早期需要的不是贵的人,而是对的人。 

如果这真的是一次创新,那就意味着——这个时候的“人才”根本没人关注他们,他们大多还没什么名气,也没人抢着要他们。”

这个采访非常扎实,评论区有一条留言说得非常贴切:

这个人简直就是个宝藏!见解太棒了!

而且完全没有那些美式采访常见的浮夸风格……

阿里云王坚:中国AI不惧R2迟发!靠「群体智能」破局:算力不是瓶颈,但AI应用层急需炸开OpenAI想象围墙!-AI.x社区图片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场难得的深度对话,Enjoy👇

1.计算力的变化彻底改变了我们“如何思考”

主持人

王博士,非常感谢您接受彭博社的采访。现在在人工智能领域,最吸引您注意的是什么?

王坚

是它正在改变我们做事的方式,甚至改变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对吧?

你知道,我本科学的是心理学,所以“人工智能”这个词、甚至这个领域,对我来说并不新鲜。我在大学时就已经开始接触这方面了,那是80年代初的事了。那个时候的技术其实还处在一个非常不稳定的阶段。我们那时讨论的AI,基本上都在处理所谓的“玩具问题”(toy problem)——这些问题本身其实是人为设计出来的,甚至可以说是“人为的问题”,没有太大实际意义。

但今天你可以看到,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了,而我们现在尝试去解决的问题,是真正困难、真正有价值的现实问题。所以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从早期那种不稳定的技术,和人为的问题,转变到现在我们拥有了真正强大的技术,去解决真正复杂、现实的难题。

主持人

您刚才提到,AI还能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您怎么看这种关系?

王坚

这种关系其实非常直接。很多人谈论计算力,说“我们现在有10倍的计算力”之类的。但如果我们从“时间”这个维度去看,就能明白为什么它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打个比方吧:如果我给你一百万倍的计算力,你做事的方式一定会变,对吧?就像你骑自行车时思考的是怎么从香港去上海或者去杭州。但我如果给你一辆汽车,你的思维方式就变了。如果再给你一架飞机,那又是另一种思维方式了。而如果给你一枚火箭,那就完全是另一种层次的思考了。

所以,计算力的变化其实是在改变我们“如何思考”的方式,就像从骑车变成开车、再变成飞行一样。

主持人

 那么,如果我们以交通方式演进来类比,从步行、自行车到汽车再到火箭——对于AI从普通智能、到通用智能(AGI)、再到超级智能(ASI),您觉得这样的思维方式是对的吗?

王坚

其实我不太喜欢这种分类方式。AI就是AI,你说AI到超级AI,只能说是一种进化,能力增强了,仅此而已。要硬区分这些阶段,其实是很困难的。

就像人类成长一样,从幼儿园到博士,其实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能力在不断增强。但你很难说某一个阶段和另一个阶段之间有本质性的差别。孩子的学习能力其实也很强,这和博士生某种程度上也很像。

2.谈具身智能:AI为机器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引擎”

主持人

那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做“具身智能”(embodied AI),比如人形机器人,您怎么看这个趋势?

王坚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如果你看30年前,甚至50年前的AI,它是非常“窄”的一个领域。那时候的AI是AI,自然语言处理是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是计算机视觉,机器人学是机器人学——彼此是完全不同的学科。

但今天AI已经成为一个“平台”了。现在从事自然语言处理的人会说“我在做AI”,这很正常。但你仍然要清楚地知道“机器人就是机器人”。

所以我的看法是,机器人是否算AI其实并不重要,更关键的是——AI所产生的成果是可以部署到机器人里的。这是关键。

机器人本身是一个不同的领域,它的底层技术是不一样的,但它确实需要AI。这就像是以前的汽车是柴油引擎,而现在可能换成了电动引擎。对我来说,AI只是为机器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引擎”,就这么简单。

3.中国市场是新技术的试炼场,AI发展靠群体力量

主持人

那您怎么看中国AI未来几个月或几年的发展?

王坚

我觉得中国最有意思的一点是——我们有机会去探索“几百万种可能”。大家对技术都很着迷,也在尝试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当然,其中很多项目在五到十年后可能都会消失,但这其实没什么不好,它们帮助我们不断去探索。

第二点是关于我们如何看待“中国市场”。三四十年前,说到“市场”,大家想到的是“卖东西的地方”——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市场理解。

但根据我在阿里云的经验,我认为“市场”的一个核心作用,是推动技术成熟。技术如果不进入市场,是永远不会成熟的。你必须把技术真正投入到市场中去验证,才能真正锤炼出有价值的技术。

 所以今天,中国市场其实在推动新技术、促进技术成熟方面,扮演着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甚至成了新技术的试验场。现在的“市场”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那个“新兴市场”了,而是一个新技术的试验平台。我认为中国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主持人

我们知道中国AI的创新周期一直很快,但如果这种节奏放慢了会怎样?比如,有人担心DeepSeek迟迟没有发布第二款推理模型,您觉得这需要担心吗?

王坚

我想说,如果只是靠一个组织或一个人,是不可能长期一直保持非常快的节奏的,对吧?年轻时可能还能连续三天不睡觉工作,但现在不行了,绝对不行了。你不可能30天不睡觉还能保持高效,这不现实。

主持人

在中国也是如此吗?

王坚

当然。但我想说的是,如果是“集体”去推动,我们还是可以实现非常快速的迭代。这也是我特别喜欢“群体心智”(collective mind)这个概念的原因。比如说DeepSeek在某方面推进得很快,然后我们还有Qwen(通义),还有Kimi(月之暗面)等等,大家共同努力,就能形成很快的迭代。我觉得这很好——这也是“人口红利”的意义所在。

所以,大家在一起并不只是为了竞争和争输赢,而是因为这种“你快我也快”的机制,会带来整体技术的高速演进。这一轮你跑得快,下一轮可能换另一个人跑得快,最终它可能会慢下来,但如果你足够好,你又能追上来。我不觉得这种状态残酷,我觉得它很健康——因为你会和非常有竞争力的人一起工作,这正是新技术诞生的方式。

主持人

听起来您更倾向于把这看作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那么现在还有“新选手”能加入这场比赛的机会吗?

王坚

至少在AI领域,这确实是一场马拉松。因为我认为没人能看清未来的全貌,而这趟旅程还处在非常初期的阶段。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短期的胜负其实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一个判断是:你今天的优势,是否真的会变成别人难以追赶的“护城河”?但就我个人而言,我没看到有什么优势是会真的成为别人追不上的门槛的。

今天的领先,更像是进入下一阶段的一个“过程”而已。所以这是个非常令人兴奋的时代,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每天都有新事情发生,每天都有新机会。

4.模型已经足够好了,但AI应用仍然缺位

主持人

您提到过的Kimi,还有阿里Qwen,以及DeepSeek。在今天的中国,有没有哪一款小语言模型或大语言模型特别让您印象深刻?

王坚

其实现在中国做大模型的团队非常多,但真正要了解其他人在具体做什么,其实并不容易。

从我接触的年轻人来看,他们在“人机对话”方面起点很高,特别是在像杭州这样的地区,或者整个长三角区域。也许你听说过一种说法,我没有确切数据支持,但大家都这么说:在杭州,每四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CEO。这个说法不一定准,但它反映了这里人们创业的热情。非常有意思,也对年轻人非常友好。

主持人

我真想看到那个数据:杭州街上五个人里一个是CEO(笑)。那在中国开发AI模型,您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是把它推向市场、让大家知道并使用?还是在“构建模型”这一端更难?

王坚

我认为,真正的挑战是“创造力”。很多人总说算力是瓶颈,但我不认为它是关键问题,至少目前不是——尤其是在过去六到十二个月,这个观点更加明确。我甚至觉得,所谓“算力是最大障碍”的说法有点像“舞台剧”。

不论是Qwen(通义)还是DeepSeek的基础模型,其实都已经足够好了,甚至在某些方面比GPT-4还强。我们现在真正需要的,是有创造力的人来基于这些模型开发出真正有价值的应用。

目前的问题是,我们的“应用想象力”太受OpenAI的限制了。大家一想到AI应用,就只想到ChatGPT。但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场景是可以探索的——能不能有人开发出像ChatGPT这样规模的应用?这就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

5.“云”和“互联网”完全不同,曾预判AI会成云计算的“最大客户”

主持人

我翻看了您写的那本书,讲的是您在阿里云的旅程,还有您对这项业务的愿景,前言是马云写的。他说第一次见到您时,被您对互联网技术未来的想象所震撼,甚至希望能早点认识您。不过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您当初还必须“说服”阿里内部的人,相信“云”是正确的方向。

王坚

是的,因为从根本上讲,“云”这件事和“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你得知道,二十年前,整个阿里、甚至整个行业的主流思维都还是“互联网思维”。而云计算,其实在当时并不那么“贴合”这种思维。这就是一个根本性的不同。

 我常对同事说,我很幸运能参与这个事业。它和其他大多数业务非常不同——大多数生意是“从商业出发”,然后用技术来支持商业。而云计算不是这样,它必须是“先有技术”,这是关键。所以它首先是一个技术。其次,也不是所有的技术都能成为生意。实际上,我经常说,可能只有1%的技术最终能转化为商业,剩下的90%其实都只是技术而已。所以我们真的非常幸运。

它不仅成了一个生意,而且还是一个“可以长久持续”的生意。你想想,很多生意都有生命周期,每10年你就得重新思考机会。但云计算是一个非常好的“混合体”,它有可能再持续50年,甚至100年。因为计算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基础性的东西。

我们常用“电力”和“计算”来做类比,是有道理的。电力是一项可以持续100年的产业,计算也是。这就是人们一开始难以理解的地方——因为它太基础了,所以一开始很难被看清。

主持人

那您在最初启动阿里云的时候,有预料到它会成为如今阿里增长最强劲的支柱之一吗?毕竟它最早只是作为电商的一个“支持性工具”而已。

王坚

我不能说我当时就预见到AI会成为云计算的“最大客户”,虽然我现在可以说“是的,我有这种预判”,但实际上我要承认,我没想到AI会来得这么快。

我很抱歉没有早点讲清楚这一点。我确实觉得AI会到来,但没想到它会来得这么快、这么猛烈。这真的让我觉得,实在是“来得太好了”。

不过我一直相信,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意。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很有意思的是,如果没有互联网,其实也不会有云计算这样的业务。正如我在书里写的,互联网的一个关键贡献是“把数据聚集了起来”。这和传统行业完全不同——传统行业并不具备这种“聚合数据”的特性,而互联网让一切变得数据化。

我当时预测到了“数据将会改变我们的商业方式”,但我没能更早地意识到:“数据+模型+算力”,这三者结合在一起,会变成AI,并真正改变商业的运行方式。

主持人

我觉得人们有时容易忽略这样一个事实:您当初是在中国还没有任何云计算产业的情况下,几乎从零开始做出阿里云。当时美国也只有少数几家公司在做,您当然也参考了一些启发,但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王坚

首先,我要说我真的很幸运——你可能不信,我从来没有为阿里云写过一份商业计划书。

主持人

真的吗?

王坚

真的。这意味着你根本没法写一份商业计划书。

主持人

没有遇到阻力吗?

王坚

不是没有阻力,而是说,这件事压根就没法用一份计划书来表达。说实话,我个人也不太喜欢所谓“商业计划书”。尤其是当你要做创新的事情时,我更反感那种计划书的思维方式——这可能是我自己的偏见吧。但我始终认为:如果你写不出来一份商业计划书,那就干脆别写。

主持人

这或许也是很多人当时“有疑问”的原因吧。

王坚

是啊,这也是我觉得自己“运气好”的原因。你要知道,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在做云计算,包括阿里内部的人也一样。因为它太新了,谁都说不清楚这到底是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

但我真的很幸运——我是在中国互联网高速增长的时期开始做这件事的。我们当时也赶上了“星计划”(Star Program),我拿到的第一笔钱就是来自这个创业扶持项目。所以我一直很喜欢“初创公司”,也喜欢那些一无所有、但却敢于出发的人。

6.谈硅谷天价挖人:身价高不等于有能力,不认同挖人是成功密码

主持人

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个现象是,很多资金正在流向“顶尖人才”。尤其是在硅谷,经常有些天价投资的故事,有人甚至能拿到几亿美元。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王坚

我不觉得这是一种“典型”的做法。举个简单的例子吧——2008年我刚开始做阿里云的时候,我第一件事就是去硅谷找人才。

那时候我到硅谷跟很多人聊过,结果发现,其实我们在那边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毕竟我们是新来的。另外有些人才,实在是太贵了。

贵也就意味着一个问题:你并不知道这个人是不是真的有能力,还是只是“身价高”。所以说到底,这其实是个“创新”的问题。

在创新的早期阶段,我不认为“人才”是最大的难题。你真正需要的,不是最贵的人,而是“对的人”。因为你做的是一件新的事情,如果这真的是一次创新,那就意味着——这个时候的“人才”根本没人关注他们,他们大多还没什么名气,也没人抢着要他们。

所以今天你看到的那些高薪挖人、疯狂争抢,更多是在围绕“现有业务”的成功和“现有技术”的优势在卷。这是我的看法。

但我认为,我们现在真正有机会去关注的是——那些“今天没人知道的技术”。而这样的人才,其实是“可获取的”。我不能说他们“便宜”,但至少你是能接触到的。

所以归根结底,问题在于你的“愿景”:你到底想走向哪里。过去20年里,这种情况反复发生——当大家都盯着所谓“当红人才”时,其实真正值得关注的人,反而是那些没人抢的人。

这种事并不新鲜。我可以讲个我自己的例子——ZJ(注:没有听得很清楚,应该是周靖人)就是我当年亲 自面试的。大概15年前我面试了他,现在他在带团队做通义大模型。你可能在杭州时见过他。

主持人

听起来您是觉得,这种砸钱抢人的做法,并不一定合理?

王坚

对,我得说实话——现在硅谷这种状况,不是我认同的“成功公式”。这是我真心的看法。

本文转载自​​51CTO技术栈​​,作者:伊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收藏
回复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