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LangGraph的无限潜能

原创 精选
人工智能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LangChain的新技术LangGraph,它通过循环图协调大模型和外部工具,解决复杂任务。

作者 | 崔皓

审校 | 重楼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LangChain的新技术LangGraph,通过循环图协调大模型和外部工具,解决复杂任务。首先,介绍了LangChain的DAG模型处理简单任务,以及LangGraph使用循环图处理复杂任务的原理。然后,详细阐述了LangGraph的三个核心组成部分:状态图StateGraph、节点Nodes和边Edges。最后,通过一个实例演示了如何使用LangGraph查询北京2024年春节的旅游情况,包括创建代理、定义图状态、节点和边,以及执行工作流。

开篇

在当今的技术领域,大型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已经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得力助手。无论是写作辅助、编程调试,还是简单的问答系统,LLMs都能够提供快速且准确的服务。然而,当面对一些更为复杂的任务时,LLMs可能就显得力不从心。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我们引入了LangGraph,这是一种结合了人工智能代理(AI Agents)的新技术,旨在处理更为复杂的任务和交互。

LangGraph是建立在LangChain之上,与其生态系统完全兼容的新库。它通过引入循环图的方法,协调大模型和外部工具,从而解决应用场景中的复杂问题。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询问北京2024年春节期间的旅游情况——来展示如何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LangGraph应用。我们将一步步地引导您了解LangGraph的概念、组成部分,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场景中。通过这个例子,您将能够直观地看到LangGraph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解决复杂问题。

什么需要使用LangGraph

使用过LangChain的朋友都知道,LangChain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能够轻松构建自定义链,这些链通常是线性的,类似于有向无环图(DAG)。DAG是一种数据结构,其中任务按照一定的顺序执行,每个任务只有一个输出和一个后续任务,形成一个没有循环的线性流程。例如,当我们从向量库中搜索内容时,我们首先输入提示词,然后通过向量比对进行搜索,并返回结果,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DAG,每个步骤都严格按顺序执行。

有向无环图(DAG)是数据编排和工作流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代表了一组具有依赖关系和关联关系的任务,指明了执行的顺序。在DAG中,任务被视为节点,节点之间的有向边表示了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确保了一个任务只有在它的前驱任务成功完成后才会运行。

例如,一个基本的有向无环图可能会定义任务A、B、C和D,并明确指出它们的执行顺序和依赖关系。这种结构不仅指出了哪些任务必须先于其他任务执行,而且还指定了调度参数,比如从明天开始每5分钟运行一次DAG,或者从2024年1月1日开始每天运行一次。

DAG的主要关注点并不是任务内部的运作机制,而是它们应该如何执行,包括执行的顺序、重试逻辑、超时以及其他操作方面的问题。这种抽象使得创建复杂的工作流变得容易管理和监控。

然而,并非所有任务都如此简单。在遇到复杂任务时,比如第一次搜索没有找到想要的内容,我们可能需要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搜索,甚至可能需要调用网络搜索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顺序执行的任务(DAG)显然无法满足需求。此时,请求方和搜索方之间需要经历多次来回沟通,请求方可能会要求搜索方根据反馈调整搜索策略,这种多次的循环沟通才能逐步逼近最终答案。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的不再是DAG,而是一个循环图,它能够描述多个参与者之间的多轮对话和互动,以确认最终的答案。这种循环图能够处理更模糊、更复杂的用例,因为它允许系统根据反馈进行调整和迭代。那么,在循环图的运行模式就是智能代理,也就是AI Agent。

AI Agent,即人工智能代理,是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理论设计的系统。如下图所示,强化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它使智能体(Agent)能够根据环境的不同状态(State)采取行动(Action),目的是获取最大程度的奖励(Reward)。这种学习过程涉及到智能体与环境的不断互动,通过尝试和错误来学习哪种行动策略能够带来最佳的结果。

例如,在微信的跳一跳游戏中,智能体每次成功跳上平台都会获得奖励,而未能跳上平台则会受到惩罚。通过这种奖励和惩罚机制,智能体能够学习如何调整跳跃的力量和方向,以获得更高的分数。这个过程就是强化学习的一个简单体现,智能体通过不断的互动来优化其行动策略。

在LangGraph中,AI Agent的工作原理类似。LLM(大型语言模型)用于确定要采取的行动和向用户提供的响应,然后执行这些行动,并返回到第一步。这个过程会重复进行,直到生成最终的响应。这就是LangChain中核心AgentExecutor的工作循环原理。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需要对智能代理进行更多的控制。例如,我们可能希望智能代理始终首先调用特定工具,或者我们可能希望对工具的调用方式有更多的控制,甚至可能希望根据智能代理的状态使用不同的提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LangGraph提出了“状态机”的概念。通过状态机为图创建对应的状态机,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控制智能代理的行动流程,使其更加灵活和有效地处理复杂任务。

LangGraph的组成部分

在介绍LangGraph如何通过应用“状态机”来实现AI Agent功能时,有几个重要的概念我们需要理解,它们也是LangGraph的重要组成部分。

StateGraph(状态图)

首先,需要理解StateGraph这个核心概念。StateGraph是一个类,它负责表示整个图的结构。我们通过传入一个状态定义来初始化这个类,这个状态定义代表了一个中心状态对象,它会在执行过程中不断更新。这个状态对象由图中的节点更新,节点会以键值对的形式,返回对状态属性的操作。

状态对象的属性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更新:

1. 覆盖更新:如果一个属性需要被新的值替换,我们可以让节点返回这个新值。

2. 增量更新:如果一个属性是一个动作列表(或类似的操作),我们可以在原有的列表上添加新的动作。

在创建状态定义时,我们需要指定属性的更新方式,是覆盖还是增量。

如果StateGraph的概念不好理解,可以想象一下你正在组织一次旅行。你设定了旅行的一些基本信息,比如确定目的地、预定航班和预定酒店。这些信息就像是一个中心状态对象,随着你计划的进展,它会不断更新。比如,你可能会添加新的活动到你的行程中,或者修改你的预算。这些更新就像是图中的节点,它们对你的旅行计划状态对象进行操作。

在LangGraph中,StateGraph类就是这样的旅行计划,而节点就像是规划旅行的不同步骤,比如确定目的地、预定航班和预定酒店。每个步骤都会更新你的旅行计划,可能是完全替换旧的计划,也可能是添加新的信息到现有的计划中。

Nodes(节点)

说完了StateGraph,我们来关注图的节点部分。在创建了StateGraph之后,我们需要向其中添加Nodes(节点)。添加节点是通过`graph.add_node(name, value)`语法来完成的。

其中,`name`参数是一个字符串,用于在添加边时引用这个节点。`value`参数应该可以是函数或者LCEL(LangChain Expression Language)可运行的实例,它们将在节点被调用时执行。它们可以接受一个字典作为输入,这个字典的格式应该与State对象相同,在执行完毕之后也会输出一个字典,字典中的键是State对象中要更新的属性。说白了,Nodes(节点)的责任是“执行”,在执行完毕之后会更新StateGraph的状态。

接着,上面旅行计划的例子,Nodes(节点)就好像旅行计划中需要完成的任务,例如:预定航班、预订酒店。Nodes(节点)接受旅行计划(State对象)作为输入,并输出一个更新后的任务状态,例如:完成酒店的预订。

换句话说了完成复杂任务,我们会在StateGraph中添加很多Nodes(节点)。每个节点都代表一个任务,它们执行的结果会影响StateGraph的状态。这些节点通过边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有向无环图(DAG),确保了任务的正确执行顺序。

Edges(边)

说了StateGraph之后就不得不提到Edge(边)了。在LangGraph中,Edges(边)是连接Nodes(节点)并定义StateGraph(状态图)中节点执行顺序的关键部分。添加节点后,我们可以添加边来构建整个图。边有几种类型:

  • 起始边(Starting Edge):这个边确定了图的开始,比如在旅行计划中,起始边就是确定你的目的地。一旦目的地被确定,你的旅行计划就可以开始执行了。
  • 普通边(Normal Edges):这些边表示一个节点总是要在另一个节点之后被调用。在旅行计划中,普通边就像是确定了任务执行的顺序。例如,在找到合适的航班之后,你可能会决定预订酒店。这个顺序确保了任务的有序执行。
  • 条件边(Conditional Edges):使用函数(通常由LLM提供)来确定首先调用哪个节点。在旅行计划中,条件边就像是根据你的喜好或者天气情况来决定你的下一步行动。比如,如果你发现没有合适的航班,你可能会选择推迟预订酒店,而去查找火车车票。条件边提供了灵活性,使得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调整执行的顺序。

在LangGraph中,边(Edges)是连接节点(Nodes)并定义图(Graph)中节点执行顺序的关键部分。边可以看作是对节点的控制和链接,它们确保了图中的任务按照预定的顺序执行。

在LangGraph中,边定义了节点之间的依赖关系和执行顺序。起始边确定了图的开始,普通边确保了任务的正确执行顺序,而条件边则根据特定的条件来决定下一步的操作。

LangGraph 实战

前面对LangGraph的设计原理以及基本组成部分有了简单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感受一下,如何实际使用LangGraph查询北京2024年春节的旅游情况。熟悉大模型的朋友可能知道,大模型的短板就是对实时的信息一无所知,如果要摄入新的知识必须经过新数据集的训练才行。因此,我们会使用LangGraph调用网络搜索功能获取实时信息。

创建LangChain 代理

在LangChain中代理是利用大模型作为推理引擎来确定采取的行动序列,与在链中硬编码的一系列行动不同。说白了就是执行这次任务的“关键人物”, 他作为“查询北京2024年春节的旅游情况”任务的总负责,最后给用户提供结果。

# 从langchain包中导入hub对象,该对象用于内容管理和检索
from langchain import hub
# 从langchain包中导入创建OpenAI函数代理的函数
from langchain.agents import create_openai_functions_agent
# 从langchain_openai包中导入ChatOpenAI类,用于与OpenAI聊天模型交互
from langchain_openai.chat_models import ChatOpenAI
# 从langchain_community包中导入TavilySearchResults类,提供搜索功能
from langchain_community.tools.tavily_search import TavilySearchResults

# 创建一个工具列表,其中包含TavilySearchResults实例,限制最大搜索结果为1
tools = [TavilySearchResults(max_results=1)]
# 通过hub对象的pull方法检索语句提示,langchain hub 维护了很多prompt,这些prompt 是针对不同应用场景而创建的
# 作为用户,你也可以在hub中上传你构建的prompt
prompt = hub.pull("hwchase17/openai-functions-agent")
# 打印获取的提示
print(prompt)
# 初始化一个Large Language Model(LLM)聊天实例,使用GPT-3.5 Turbo模型,并启用流模式和自定义API基础URL
llm = ChatOpenAI(model="gpt-3.5-turbo-1106", streaming=True)
# 使用LLM,工具和提示信息创建OpenAI函数代理,形成一个可运行的代理
agent_runnable = create_openai_functions_agent(llm, tools, prompt)

针对上述代码进行解释如下:

1. `from langchain import hub` - 从`langchain`包中导入`hub`对象,langchain hub 维护了很多prompt,这些prompt 是针对不同应用场景而创建的作为用户,你也可以在hub中上传你构建的prompt

2. `from langchain.agents import create_openai_functions_agent` - 从`langchain`包中导入`create_openai_functions_agent`函数,这个函数用来创建基于OpenAI函数的代理(agent)。

3. `from langchain_openai.chat_models import ChatOpenAI` - 从`langchain_openai`包中导入`ChatOpenAI`类,这个类用于与OpenAI聊天模型进行交互。

4. `from langchain_community.tools.tavily_search import TavilySearchResults` - 从`langchain_community`包中导入`TavilySearchResults`类,该类用于提供搜索结果的功能。

5. `tools = [TavilySearchResults(max_results=1)]` - 创建一个列表`tools`,其中包含一个`TavilySearchResults`实例,这个实例限制搜索结果的数量为最多1个。这里我们需要通过Tavily的工具实现互联网搜索。

6. `prompt = hub.pull("hwchase17/openai-functions-agent")` - 通过`hub`对象的`pull`方法检索一个名为`hwchase17/openai-functions-agent`的语句提示。

7. `print(prompt)` - 打印出获取的提示内容。

8. `llm = ChatOpenAI(model="gpt-3.5-turbo-1106", streaming=True)` - 初始化一个Large Language Model(LLM)的聊天实例,指定使用`gpt-3.5-turbo-1106`模型,并启用流模式。

9. `agent_runnable = create_openai_functions_agent(llm, tools, prompt)` - 创建一个OpenAI函数代理,它能够根据给定的LLM实例、工具列表以及提示信息运行。

这段代码的目的是初始化并配置一个与OpenAI 聊天模型进行交互的环境。首先,它导入了所需的模块和类,包括内容管理的`hub`对象、创建OpenAI 函数代理的`create_openai_functions_agent`函数、与OpenAI 聊天模型交互的`ChatOpenAI`类和提供搜索功能的`TavilySearchResults`类。然后,代码创建了工具列表,并从`langchain hub`中拉取了一个预先定义的提示。

这里我们将prompt 的打印结果,贴图如下:

这个prompt来自于LangChain hub,用于发现、分享不同的大模型提示词。这里我们使用的就是别人定义好的提示词模版。它定义了用于生成代理(agent)操作的输入变量和信息类型(messages)。下面逐个解释显示的`prompt`内容:

1. `input_variables=['agent_scratchpad', 'input']` - 这里指定了输入变量列表,包括`agent_scratchpad`和`input`。

2. `input_types` - 这是一个定义了不同输入类型的字典,包括以下键和对应的类型:

  • chat_history: 表述聊天历史记录的类型,是一个包含各种消息类型的列表。这些消息类型可能包括AI消息、人类发送的消息、聊天消息、系统消息、函数消息和工具消息。
  • `agent_scratchpad`: 代表代理的“草稿本”,用来记录过程中的信息,类型与`chat_history`相同,包含多种可能的消息类型。

3. `messages` - 这是一个包含多个不同类型模板的列表:

  • `SystemMessagePromptTemplate` - 包含一个`SystemMessage`类型模板,用于定义系统消息。这里的``You are a helpful assistant``是指示agent的角色和期望行为的提醒。
  • `MessagesPlaceholder` - 是一个占位符,与 `chat_history` 变量相关联,并且它是可选的,这意味着在输入中不一定需要提供聊天历史。
  • `HumanMessagePromptTemplate` - 包含一个`HumanMessage`类型的模板,用来定义来自用户的输入。这里的模板`{input}`将会被用户输入的实际文本替换。
  • `MessagesPlaceholder` - 另一个占位符,与 `agent_scratchpad` 变量相关联。

它定义了代理(agent)如何处理消息和交互。当使用代理执行任务时,这个模板将被用来生成符合预设格式的输入,从而促进代理的正确响应和操作。

而当你使用`langchain hub.pull("hwchase17/openai-functions-agent")`从`langchain hub`中拉取这个prompt template时,你可以使用这个模板来配置你的代理(agent),使其理解并处理定义好的输入类型和消息格式,以充当一个有效和有用的助手。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创造新的prompt并上传至`hub`,以适应不同的场景。

创建图状态

在创建完代理之后,接着就是定义图状态。传统LangChain代理的状态具有如下属性:

  • 输入:这是代表用户主要请求的输入字符串,作为输入传递。
  • 聊天历史:这是任何先前的对话消息,也作为输入传递。
  • 中间步骤:代理采取的行动和相应的观察。每次代理迭代时都会更新这个列表。
  • 代理结果:代理的响应,可以是AgentAction或AgentFinish。当这是AgentFinish时,AgentExecutor应该结束,否则应该调用请求的工具。

代码如下:

from typing import TypedDict, Annotated, List, Union
from langchain_core.agents import AgentAction, AgentFinish
from langchain_core.messages import BaseMessage
import operator

# 定义一个类型字典,用于表示代理的状态信息
class AgentState(TypedDict):
    # 输入字符串
    input: str
    # 对话中之前消息的列表
    chat_history: list[BaseMessage]
    # 代理调用产生的结果,可能为None表示开始时没有结果
    agent_outcome: Union[AgentAction, AgentFinish, None]
    # 动作和对应观察结果的列表,使用operator.add注释说明这些状态应该被添加到现有值上
    intermediate_steps: Annotated[list[tuple[AgentAction, str]], operator.add]

上面代码需要说明的是:

  • agent_outcome: Union[AgentAction, AgentFinish, None]:这个字段存储代理在某次调用后的结果状态。说明我们需要关注AgentAction对象(代表代理执行了某个动作)AgentFinish对象(表明代理完成了其任务),以及None(表示代理尚未开始处理任务或没有需要返回的结果)。
  • intermediate_steps: Annotated[list[tuple[AgentAction, str]], operator.add]:这是动作和观察结果组成的元组列表,通过Annotated和operator.add进行了注释。这表明要更新intermediate_steps这个字段时,应该是将新的动作和观察结果加到列表中,而不是覆盖现有的列表。operator.add用于提示这个字段的更新操作是添加性质的。

定义节点

在介绍了如何创建图状态之后,接下来要关注的是如何定义节点。在LangGraph中,节点可以是函数或可运行实体。针对我们的任务,我们需要定义两个主要节点:

  • 代理节点:负责决定要采取什么行动。
  • 调用工具的函数:如果代理决定采取行动,那么这个节点将执行该行动。这里的行动可以理解为通过Tavily进行网络搜索,获取“北京2024年春节的旅游情况

除了定义节点,我们还需要定义一些边。其中一些边可能是有条件的。这些边之所以有条件,是因为根据节点的输出,可能会采取几条不同的路径。而具体路径需要在运行节点时由大模型来确定。

有条件边:确定在调用代理后,如何动作。如果代理需要行动,那么应该调用工具;如果代理认为已经完成任务,那么它就应该结束。

普通边:在调用工具后,它应该始终返回到代理,以决定接下来要做什么。

现在,让我们定义节点,以及函数来决定采取哪种有条件边。函数将根据代理节点的输出,决定是调用工具还是结束流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构建一个灵活的图,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路径。

# 导入AgentFinish类,用于标识代理执行完成状态
from langchain_core.agents import AgentFinish
# 导入ToolExecutor类,用于执行工具和处理代理动作
from langgraph.prebuilt.tool_executor import ToolExecutor

# 实例化ToolExecutor,它是一个辅助类,能够基于代理动作调用相应的工具并返回结果
tool_executor = ToolExecutor(tools)

# 定义代理执行逻辑的函数
def run_agent(data):
    # 调用代理的可执行对象,传入数据data,执行代理逻辑并得到结果
    agent_outcome = agent_runnable.invoke(data)
    # 将代理的执行结果封装成字典形式返回
    return {"agent_outcome": agent_outcome}

# 定义执行工具的函数
def execute_tools(data):
    # 从数据中获取最新的代理执行结果(agent_outcome)
    agent_action = data["agent_outcome"]
    # 调用工具执行器,并基于代理动作执行工具,得到输出结果
    output = tool_executor.invoke(agent_action)
    # 将执行的工具及其输出结果作为中间步骤打包成元组,然后封装成字典格式返回
    return {"intermediate_steps": [(agent_action, str(output))]}

# 定义逻辑函数,用于根据数据决定流程是否继续或结束
def should_continue(data):
    # 如果代理的执行结果是AgentFinish,表示结果满意,代表流程结束
    if isinstance(data["agent_outcome"], AgentFinish):
        # 返回字符串'end',在设置流程图时用于标识流程的终点
        return "end"
    # 如果代理的执行结果不是AgentFinish类的实例,则代表代理流程应继续执行
    else:
        # 返回字符串'continue',在设置流程图时用于标识流程的继续点
        return "continue"

从上面的代码可以看出,定义了三个函数。

  • run_agent:用来接收数据并且执行代理。
  • execute_tools:接收数据执行具体操作,在本例中用来通过搜索引擎搜索2024年春节与北京旅游相关的信息。同时,还通过intermediate_steps 记录执行的结果。由于在实际工作环境中,agent 都是发号施令的一方,而具体干的是tools。每次tools 完成工作(本例是网络搜索)之后,都会返回信息,此时agent都会对返回的信息进行判断,如果不满意tools还要继续“工作”。基于这样的情况,每次tools 工作完毕都将结果记录到intermediate_steps中,做为存档或者是依据。
  • should_continue:用来判断工作流是否继续,如果得到了结果data["agent_outcome"],那么就结束工作,否则继续工作,直到拿到结果。

定义工作流(图和边)

到这里我们了代理、图状态、节点等信息了。为了把上述信息串联起来,需要构建一个基于状态的工作流(workflow)。工作流中包含的是有条件的和线性的节点转换,用于根据某些条件决定程序的下一步执行哪个操作。这个过程模拟了一个基于事件的系统,其中不同的状态(或称为节点)可以根据特定逻辑进行转换。代码如下:

from langgraph.graph import END, StateGraph
#通过stategraph 初始化工作流
workflow = StateGraph(AgentState)
# 定义两个节点,在实际场景中agent下命令,action完成任务返回结果。
# 结果如果不满意,agent 会继续要action完成新任务。
# 看上去它们的交互式不断循环切换的
workflow.add_node("agent", run_agent)  # 添加节点"agent",其运行函数为 run_agent
workflow.add_node("action", execute_tools)  # 添加节点"action",其运行函数为 execute_tools

# 设置入口节点为 `agent`
# 这意味着首先调用的节点是`agent`
workflow.set_entry_point("agent")

# 接下来添加有条件的边
workflow.add_conditional_edges(
    # 定义起始节点,这里使用`agent`
    "agent",
    # 判断是否继续的函数节点,用于决定下一个节点是哪个的函数
    should_continue,
    # 定义映射字典
    # 键为字符串,值为其他节点
    # END 是结束节点
    # 调用`should_continue`后,输出将根据这个映射找到匹配的键
    # 根据匹配结果,接下来会调用相应的节点
    {
        # 如果是`continue`,则调用工具节点`action`
        "continue": "action",
        # 否则结束流程
        "end": END,
    },
)

# 添加普通边从`action`到`agent`
# 这意味着在`action`被调用后,下一个调用的节点是`agent`
workflow.add_edge("action", "agent")

# 对工作流进行编译
# 编译成 LangChain 可运行对象
# 可以这个对象
app = workflow.compile()

代码比较长,我们对其进行拆解并解释如下:

  1. 定义工作流使用StateGraph创建了一个名为workflow的新工作流实例,这个工作流将要基于一种名为AgentState的状态。
  2. 添加节点向工作流中添加了两个节点"agent"和"action",它们分别关联了各自的处理函数run_agent和execute_tools。
  3. 设置入口点"agent"被设置为工作流的入口点,这意味着它是工作流开始执行时第一个被调用的节点。
  4. 添加有条件的边通过add_conditional_edges方法,为从"agent"节点出发的边添加了条件
  5. 使用should_continue函数来评估条件,根据返回值决定下一个执行哪个节点。
  6. 如果should_continue返回"continue",流程将移动到"action"节点;如果返回"end",则工作流将结束。
  7. 添加普通边通过add_edge方法添加了一个从"action"到"agent"的单向边。这个边代表在"action"节点执行后,下一步将回到"agent"节点继续执行。
  8. 编译工作流最后,通过调用compile方法,将之前定义的工作流编译成一个可执行的对象app。

这段代码定义了工作流,加入了节点,并且设计了边,我们通过下面这张图来理解其原理。Agent作为整个工作流进入的节点,在最左侧。Agent和Action组成了一个普通边,这个很好理解,由Agent发起搜索任务,而Action是来完成这个任务的。接着,Agent 与should_continue 函数,通过设置条件创建了一个条件边。Should_continue函数本身不是节点,只是一个判断条件,从函数内容中可以看出,如果Action得到结果就结束工作流(End),否则就继续执行搜索任务(continue)。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用棱形来表示,当Action执行之后通过should_continue 进行判断,然后选择正确的分支。如果选择continue这条,就意味着整个工作流形成了一个环,如果Action的工作一直无法should_cointnue ,也就是一直不能让Agent满意的话,就需要不断重复执行搜索工作,直到超过执行次数从而退出。

执行搜索任务

通过上面一顿操作,工作流已经创建完毕,接着就可以执行它了。上代码:

inputs = {"input": "2024年春节北京的旅游情况如何", "chat_history": []}
for s in app.stream(inputs):
    print(list(s.values())[0])
    print("----")

我们询问“2024年春节北京的旅游情况如何”,通过工作流实例输出结果如下图所示:

第一个agent_outcome,很明显在agent发出命令的时候,tavily搜索工具开始工作。

接着,tavily 搜索工具记录搜索的中间步骤,包括从什么网站地址获取了相关信息。此时第二个agent_outcome 的内容标志为AgentFinish,意思是Agent对结果是满意的,因此可以结束任务了,同时给出了搜索的最终结果,和我们的预期保持一致。

总结

LangGraph技术在处理复杂任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循环图的方式,使大模型和外部工具协同工作,实现多轮对话和调整,从而更好地逼近最终答案。该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创建LangGraph应用也需要一定的技术门槛,需要理解状态图、节点和边的概念,并编写相应的代码实现。未来,LangGraph有望成为处理复杂任务的重要技术手段。

作者介绍

崔皓,51CTO社区编辑,资深架构师,拥有18年的软件开发和架构经验,10年分布式架构经验。

责任编辑:华轩 来源: 51CTO
相关推荐

2009-01-13 09:32:00

2012-12-13 11:54:16

戴尔

2022-08-11 18:35:53

戴尔

2011-09-05 10:50:54

1U服务器虚拟化

2016-06-17 10:02:31

PTC物联网

2017-04-13 10:12:10

互联网

2018-04-09 16:31:43

2019-12-13 17:28:05

物联网机器学习人工智能

2011-07-14 18:56:08

IE10HTML5

2023-10-12 13:03:57

LampSite X5G-A时代

2011-09-08 11:07:25

Ubuntu蓝牙

2023-11-14 10:03:30

数据库技术

2012-01-16 08:51:28

PaaS云计算

2021-02-24 14:00:42

LinuxChromebook谷歌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