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的PR彻底让全网开发者抓狂!资深工程师警告:新人用AI更容易翻车!反而是老手越来越强,弱者越弱

发布于 2025-9-22 19:37
浏览
0收藏

作者 | Can Elma

编辑 | 云昭

出品 | 51CTO技术栈(微信号:blog51cto)

“AI 会不会完全接管编程?”这个问题已经被问烂了,人们还在不断尝试回答。我不觉得还有什么特别新鲜的说法。但今天,我想分享一些自己的观察。

这里只是想说一件事:之前市场所鼓吹的“新人+AI”打造高质量代码的叙事模式,基本告吹了。恰恰相反,现实中,公司需要的是更多的“资深+AI”。

为什么老手更能驾驭 AI?

大模型辅助编程工具的长处很明显:

  • 快速生成样板代码和脚手架
  • 自动化重复性工作
  • 尝试不同实现方案
  • 借助快速迭代来迅速验证
  • 只要明确目标,就能快速上线功能

但前提是,你得知道自己要什么。资深工程师正好具备三样关键能力:

  1. 清晰目标感他们知道问题的边界,能把需求拆解成明确的 Prompt。模糊提问,只会得到模糊答案。
  2. 经验兜底AI 写的东西再快,也免不了出 Bug。老手一眼就能看出逻辑漏洞,快速修正。新人往往还在琢磨“这代码到底对不对”。
  3. 架构思维AI 不会真正设计架构,它只是拼装。老手能用经验控制复杂度,让 AI 产出的东西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在老手手里,AI 就像一台加速器:写代码更快,验证更快,上线更快。而且最重要的是——可控。

而对于新人来说,想要将这些优势真正转化为价值,并不是不可能,只是难度大得多。

为什么新人更容易翻车?

在更多新人手里,AI 往往变成了“坑爹导师”。

  1. 不会提问新人最常见的 prompt 是:“帮我写个 XX。”问题是,不说清楚业务逻辑和边界条件,AI 只能给出“看似合理”的代码,结果漏洞一堆。
  2. 不会判断AI 输出的内容,不管对错都照单全收。遇到 bug,不知道是 AI 搞错了,还是自己用法不对。于是越改越乱,掉进“幻觉迷宫”。
  3. 不会自查很多新人直接把 AI 写的代码提交,连最基本的 review 都没过。资深一看,全是坑:命名混乱、逻辑重复、安全漏洞。最后返工比从头写还累。

一位网友这么形容:新人把 AI 当“万能外挂”,结果却是“放大短板的显微镜”。

毕竟,今天的AI还需要保姆级照料

归根结底,编程是一件系统工程。而 AI 目前也只是从海量公开的代码中学习到了部分概率分布而已。如果想要真正支棱起来,下面这几项都是需要开发者所注意的。

  • 代码审查:AI 不能真正推理。它的审查有点帮助,但一旦出现边界情况(而 AI 生成的代码里常常会出现),你还是得依赖资深开发者。
  • 糟糕的 Prompt:谁能写好 Prompt?只有真正理解自己在构建什么的人。如果缺乏知识,最多能得到“还行”的结果,但没有合适的验证手段,只会带来 bug 和麻烦。
  • 架构设计:没有扎实的架构,软件价值会快速缩水。今天的 AI 还做不到真正设计好架构。它看起来好像能,但这种推理还是需要人。弱架构起步的项目,最终都会淹没在技术债务里。
  • 代码质量:如何选择正确的抽象、正确运用设计模式、保持整洁和上下文匹配,这些 AI 依旧很难。
  • 安全性:就像一栋没有门,或者门锁坏掉的房子。新人 + AI 组合下,安全漏洞出现得更频繁。当然,安全问题到处都有,但资深至少有一定的意识和谨慎。
  • 错误的学习:如果一个人没能力评估代码,他可能根本意识不到 AI 产出的代码哪里有问题。在公司里,这可能意味着带来损害而不是价值。

还有更多例子,但核心结论是:AI 目前对资深开发者还不是威胁,反而可能增强了他们的优势。这不是在批评新人,而是不要让他们在不切实际的期待下陷入高风险场景。

目前看,AI 应该被用在的地方

那么,既然大模型还不能做到接管编程工作,它真正的用武之地应该在哪里呢?

  • 快速原型:非常适合快速尝试一个想法。
  • 加速日常工作:最重要的用途。把那些你熟悉且经常重复的事情自动化。
  • 跨学科工作:填补知识空白,推荐有用的方法或库,帮助在多领域交叉时建立联系。
  • 功能测试:简单、重复、低风险且容易核查的代码。

在我看来,目前的状况就是这样:我们仍然必须阅读 AI 写下的每一行代码。它还远不完美,没有意识,推理只是模仿,结果不可预测,所以我们还得依赖测试这种确定性的东西。但问题是,你真的会放心让 AI 写测试,然后用来验证它自己写的代码吗?

我想起自己发过的一条推文:有人写了一个 Prompt,让 AI 在不知道时回答“I don’t know”。我的看法是:“如果这样的 AI 说‘I don’t know’,你也不能确定它是真的知道自己不知道。”

AI还没有真正普惠编程

“新人 + AI”的组合曾经很诱人,看起来更便宜,还能加深“AI 会抢我们工作”的恐惧。但当你把软件行业和其他行业对比,就会发现它依然显得很不成熟。

建筑行业有建筑师设计,软件里甚至“架构师”还在亲自写砖头一样的代码。我们的分工还不够专业化,价值驱动不够明确,成本控制却占据主导。这让工作被贬值,也让人精疲力竭。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AI 并没有真正普惠编程,反而更多地把力量集中到专家手里。期待和现实出现了偏差。未来会怎样还不好说,我对 AI 长远发展保持乐观,但短期内我们可能需要重置一下期待,不要让它继续被扭曲。

网友炸锅:我不知道,Claude写的?一听就抓狂

实际体感上,很多网友也是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一位昵称“kaydub”的网友,对于“AI+新人”模式作出如此的评论:

因为新人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已经被带进了“兔子洞”。所以他们会让大模型在幻觉里越陷越深。

我有个新人,本来只是要部署我写好的一个 Terraform 模块。这个任务拖了很久,我去问问进展。他跟我说遇到问题,请我帮忙看一下。

结果我一看他的仓库,简直一团糟,一眼就能看出是 Claude 把他带偏了。我问:“这里为什么会有一堆 Python?模块本身是独立的啊。” 

他回答:“我不知道,Claude 写的。” 这完全印证了我的猜测。他们缺乏经验,对大模型工具过度依赖。不仅在设计和实现阶段如此,连排查问题也一样。

如果你用一个会“幻觉”的工具来调 Bug,而你自己又没能力判断它是不是在幻觉,那你这趟旅程会很漫长。

对比之下,自己对于AI工具的把握还是要好很多。

与此同时,大模型工具帮我减掉了很多我讨厌的活。我通常能很快看出它是不是在走偏(至少大多数时候能),并在它继续之前及时叫停。结果就是,我反而重燃了对写代码和构建软件的热情,产出更多,质量也更好。

另一位网友victor9000则更是提出了一句“小白金句”: 

我不知道,Claude 写的。

我是那种会认真读代码、提出追问的 reviewer。我从新人和资深工程师口里都听过这句话。真让人抓狂,他们一本正经地说出这种话,还指望保住工作?如果有人在提交自己都不理解的代码,那他们就是团队、产品和雇主的负担。

最逗趣地是,还有一位网友爆料道:

我老板曾经决定用 Devin 提一堆 PR。我告诉他,我花在审查 PR 上的时间,比他节省的时间还要多。

总之,关于代码评审这块,网友是彻底刹不住车了。大模型生成的代码各种明线和暗线的bug,不可不查、不可布防!

好消息是,AI再一次被证明替代不了人类程序员!

参考链接:​​https://elma.dev/notes/ai-makes-seniors-stronger/​

 

本文转载自51CTO技术栈,译者:云昭

标签
收藏
回复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