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x:后端主导的前端框架是啥样的?

开发 前端
Htmx是一款在Django技术栈最近比较热门的前端框架。他的理念是 —— 「让网页回归HTML的本质,不再受JS束缚」。是不是很有web1.0的风格?

大家好,我卡颂。

前端领域这几年涌现了很多新兴的前端框架,比如Qwik​、Svelte​、Astro等。

这些框架多以「前端工程师」作为受众。

那么,以「后端工程师」作为受众的前端框架是啥样的,他与前者有什么区别呢?

介绍htmx

htmx​是一款在Django技术栈最近比较热门的前端框架。

他的理念是 —— 「让网页回归HTML的本质,不再受JS束缚」。是不是很有web1.0的风格?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是:通过大量预制的自定义HTML属性。

当你在页面中引入htmx.org.js​后,可以在HTML​中书写以hx-开头的自定义属性。比如下面的代码:

<button 
hx-post="/data"
hx-trigger="click"
>
点我请求data
</button>

点击按钮(hx-trigger指定的click事件)后,会向data接口(hx-post指定)发起post请求。

那请求返回的数据如何显示呢?我们再增加2个自定义属性:

<button 
hx-post="/data"
hx-trigger="click"
hx-target="#parent-div"
hx-swap="outerHTML"
>
点我请求data
</button>

hx-target指代「返回的HTML结构」会被注入到哪里。这里会被注入到「id为parent-div的DOM」中。

hx-swap指代「返回的HTML结构会以什么形式注入」。这里会直接替换「id为parent-div的DOM」。

如果hx-swap="innerHTML"​,则代表会以「id为parent-div的DOM」的innerHTML形式注入。

如果要表达复杂的逻辑,需要结合很多自定义属性与属性值,比如下面的代码:

<input 
type="text"
hx-get="/trigger_delay"
hx-trigger="keyup changed delay:500ms"
hx-target="#search-results"
placeholder="Search..."
>

当input​触发keyup​事件且值改变后,延迟500ms,向trigger_delay​接口发起请求,返回的HTML结构被注入到「id为search-results的DOM」中。

与其说htmx是一款前端框架,更贴切的说,他应该是一款「HTML自定义属性工具库」。

他将很多常见JS​交互逻辑收敛到自定义HTML​属性中,借此减少JS代码量。

现代前端框架通常是「状态驱动UI」,而htmx​的理念是「过程驱动UI」(类似jQuery时代编写页面的方式)。

如果希望引入状态,需要以插件的形式引入alpine-morph。

相比于:

  • React:基于JSX。
  • Vue:基于模版语法。

alpine​是一款基于HTML的前端框架。

这意味着使用alpine​需要直接在HTML​中以自定义属性的形式书写状态(与Vue v1​类似)。所以,他能很好的融入htmx的体系中。

比如下面这段代码是段结合htmx与alpine的HTML​,其中以hx-​开头的是htmx​属性,以x-​开头的是alphine属性:

<div hx-target="this" hx-ext="alpine-morph" hx-swap="morph">
<div x-data="{ count: 0, replaced: false,
message: 'Change me, then press the button!' }">
<input type="text" x-model="message">
<div x-text="count"></div>
<button x-bind:style="replaced && {'backgroundColor': '#fecaca'}"
x-on:click="replaced = true; count++"
hx-get="/swap">
Morph
</button>
</div>
</div>

这段代码包含了交互逻辑与前端状态,最重要的是:他是合法的HTML(而不是JSX或模版语法这样的DSL),这意味着他能轻松的在前后端之间传递,并在前端展示。

交互逻辑守恒

本质来说,网页的最终消费品是HTML与CSS​。开发者编写交互逻辑改变HTML与CSS。

前端工程师习惯在网页中通过JS编写交互逻辑。

后端工程师习惯在后端编写交互逻辑。比如在htmx​中,请求返回的是HTML​结构,这部分「生成HTML的逻辑」是在后端controller​中实现的(而不是在前端通过JS生成)。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交互逻辑是在后端「HTML模版」中产生的。下图是Django​中结合htmx的后端模版代码示例:

图片

不管交互逻辑在前端还是后端实现,也不管用哪种语言实现,他是一定需要实现的,也就是说「交互逻辑守恒」。

但是,交互逻辑在前端还是后端实现,对页面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

对页面性能的影响

交互逻辑在前端实现的越多,意味着「越多的JS代码」,如果这部分代码是首屏渲染所需的,那意味着更差的FCP[1]指标。

如果这部分代码是后续交互所需的,那意味着更差的TTI[2]指标。

为了减少前端JS​资源对性能的影响,前端框架都在逐步向后迭代,比如Next.js​之于React​,Nuxt.js​之于Vue。

新兴框架中的Astro​、Qwik等也是类似思路。

而本文聊的htmx​作为后端主导的前端框架,本身的立足点就是后端的view层,所以天生就是页面性能友好的。

总结

根据「交互逻辑守恒」,交互逻辑一定需要实现,不是在前端就是在后端。

传统来说,前端框架将交互放在前端,这会造成JS资源变大,影响性能。

单纯从功能来讲,htmx仅仅是个「HTML自定义属性工具库」,他将一部分交互收敛到自定义属性中,减少前端交互逻辑。

剩下的交互逻辑放在后端的view​(作为页面模版),或controller​(将HTML​作为接口返回值),以此减少前端JS资源的体积。

对于页面交互复杂度不高,且是后端主导的项目(不想写JS​逻辑),相信htmx会是不错的选择。

参考资料

[1]FCP:https://web.dev/fcp/。

[2]TTI:https://web.dev/tti/。

责任编辑:姜华 来源: 魔术师卡颂
相关推荐

2024-03-28 13:13:00

Htmx前端开发框架

2020-09-11 08:46:39

后端框架开发

2023-12-04 06:55:16

2020-12-24 16:54:14

后端开发框架

2016-05-31 15:24:15

APP前后端

2023-09-28 13:30:06

HtmxWebJavascript

2023-04-10 15:14:03

2022-10-10 11:32:01

数据分析技术

2010-11-16 09:07:22

JavaScript

2020-10-08 18:20:54

前端后端架构

2015-12-08 10:48:11

5G手机网络

2016-03-09 11:25:39

前端开发工程师简历

2020-04-22 15:20:39

前端框架代码

2021-11-02 10:01:35

XXR 渲染前端

2022-02-26 09:39:19

前端SSR编译

2023-10-07 08:00:00

JavaScriptHTMX

2022-05-31 11:35:47

技术前端后端

2013-10-24 10:40:23

前端框架

2023-02-20 08:41:08

SignaluseState()

2023-10-19 08:38:18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