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卷Agent了!这两款“AI算姻缘”App,靠收割美国人的孤独,狂赚200万美金! 原创 精华

发布于 2025-7-18 11:38
浏览
0收藏

嘿,大家好!这里是一个专注于前沿AI和智能体的频道~

当大厂创业公司都在为AGI、Agent烧钱画饼时,一些看似“技术含量不高”的应用,却已经悄悄地把钱赚麻了。

最近研究了下一些当下比较有潜力的产品,发现有2款 “AI算姻缘”的产品有点意思。​​Starla​​​ 和 ​​Astra​​,在短短20天内就狂揽超过200万美金,双双冲上美国App Store下载榜前十。

别卷Agent了!这两款“AI算姻缘”App,靠收割美国人的孤独,狂赚200万美金!-AI.x社区

Starla 和 Astra 下载量与收入变化情况

别卷Agent了!这两款“AI算姻缘”App,靠收割美国人的孤独,狂赚200万美金!-AI.x社区

Starla 和 Astra 近 30 天收入

这波操作直接把一众正经做AI社交、AI Agent的给看傻了。

技术上无非就是“GPT对话+AI生图+星盘概念”,为什么能这么火?

今天,我们把这个模式彻底扒干净,看看它到底收割的是什么。

灵魂伴侣

要理解 ​​Starla​​ 的爆火,得先看看我们这个时代的背景。Tinder母公司Match Group股价跌跌不休,年轻人线下社交时间持续减少,孤独感却在飙升。

别卷Agent了!这两款“AI算姻缘”App,靠收割美国人的孤独,狂赚200万美金!-AI.x社区

在“快餐爱情”和社交疲惫的双重夹击下,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渴望一种确定的、完美的、命中注定的关系——也就是“灵魂伴侣”(Soulmate)。

​Starla​​​ 和 ​​Astra​​ 就精准地抓住了这个痛点。它们的核心玩法简单粗暴:

  1. 你输入自己的姓名、出生日期、时间和地点。
  2. App基于“星盘算法”进行一通分析。
  3. 最后,AI为你生成一张铅笔素描风格的“灵魂伴侣”画像。

别卷Agent了!这两款“AI算姻缘”App,靠收割美国人的孤独,狂赚200万美金!-AI.x社区

Starla(左)与 Astra(右)Find Soulmate 功能的界面

这个“素描画风”非常关键。它刻意弱化了AI的技术感,反而增强了一种复古、怀旧的“命运感”,仿佛这不是算法生成的,而是从命运之书里撕下来的一页。

病毒式增长:一套低技术、高感知的组合拳

如果只是一个功能,还不足以引爆市场。​​Starla​​ 的增长策略堪称教科书级别的“低技术,高感知”。

第一步:视觉钩子引爆社交媒体

“AI画出你的灵魂伴侣”,这个概念本身就具备极强的分享欲。​​Starla​​ 在TikTok上投放了大量广告,几乎全是年轻女性寻找男性Soulmate的视角,迅速点燃了用户情绪。

别卷Agent了!这两款“AI算姻缘”App,靠收割美国人的孤独,狂赚200万美金!-AI.x社区

别卷Agent了!这两款“AI算姻缘”App,靠收割美国人的孤独,狂赚200万美金!-AI.x社区

很快,TikTok上就充满了用户自发分享的UGC内容:“快看,这是我的Soulmate,你们见过他吗?”、“这真的准吗?”。这种带有悬念和社交验证需求的内容,形成了病毒式的裂变传播。

第二步:“硬付费墙”临门一脚

当你好奇心爆棚,也想看看自己的灵魂伴侣长啥样时,最骚的操作来了。App的生成进度条会稳稳地卡在99%,然后弹窗提示你:付费订阅才能看完整结果。

别卷Agent了!这两款“AI算姻缘”App,靠收割美国人的孤独,狂赚200万美金!-AI.x社区

Starla 和 Astra 的订阅付费界面

在强烈的情绪驱动下,大量用户选择了付费。据分析,​​Starla​​ 的“下载-付费”转化率可能在3.3%-19.8%之间,这在行业平均不到1.5%的水平下,简直是逆天数据。

第三步:用持续的“希望”做留存

付费解锁画像后,你还可以将“灵魂伴侣”存起来,甚至可以“追踪”他的动态,通过日常互动强化这种虚构的情感连接,让你心甘情愿地持续订阅。

类似的,最近马斯克上的的二次元女友功能也是真火,早上看到一个开源复刻项目,就靠一些视频切片+画饼,就赚了400多个星星。

别卷Agent了!这两款“AI算姻缘”App,靠收割美国人的孤独,狂赚200万美金!-AI.x社区

繁荣背后:是“智商税”还是情感慰藉?

那么,用户花了钱,得到的体验究竟如何?

我扒了扒用户评论,发现情况并不乐观。在 ​​Starla​​ 的用户评论词云中,“浪费钱”(Waste of money)成了最高频的词汇。

别卷Agent了!这两款“AI算姻缘”App,靠收割美国人的孤独,狂赚200万美金!-AI.x社区

Starla 在美国市场近 7 天的用户评论词云

很多用户表示,AI的回答非常模板化、共情敷衍,感觉就像在和一个预设了关键词的机器人聊天,和ChatGPT的个性化体验相差甚远。

“她算错了我的星座,但我喜欢她说话的方式。”

一位用户的评论道出了真相。大家消费的,从来都不是占星的准确性,而是一种情绪价值——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对一份“命中注定”的幻想和希望。

​Starla​​​ 和 ​​Astra​​ 的成功,本质上不是AI技术的胜利,而是产品思维的胜利。它们把人类最古老的情感需求,用最低成本的AI技术打包成了一个高溢价的数字化商品。它们贩卖的不是AI能力,而是“希望”。

最后

今天的内容有点跑题了,但是其实也算是给AI从业者上一课。

用户不关心你的模型有多大,他们只关心你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感受。能提供确定感、神秘感和被理解幻觉的产品,就是好产品。

相比于解决复杂问题,解决用户的孤独、焦虑和渴望,可能是当下AI应用最快的变现路径。

与其追求大而全,不如找到一个极度精准的切口,用精妙的叙事、视觉和交互包装,构建出远超其技术成本的“价值感”。

当然,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还有待观察。当用户的新鲜感过去,这种纯粹贩卖幻想的模式能否留住用户,是个巨大的问号。

但无论如何,它已经告诉大家一个商业化全新方向——为幻想付费,为情绪订阅。


本文转载自​​​​​探索AGI​​​​​,作者:猕猴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收藏
回复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