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未来教育

人工智能
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将深度介入未来教育,从而使未来教育的理念和形态发生重大变革。

 在教育领域,人们对人工智能伦理的思考,呈现出多种路径。比如,基于主体性的考量路径、基于价值的考量路径等。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带来的未来教育变革中,如何应对教育存在的各种难题,如何将危机转化为教育发展的动力,是我们对未来教育伦理审视的关键。

发展态势

由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应用,数字化、个性化、高效化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显著特色,为教育世界绘制了新的全景式蓝图。

[[443119]]

1.基于数字技术的未来教育可以提供更丰富的知识。未来,学生将成为数字公民。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教师的传授,也不局限于个人通过互联网搜索到的零散、片段化的知识碎片。未来教育借助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会在教育生态中形成远超当下教师知识储备量的体系化的海量数据,学习者可以更便捷地获得更多知识。

2.基于数字技术的未来教育可以实现个性化施教。影响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因素有很多,能否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个人兴趣等个性化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当前的学校教育以班级授课为主,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特点。但是,未来教育借助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等个性化特点,实现以“人机共生”为主要特点的精准化教育。

3.基于数字技术的未来教育可以融入教育环境,提升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教育环境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优良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启迪、性情陶冶、个性培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教育可以借助全息投影式互动、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重塑互联环境和非互联生活,打造完整的适合个人学习的教育环境。

伦理之思

固然,人工智能可以彰显技术在未来教育中的价值,但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未来教育中的应用,仍存在许多深层问题。比如,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主体性问题、教师和学生个体的自我发展和完善问题、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互动问题、培育人性和人文精神问题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1.主体性问题。从古至今,哲学的认识论是人的认识理论,人无疑是认识的主体。人成为认识主体,主要是因为人具有理解、分析对象的复杂的认知活动,并能够将认识的结果进行应用扩展,这就是“人类的智能”。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人工智能同样能够利用深度学习等技术,作出合理的判断、决策、分析。那么,我们可否认定人工智能也具有主体性?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具有主体性,那么在未来教育中,人工智能可否作为教育主体,代替人类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相反,如果人工智能不能被认定具有主体性,在未来教育中,人工智能的定位和功能又将如何?

2.人工智能与人的自我完善。通过讨论人工智能的主体性,我们要深思: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具有主体性,人类教师将如何面对另一个认识主体并与其共处?会面临怎样的新挑战?如果人工智能不具备主体性,那么在未来教育中,人工智能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个角色会如何促进人类教师的自我完善与提升?

3.人工智能的情感调适。在教育领域,情感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基础性存在,发挥着全息性作用,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不过,未来教育中如果只是单纯强调人工智能的技术维度,可能会带来教育主体价值观淡化、教育效果减弱等困境。这样,我们就不得不思考未来教育中能否对人工智能进行情感培育,或者人类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彰显教育的情本文化?

未来展望

1.人工智能在未来教育的定位及诠释。罗素提出,如果智能体具备自主意识或者自主意识获得觉醒,那么它就会成为一个与人类相异的他者。因此,我们讨论人工智能的主体性问题,其实就是讨论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具有自主意识,能否达到“知”“情”“意”的统一。显然,借助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人工智能能够作出必要的认知、决策。但迄今为止,人工智能并不具备情感、自我意识、自我意志、主观能动性等。因此,可以确定地说,在获得这些能力之前,人工智能也并不具备主体性。那么,在未来教育中,人工智能的定位何在?第一,促进学习环境的变革。

通过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全方位提升学习环境的智能水平和质量,给予学生具象的学习空间,加深对抽象知识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制定针对性的学习场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水平。第二,凸显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教育智能化是以教育大数据为特点的未来教育的主要特征,为学生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更为多元的选择。教育大数据可以通过采集、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精准诊断出学生的真实状态,提高选择适应性。另外,教育大数据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自适应的学习模式,构建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实现自主选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第三,带来教师主体性的转变。

随着教育大数据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但丰富了教师与社会情景的沟通,也为教育的虚拟与现实融合提供了可能。数字技术通过大数据和算法模拟出虚拟社会,可以延伸教师在真实社会中的分工,拓展教师分工的领域,实现线下教学和线上虚拟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这不仅能够丰富教师在教育中的角色,也将进一步促进教师、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形成新的交往关系。

2.促进个人的自我发展及自我完善。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教育者的社会分工。诸如批改作业、强化训练等繁杂、重复性、结构化的工作,或将完全交由人工智能完成。未来教育将更加要求教育者关注学生精神、心灵、身心塑造、自我发展等能力的提升。

从这个逻辑起点出发,未来教育对教育者的要求将从“教育工作者”向“学生成长的启迪者”转变,而“学生成长的启迪者”不仅要求教导知识,还包括能力培养、兴趣激发,甚至在人机共生的辅助下,教育者将成为学生成长的参与者和生活的引导者。也就是说,在这种分工下,低层次、繁杂的工作交由人工智能完成后,教育者将获得大量的时间、精力来积累更多的知识储备、更深层次的认知水平。这既是教育者摆脱外在阻力、获得不受外界压力干扰的自由过程,也是个人专注自身发展,逐步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

3.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情感融合。教育是要有温度的,人工智能的介入更应注重人与人的情感交流,而非沦为人与机器灌输式知识传递的工具。未来教育依托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技术性,可以构建形式与内容相和谐的智慧型教育环境,实现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层面精准的传输知识、教学反馈。但如果脱离教育者,这种单纯依附于技术的教育模式则无法聚焦到学生的情感需求,将压抑或控制师生的积极情感,在教育中产生消极作用。

因此,在未来教育中,一方面,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技术”优势,通过改造教育场景,营造开放、包容的情感氛围,调控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化情感;另一方面,需要借助教育者的“情感”优势,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通过探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需求,守正、传承教育中的情本文化,促进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情感融合。

 

责任编辑:华轩 来源: 今日头条
相关推荐

2018-11-07 14:20:35

人工智能未来教育

2021-10-25 09:30:02

人工智能AI无人书店

2023-06-09 09:57:40

人工智能教育

2023-06-08 10:14:19

人工智能AI

2020-05-12 15:00:51

教育人工智能学习

2022-07-28 12:04:49

人工智能工业革命教育

2022-04-02 16:14:09

百度教育人才

2020-12-24 14:43:11

人工智能AI教育

2023-10-17 10:20:23

2022-06-20 11:05:58

通用人工智能机器人

2023-09-22 14:57:56

人工智能

2023-09-05 10:43:25

人工智能教育转型

2021-11-15 15:11:14

人工智能AI教育

2018-05-11 09:03:10

人工智能机器人教育

2021-10-29 15:19:44

人工智能金融科学

2021-10-19 15:20:14

人工智能AI

2022-11-03 15:16:27

人工智能

2017-09-22 12:19:11

人工智能教育教学

2021-06-28 16:15:57

人工智能AI

2022-07-08 11:02:01

人工智能AI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