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及发展研究

人工智能
科学家把人工智能分为三个不同的时代,即弱人工智能时代 、强人工智能时代、超强人工智能时代。目前我们正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 ,由于全球为人工智能的应用积累了海量数据以及人工智能赖以实现的算力和算法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已成为共识。本文详细地阐述了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发展特点、应用场景以及前景展望和建议。

 [[36093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以及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人工智能技术为解决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手段。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有效地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而且有利于改善城市公共安全的现状,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稳定、和谐的公共生活空间。人工智能在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方面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和弊端,需要政府从全局战略统筹考虑,加强立法与技术创新,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消除安全隐患,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一步提升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公共安全事关国家安危,社会稳定。所谓公共安全,是指社会和公民个人从事和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和交往所需要的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秩序。城市公共安全作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涉及司法、行政、公安、民政、人社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的协同配合。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功能多元化、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运行系统日益复杂,安全风险不断增大。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传统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有效应对新的挑战,解决新的问题。

针对城市公共安全方面出现的一些新特性,大多数情况下,有限的资源、传统的治理手段以及部门协调不畅都会阻碍安全措施的实施和有效覆盖。因此需要更加高效的系统和手段来实现公共安全的资源的有效地分配和调度,以便发挥更大的效能。人工智能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与方案,城市各部门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数据互通有无,流程无缝衔接,极大地提高城市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一、人工智能定义与发展情况

 

人工智能,英文名称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人工智能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0年,英国科学家图灵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1956年,首届人工智能研讨会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举行,人工智能开始成为一个技术术语流行起来。科学家把人工智能分为三个不同的时代。第一是弱人工智能 (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 时代,此时计算机只能在某些特定的工作领域超越人类智能;第二是强人工智能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时代,此时计算机和人类智能一样能够通过学习或推理来广泛解决问题;第三是超人工智能 (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 时代,此时计算机实现了对人类智能的全面超越,拥有“完美的记忆力和无限的分析能力”。 根据谷歌工程总监、未来学家雷·库茨韦尔 (Ray Kurzweil) 的估计,到2029年人工智能就可以实现与人类智商并驾齐驱,2045年,则能够达到超越人类智能的“奇点”(Singularity)。根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水平,目前我们正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人工智能依赖于大数据、计算机能力(以下简称算力)、深度学习算法等核心要素的突破性发展,开始蓬勃发展。

首先,全球为人工智能的应用积累了海量数据。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报告显示,到2025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达到175ZB。数据的种类包罗万象,包括文本、声音、图像、生物特征、地理位置、天气信息等各种类型的数据。未来,这一数据规模还将不断增大。

其次,人工智能赖以实现的算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由于传统的CPU设计针对的是逻辑运算与流程控制,对于处理海量数据,算力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出现了专门用于处理千亿级、万亿级的海量数据的AI智能芯片,如专门用于并行计算与数据处理的GPU,FPGA 和ASIC拥有良好运行能效比,更适合深度学习。这些芯片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的算力。

最后,人工智能赖以的算法不断取得突破。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等算法的成熟,使人工智能的感知 (Perception) 、预测 (Prediction) 、决策 (Prescription) 等功能开始发挥实用价值。具体来说,这些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计算机视觉、语音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已经成功应用到自动驾驶、机器人、无人机和智能医疗领域,通过人脸识别、活体检测、人证对比为城市公共安全提供新能服务能力;智能语音处理技术广泛应用在智能语音交互、语音控制与生物特征信息验证等领域。例如,公安安防系统中利用智能语音识别技术监控城市舆论与违法信息的散播。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主要应用在机器翻译、文本分析、舆情监测等。

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应用场景的深度发掘,直接催生了智慧城市概念的诞生。智慧城市建设已蔚然成风,以至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应用趋于多样。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公共安全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自动识别、语义分析、智能分析等方面,随着神经网络算法、机器学习等基础算法的不断优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应用将更加深入全面。

在世界范围内,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已成为共识。在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维护城市公共安全的实践相对较早,处于领先地位。例如,纽约建立的智能警务系统通过人工智能分析情报,直接应用于防止犯罪的决策;伦敦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引导民众参与公共管理,缓解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新加坡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指引居民正确反馈城市问题,让市民直接参与到城市公共安全治理行列中来。

中国业已开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城市公共安全力量。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指出,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其重点主要是围绕社会综合治理、新型犯罪侦查、反恐、智能安防设备升级、食品安全与自然灾害等方面“构建公共安全智能化监测预警与控制体系”。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加快实现城市安全管理的系统化、智能化。

 

二、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发展特点

 

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必将带来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新变革。虽然现在还处在弱人工智能时代,但在某些特定领域人工智能已经超过人类大脑,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利用人工智能在长期追踪、智能分析、趋势预判和城市精准化管理方面的优势,可以全面提升风险态势感知、预测预警、动态管控等方面的能力。 在可见的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还有巨大的应用空间,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未来趋势。

(一)高成本低效率转向高效率低成本

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方面,应用人工智能不仅可以提高治理效率,也可以降低治理成本。首先,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语音分析、信息检索与智能分析等方面要比人工效率高。例如,公安用于追踪嫌疑人的面部识别系统,控制交通流量的智慧交通系统,高铁、机场的智能一体化的“人、证、票”核验系统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人工智能设备的制造和维护具有低成本趋势。由于“摩尔定律”的存在,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方面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的成本将逐日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另外,人工智能运行部分依赖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公共事业,如5G网络建设,属于一次性投入,难以用成本衡量。未来,跨部门、跨区域的大规模人工智能平台融合建设也将进一步降低成本。

(二)人工分析转向智能分析

人工智能将逐步替代部分人类的工作。在城市公共安全工作中,对情报和数据的分析主要依赖人工处理,这样不仅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投入,而且工作效率也不高。人工智能的运用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公安安防系统利用智能机器人可以全天候不间断进行巡逻并能及时识别风险,遇到突发情况也可以实时传送视频信息,提醒警务人员前来处理。除常规活动以外,智慧公安系统还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协助警务人员进行审讯、预测潜在的犯罪活动,利用生物识别系统搜索追踪嫌疑人员;利用深度学习功能,从海量数据中分析潜在的威胁公共安全的因素。

(三)事后治理转向事前预测

人工智能可以改变维护城市公共安全的工作模式。传统的城市公共安全工作事后应对的现象明显,对一些重大的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无法做到提前预测。像恐怖袭击和自然灾害等严重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事件,如果能做到事前预测,及早预防应对,则意义重大。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可以极大地扭转这种不利局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使维护城市公共安全的工作从事后治理转向事前预测。例如在智能化的监控中心,通过数据的实时对比分析,可以有效预测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时提醒监控人员做好应对准备,为应对突发事件争取更多的时间。

(四)粗放式治理向精细化、精准化治理转变

城市治理的精细化与精准化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客观要求,有效的城市治理必将带来稳定的城市公共空间安全。随着城市问题的不断增多,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从治理模式与治理理念上做出改变。城市治理的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是趋势,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智能警务系统可以实现更加精准化打击犯罪。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极大地推动了城市治理从粗放式治理向精细化、精准化治理转变。

(五)局部安全应用向全面安全应用转变

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局部应用必将转向全面应用。鉴于人工智能应用于城市公共安全的技术、成本和安全等原因,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应用仍处在积累阶段。局部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应用的安全性,但是会形成信息孤岛,既无法真正做到数据共享,也无法真正的发挥数据的价值。随着人工智能边缘计算能力的提高,人工智能将扩展其应用范围,从小规模功能单一的平台向综合性平台发展,最终实现跨平台全覆盖的数据共享与交互。

 

三、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场景

 

根据城市公共安全的客观情况,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产生丰富的应用场景。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处置等环节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5G网络的全面覆盖,利用人工智能可以更加快速地对潜在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并提醒人们去及时处理,把风险扼杀在摇篮里(见表1)。

(一)人工智能在社会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实现有效的社会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地协调多个部门。人工智能在城市综合治理中的广泛应用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定祥和的公共生活空间。目前,在消防、安检、交通等领域都能见到人工智能的身影,这些多是单一应用场景,人工智能的多场景应用仍在探索之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资源聚集,联通多部门实现数据共享,最终实现多层级、多任务、跨平台的多场景应用人工智能服务平台。

(二)人工智能在新型犯罪侦查中的应用

传统刑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应对新型犯罪的需要,需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犯罪活动相比,新型犯罪活动具有高隐蔽性、高技术性等特性,给案件的侦破带来新的挑战。利用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功能、语音识别功能与深度学习功能,可以实现对犯罪线索的持续跟踪与分析。在打击互联网犯罪、金融诈骗和反洗钱等犯罪活动中,人工智能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人工智能在反恐领域的应用

恐怖袭击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一大隐患,如何应对恐怖活动对城市公共安全造成的威胁成为一项重要课题。目前在城市反恐中,反恐投入大、消耗多,但效果有限。 随着反恐形势的日益严峻,如何运用科技高效反恐成为各国反恐的核心需求。2007年美国国防部就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反恐活动的核心技术之一。近年来,我国也着手把人工智能应用于反恐活动来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反恐维稳工作有机融合,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不断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已经成为有关地区维稳工作的指导原则。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反恐行动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控制恐怖组织信息传播、解读反恐情报、预防恐怖事件等方面。例如,反恐机构通过利用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技术跟踪、删除被标记为恐怖组织的信息,有效的遏制了恐怖组织信息传播。

(四)人工智能在能安防设备升级改造中的应用

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安防体系已成为维护城市公共安全的趋势。构建智能城市安防需要大量的智能安防设备。传统的安防设备技术主要体现在光学器件的分辨率和视频数据的存储上,缺少自动分析数据的功能,多用于事后取证,无法做到事前预测。对人力资源的依赖性比较大,公安警力的调度不能保证最优化。基于人工智能的安防设备可以对采集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度学习,通过行为模式的比对可以使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预警,通过提取检测对象的属性,实现对目标的智能化跟踪及排查。另外,公安的智能中心可以接入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图像识别等技术可以实时分析图像的运动状态,出现异常可以及时通知值班人员,做到及时出警、及时预防。随着我国平安城市、天网工程、雪亮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人工智能在安防领域必将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五)人工智能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保障食品安全意义重大。食品安全的保障涉及诸多环节,从食材的生产、包装、运输到最终成为商品都有可能被污染。人工智能参与到食品的生产加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食品被污染的可能性。例如智能化食品包装车间可以做到全自动挑拣与包装,最大程度降低人为污染的可能性。再如,广州打造的“食用农产品溯源平台”实现食品安全智能监管,可以对食品的流向进行全过程跟踪。全链条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跟踪管理,将人工巡查转变为在线巡查、智能视频审查,将专项整治转变为全程监管。

(六)人工智能在自然灾害预防中的应用

自然灾害巨大的威慑力与破坏力对人类的影响最为深远。几千年来,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束手无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也是巨大的,甚至是无法估计的。所以,人们迫切需要提高在预防自然灾害和减少自然灾害方面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对已经发生的灾害进行监测的能力,二是人们对未发生的自然灾害精准预测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在预防自然灾害领域中的普遍应用,人类有了预防自然灾害、躲避自然灾害的能力。人工智能在自然灾害预测与监测方面应用最成熟的案例要数气象预测。对台风、特大暴雨等气象灾害的预测与监测,已经可以做到提前一周的时间,为人们做好防护争取宝贵时间。对于地震的监测要更加困难一些,但也取得一定突破。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家地震局耗时六年研发“智能地动”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够快速监测到地震波信号,并在1-2秒内就能报出所有地震震源参数,实现对地震信息的及时通知和预警。相比于传统的人工监测预警来说,其速率提升了近3-5分钟, 提高了人们应对地震的能力。

 

四、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前景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应用人工智能来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人工智能在提高城市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方面优势明显。随着人工智能发展依赖的数据规模的不断扩大、算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算法的优化与突破,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成本将大幅降低,届时将带动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毫无疑问,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应用方面的前景十分广阔。

然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保障城市公共安全也存在安全隐患。因为,在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方面引入人工智能的同时,连同人工智能自身的风险隐患也一同引入了。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应用的广泛性与普遍性成为人工智能安全风险的主要来源。这既有人为造成的风险也有技术缺陷造成的风险。这些风险具有一些新变化、新特点,给社会伦理、城市治理与公众认知都造成一定的冲击与挑战。

(一)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发展前景

有利于构建全国统一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目前,在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格局,人工智能的应用有利于构建全国统一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在传统维护城市公共安全过程中,不同的城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的维护公共安全的策略和模式也不尽相同,这就为跨区域合作以及中央统一协调指挥造成一定的困难。随着人工智能构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上升至国家战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本降低以及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未来形成全国统一的智能化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的前景十分明朗。

有利于融合多方力量共同维护城市公共安全。从属性的角度来看,城市公共安全归根到底属于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严重依赖政府的提供。事实上,政府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提供全方位的公共安全保障,只能把少量的资源集中在重要领域,如城市反恐、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等领域。城市公共安全的维护需要深入群众,广泛联系群众,但是受制于人力成本和技术手段等条件,群众掌握的讯息不能有效转化成维护城市公共安全的情报。人工智能应用到城市公共安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局面。比如,通过网格化的管理模式与星罗棋布的智能监控装置,智能巡逻机器人与网络监督机器人,可以有效引导市民以及其他组织参与城市公共安全建设,报告城市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所以,人工智能在调动公众力量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的维护与建设方面有极大的施展空间。

有利于全面拉动并催生新的产业链发展。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出于政策导向的原因,必将拉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全面构建安全保障体系需要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着手。软件层面需要采集海量数据并优化算法,硬件层面需要完善的支持人工智能运转的基础设施和安防设备。中国天网工程与雪亮工程的建设,直接带动并催生了光学仪器、运动传感器等产业的发展,例如海康威视这一龙头企业的崛起。为有效保护人工智能依赖的大数据安全,催生一些专门致力于优化算法和加强数据保护的市场力量,如奇虎360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业务。此外,还带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5G、物联网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二)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冲击挑战

人工智能的应用扩大了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范围。传统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类型与识别标准已基本成型,但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冲击了传统风险的划分和识别。例如在城市综合治理中,由于智能硬件设备和网络的漏洞,智慧交通与智慧警务系统遭受攻击的可能性增大了。人工智能技术使攻击成本降低,攻击范围扩大,利用网络漏洞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日渐增多,犯罪分子通过技术手段获取公众信息并贩卖牟取利益。这和传统的影响城市公共的风险明显不同。例如,2019年某国内连锁酒店发生用户个人信息数据泄露,成为近5年国内最大最严重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针对人工智能漏洞的攻击将成为威胁公共安全的典型特征。

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应用对商业伦理产生新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如果要人工智能在维护城市公共安全的过程中实现预期效果,就要利用各种渠道采集海量的个人信息,这也包括个人的隐私信息。如何采集、利用和保护这些信息以及如何实现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平衡是社会必须面对的挑战。第二,政府如何规范市场力量正确的使用采集到的个人信息,避免个人信息滥用。数据就是财富,当市场主体面对如此海量的数据时,是否能坚持伦理道德底线,保证公众的合法权益。

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应用为政府治理带来新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工智能发展之快远超人们预期,行业标准还未得到统一。目前,从事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的公司采用的标准和接口不统一,龙头企业争夺标准制定权的竞争还未结束,也没有全国统一的行业协会管理人工智能技术标准。标准各异的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到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中,给政府后期的管理带来挑战。另一方面,在一个城市内部,不同的行政部门在应用人工智能维护城市公共安全采用不同的模式,部门之间无法实现数据共享,数据孤岛、条块分割等问题给政府治理带来挑战。另外,大范围应用人工智能,一旦出现系统漏洞很容易爆发系统性风险。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一把双刃剑。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在落地和场景应用过程中,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带来冲击网络安全、社会就业、法律伦理等问题,并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安全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目前,在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政策制定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在安全可控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已成为产业界、政府必做的功课。

 

五、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应用方面的建议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城市公共安全,需要全球视野,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系统布局,加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技术创新、推动多元建设主体的协同、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促进人才培养。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竞争力,为市民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公共生活空间。从长远来看,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综合应用,有利于实现多部门一体化的社会协同治理。然而,从现实来看,还存在体制机制的设计、法律完善、信息安全、技术创新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需要顶层设计,加强系统思维。

(一)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全面统筹发展

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具有全局性与战略性意义,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全面统筹。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建设主体的多样性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导致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应用呈现出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因此,中央可以率先制定国家级发展规划,明确国家标准和发展底线,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综合试验区,允许它们先行先试。例如,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技术、人才与资金较为充足,在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方面可以优先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如此,国家还要加强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统筹规划,不断促进各个部委的垂直融合,逐步减少条块分割和数据孤岛,盘活全国一盘棋。

(二)完善法律法规,明确主体责任

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不仅给社会伦理造成一定的冲击,而且也增加了法律管控的盲区。目前,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城市公共安全保障的过程中,政府对参与主体的责任边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数据保存与开发利用等都没有做出统一明确的说明。存在立法规范不统一,法律效力有限等问题。 立法部门要充分探讨人工智能在立法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明确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防止相关企业不正当利用数据,谋取私利;明确监管部门和监管权力,加强系统安全监管;明确人工智能系统行为的责任主体,确保可以做到追责和惩处。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过程中,这些问题都要在法律上作出明确说明。

(三)明确技术规范,统一市场标准

国家推动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建设过程中,国家要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商业竞争环境。人工智能技术平台的建设要制定国家统一标准、规范,保证数据格式、硬件接口的兼容性,建立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管理行业发展,防止强势企业对弱势企业进行技术绑架,防止技术垄断。建立国家级城市公共安全人工智能实验室,检验用于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的人工智能技术和设备安全性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另外,对于参与城市公共安全保障建设的市场主体需要要求其不能采用黑箱技术模式,政府要做到全过程的可监测、可控制。总之,要协调统一政府、科研院所与市场主体的责任关系,明确行业技术标准,实现技术的有效衔接。

(四)保持传统手段与新兴手段互补发展

在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固然有许多好处,但是也不能丢弃传统手段的使用。人工智能是一个新兴事物,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重视人工智能让人们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的优点,同时也要看到其存在算法漏洞、系统漏的潜在隐患。在人们还没有彻底掌握人工智能的特性,不能确保人工智能百分之百安全的情况下,在关键领域与关键环节还要重视传统手段的利用,保持传统的基本安全管理系统建设底线,保证核心环节的安全性。

(五)创新盈利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维护城市公共安全,需要配套基础设施、专业人才的投入,成本较大,政府可以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减轻财政压力。提供公共安全是政府基本职责,利用人工智能依然要坚持政府主导、政府使用、政府监管,企业提供技术和服务的传统模式。在政府与市场合作的过程中,政府和市场主体可以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进行联合创新,政府可以合法合规地使用数据,适当增加收入,分摊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投资和运营成本,保障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掌握核心技术

未来在人工智能的发展方面,还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尽早掌握核心技术保障国家技术安全。从人工智能的应用层来看,目前我国处在领先地位,但是从基础理论层来看,我国还处在追赶阶段。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竞争力的体现,同时也事关国家公共安全。未来,我国要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加强基础技术创新,实现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要在智能芯片与智能算法上取得突破,保证国家信息安全。

(七)加强国际交流,共同应对风险

城市公共安全的维护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当今世界,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因素已经突破国界,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严重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恐怖主义活动,全球蔓延的流行疾病与自然灾害,都不是靠某个国家一己之力能够克服的,需要全球多个国家共同努力。为此,要积极吸收全球维护城市公共安全的先进经验,为维护城市公共安全而携手共进。

总之,若使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公共安全应用方面充分发挥其潜能,需要“软硬兼施”,即注重“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在这轮的“新基建”的浪潮中,要抓住机遇完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补齐短板,为城市公共安全建立铜墙铁壁。

本文作者系盘古智库执行秘书长周济、盘古智库研究员牛站奎,文章来源于《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3大国治理之城市安全》。

 

责任编辑:梁菲 来源: 盘古智库
相关推荐

2018-03-15 14:51:01

人工智能

2023-10-07 07:48:41

人工智能质量技术

2023-07-06 13:37:43

2022-03-08 13:59:35

人工智能空战技术

2022-07-26 16:54:14

人工智能物流

2022-07-21 12:59:39

人工智能交通领域

2020-01-17 20:57:24

人工智能AI网络安全

2021-06-03 16:06:53

人工智能公共安全智慧城市

2022-07-15 10:57:24

人工智能文化产业

2022-07-28 16:46:54

人工智能安防

2024-03-05 15:31:08

2013-07-02 10:36:17

信息化

2021-08-05 23:22:08

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应用

2017-12-04 12:50:26

2022-05-10 14:11:55

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机器学习

2017-09-15 14:50:43

2021-07-20 18:45:02

人工智能AI

2022-07-13 15:05:27

人工智能农业

2021-11-15 13:40:09

人工智能AI深度学习

2021-08-13 18:23:51

SAS人工智能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