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图1:同一段落用不同切分方法可能得到完全一样的 top-chunk,但证据其实被拦腰截断,现有稀疏证据 QA 无法发现。
表1:主流 RAG 基准的证据极度稀疏,导致“切得好/切得差”在端到端指标上几乎无差别。
图2:HiCBench 构建流程——先人工标多级结构→再生成证据稠密 QA→保留证据占比≥10% 且 Fact-Cov≥80% 的样本。
类型 | 证据分布 | 用途 |
T0 证据稀疏 | 1-2 句 | 模拟传统场景 |
T1 单块证据稠密 | 同一语义块 512-4 096 词 | 考核“块内完整” |
T2 多块证据稠密 | 跨 2+ 语义块 256-2 048 词/块 | 考核“跨块召回” |
用指令微调的 4 B 小模型(Qwen3-4B)直接生成“<sent_i> 是 L2 标题”式文本,统一解决。
图2(a) 迭代推理:每次只看 8 k token,滑动窗口产生局部切分点,再 Merge 到全局树,解决“层次漂移”。
图2(b) Auto-Merge:按 token 预算 T 动态决定“子节点→父节点”是否上卷,保证语义完整又不爆长度。
合并条件(同时满足):
怎么从这棵树里召回最合适的一段
表4:证据越稠密,HC200+AM 优势越大;在稀疏数据集(GutenQA、OHRBench)上与基线持平,证明“不伤害”原有能力。
图3:2 k→4 k token 预算下,HC200+AM 的 Rouge、Fact-Cov 全程高于其他切分策略。
图4:只保留 L1 时证据召回掉 8%+;L3 后收益饱和,建议默认 3 级。
表5:HC 在保证最高质量的同时,速度是 LC 的 2×+ 快,可在线部署。
https://arxiv.org/pdf/2509.11552
HiChunk: Evaluating and Enhancing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with Hierarchical Chunking
Code: https://github.com/TencentCloudADP/HiChunk.git
Data: https://huggingface.co/datasets/Youtu-RAG/HiCBench
本文转载自PaperAg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