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一个项目的诞生

开发 开发工具
Rec是一个用来验证和转换数据文件的Java应用。从第一行代码到v1版本成形,仅仅经历了一个半月的时间,作为一个开源项目,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纠结。

Rec是一个用来验证和转换数据文件的Java应用。从第一行代码到v1版本成形,仅仅经历了一个半月的时间,作为一个开源项目,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纠结。

[[194531]]

需求

Rec的需求源自于我们团队所做项目的特殊性:遗留系统迁移。在工作中,我们需要跟各种团队打交道,每天处理各种来自ETL(Extract、Transform、Load)过程中的数据和程序问题,而整个ETL程序运行起来过于笨重,并且还要考虑准备后端数据和各种验证问题,非常不方便。

其实在此之前,只要有一些简单的程序跑起来、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检查,比如唯一性(uniqueness)、关联关系等等,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我们在ETL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并且,这半年多来的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

最初,同事的建议是写一个脚本文件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对于程序员来说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我渐渐发现一套Python脚本并不能胜任:一方面,面对复杂的业务场景,很难有一套灵活的模式去匹配所有的数据格式;另一方面,随着数据量的增长,性能也成了一个大问题。

于是我开始着手设计和实现Rec。

[[194532]]

设计

Rec第一个可用版本的设计共花了七天的时间,基本上具备了我期望的各种能力:

  • 可以自定义数据格式
  • 能够进行简单的唯一性和关联关系验证
  • 支持一些扩展的查询语法:比如,可以验证多字段组合的唯一性
  • 性能上基本能够胜任

Rec面向的数据文件格式是类CSV的文件,包括其他的一些使用分号(;)或者竖线(|)来做分隔符的文件。出于习惯,文件的Parser并没有选取现成的库,而是我自己按照Wikipedia和RFC4180的规范写出来的,基本上能够解析所有类似的文件。而且还有一个意外的发现:用空格做分隔符的文件(比如,某些日志)也是可以支持的。

对于每一条数据,Rec提供了两部分组件,一部分是数据本身,另一部分是该数据的访问器(accessor)。访问器提供把字段名转换成对应数据项下标的功能:跟Spring Batch中的FieldSetMapper很像,当然在其之上还多了一层语法糖。

一个典型的accessor format如下:

  1. first name, last name, {5}, phone, …, job title,{3} 

其中,“…”表示中间的字段全部可以忽略,{3}和{5}是占位符,表示在这些字段之间有如此多个字段也是可以忽略的。而由“…”分割成的两部分也是有差异的:在其后的字段使用的是类似Python的负数下标;换句话说,我并不需要知道本来的数据有多少个字段,只需要知道我要获取的倒数第几个是什么就可以了。

[[194533]]

Rec的验证规则也是从简设计。由于最初的需求只有唯一性检查和关联关系检查,所以第一个版本里面就只加入了这两个功能,语法如下:

  1. unique: Customer[id] 
  2. unique: Order[cust_id, prod_id] 
  3. exist: Order.prod_id, Product.id 

每一行表示一个规则,冒号前面是规则的名字,后面是规则所需要验证的数据查询表达式。对于查询表达式,这里需要提一点,本来是设计了更多的功能,比如过滤和组合等等,在后面扩展的时候发现在语法上很难实现得更直观而且方便使用,于是就决定改用嵌入脚本引擎的方式来解决。

另外Rec第一个版本发布只有Kotlin运行时的依赖,所以完整的Jar文件只有2MB。同时,只要给对应的数据文件提供.rec格式的描述文件,再在同一目录创建一个default.rule来加入各种检验规则,就可以运行、然后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了。

扩展

Rec的第一个版本在某些方面是达到预期结果了的。但在那之后就发现了一些很重要的问题:首先,我们另一层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Rec能够帮我们验证并且找到有问题的数据,但是不能够按需来选择我们想要的内容;其次,在检查数据的同时,我们也隐含地有集成和转换数据的需求,Rec也不能够满足。

于是第一个星期以后我开始考虑对Rec进行扩展。首先是在同事的建议下把乱成一坨的代码分成多个module;其次考虑加入前面提到的过滤和格式转换的功能。

[[194534]]

第一个步骤勉强算是完成了,但是卡在了第二步上:对于转换的规则,要不要和验证的规则放在一起?如何对这两种规则做区分?如何在过滤器中设计变量引用等细节?每一个问题都让我纠结了很多,直到最后决定放弃这一步,直接通过引入脚本引擎来实现:从最初hack Kotlin编译器的嵌入版,到决定用JavaScript,到放弃Nashorn转而用Rhino,中间虽然辗转几次又遭遇了不少坑,但毕竟有成熟的社区经验辅以指导,还是顺利地走了下来。

Test Driven Development vs Test Driven Design

其实直到现在Rec的测试也只有少量的一些。而且在拆分模块的时候,因为测试代码之间的依赖比较多,并没有做拆分,所以基本上还是集中在一个模块中。当然这也是很多时候我自己做项目时的一个习惯:并不会完全以TDD的方式来开发,而是把单元测试作为一个验证设计思路的手段。因为很多时候思路转变的太突然,不实现的话估计下一秒钟就完全变了。而且,作为一个简单的工具类程序,并不需要重度面向对象的设计,如何规划和设计流畅易用的接口就成了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这个时候测试的设计性变得更明显。

另外,对于Parser这种东西,测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TDD一个Parser出来,基本上就是在给自己找活干了。所以这种时候,我会先加一些基本的case,来确保能够正常的实现功能,然后再引入一些比较corner的case来确保实际的可用性。对我来说,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当然后面的实践验证了这一点,Rec没在解析文件方面出现过任何问题。

[[194535]]

Kotlin vs Java(Script)

最初采用Kotlin就是因为它有很多优点,而且这些优点也确实影响了Rec的设计,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还是被替换了两次。首先迟迟不发布的1.1版本和编码兼容性的诸多问题,导致我决定用原生Java换掉Kotlin。当然,这也导致了不得不强行舍弃很多好用的编译期检查和语法糖,以及一个用来做bean mapping的组件。

至于采用JavaScript,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众所周知,JSR223定义了一套JVM平台的脚本引擎规范,但是作为一个强静态类型的编译型语言,Kotlin想要契合这套规范还是很困难的,于是无论是官方的实现还是Rec的解决方法,都不是很好:

首先你要启动一个JVM来执行这个脚本的动作;在这个动作里面,启动第二个JVM要调用Kotlin的编译器来将该脚本编译成class;然后这个编译器会再去利用自定义的classloader来加载和执行这个class文件。当所有的功能都集中在一个Jar文件里面的时候,每次都要选择指定classpath等选项,实现非常复杂。而且,由于第二次执行的Kotlin编译器是识别不到你已引入的kotlin-reflect类库的(因为已经统一包装到rec的jar包里面去了),就会导致脚本中bean mapper的一些功能根本不能使用。万般无奈,选择采用更成熟的JS引擎。

当然选择JS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有更多人可以拿来就用了,而且,最新的Rhino提供了CommonJS扩展,能够顺手require所需的JS文件,在复用和模块化方面也能够有不少提升。

技术抉择

除了部分Parser相关的代码外,Rec采用的基本都是不可变的数据结构:一方面是因为使用Kotlin;另一方面,在整个模型里面并没有特别的需求会涉及更改数据。

唯一的担心是内存占用,但是后来发现这部分担心也是不必要的,因为所有内存的瓶颈只在数据文件的Parser上,项目中的数据条目动辄数十个数据项,几十万条数据,再加上每次parse都会把一个字符串分割成多个,最后再合并到一个大的集合里面,在最开始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一点,轻轻松松就爆了JVM堆。这也是后期需要着重优化的一个方面。

[[194536]]

另外一个点是关于异常处理。对于Java应用来说这是个巨坑:异常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由于checked和unchecked的区分以及众多设计哲学的不同,所以就成了争议点所在。在这里我参考了Joe Duffy的做法。对于严重的不可重试的错误,比如文件找不到,空指针异常,下标错误等,直接让程序die(没错,就是PHP中的那个die),至于数据格式错误等问题,更多的做法是做一条记录然后选择继续。当然这一套东西并不依赖Java的异常系统,只是作为一个设计原则来应用,毕竟这不是一个App server,并不需要高可用的保障,相反这种fail fast的直接反馈更有助于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类型系统上,最初实现Rec的语言是Kotlin,它提供了一套比Java略微高级一些的类型系统。当然主要的点还是在于nullable:在功能上,nullable与Java 8的Optional类似,用来容纳可以为空的值,同时能够有效避免空指针异常;在实现上,比Java略微高出了一点的是,非nullable的对象必须被初始化并且不容许为null。这直接解决了Optional对象为空的尴尬问题。

当然,由于运行时的依赖还是无法避免地使用JVM,而且没有自定义值类型的支持,在使用Kotlin,特别是跟Java标准库和其他框架结合使用的时候,还是会遇到空指针的坑。但是在这一点上,Kotlin给我们开了个好头,比如在后面convert到Java的过程中,我也尽量保证各种对象都是final并且被非空初始化了的。

结语

当然也许很多人会说,Unix那套工具用的很顺手的话,上面说的这些都不是问题,其实Rec本来的思路也是来自于它们:accessor来自于awk的列操作模式,scripting中的过滤器来自于sed和grep,链式调用源于管道。Rec也只是在这些思路之上加了一些方便的操作而已。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这种折腾其实是在检验我自己的理论和思考,更别说还提升了项目的生产力。也许哪一天实在受不了了,还可以拿C++和Lua重写了呢。毕竟,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本文是51CTO专栏作者“ThoughtWorks”的原创稿件,微信公众号:思特沃克,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戳这里,看该作者更多好文

责任编辑:赵宁宁 来源: 51CTO专栏
相关推荐

2013-07-24 15:26:57

MOCO

2011-08-25 09:03:40

2012-11-29 09:49:17

软件项目项目

2014-08-11 16:32:04

架构项目

2014-08-27 10:20:10

项目项目分析

2017-11-07 11:36:57

开源项目代码

2021-02-24 13:58:07

区块链比特币安全

2022-02-28 08:23:02

开源项目重构

2019-08-06 13:37:55

微服务架构数据

2020-08-13 17:59:20

区块链区块链项目数字货币

2018-09-13 14:18:20

C语言Java程序员

2020-11-15 23:23:21

JavaScriptAPI开发

2019-01-15 10:02:06

Kubernetes开源工具微服务

2012-06-27 10:16:12

开源项目CodePlex

2009-04-20 23:29:12

Oracle收购Sun甲骨文

2019-05-27 08:29:32

启动项目PMP

2019-11-26 16:06:59

区块链去中心化

2019-04-15 11:00:46

框架Node.JS开发

2023-01-26 00:54:57

2013-07-30 14:06:30

Google中国杀手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