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z Humble:10个最有深度的DevOps见解

开发 开发工具
本文主要和大家分享10个最有深度的DevOps见解。

[[186769]]

Jez Humble,【持续交付】和【精益企业】两本书的作者,作为持续交付方面的***专家,在其多次分享中有很多的真知灼见。本文对他的观点做一个整理,和大家分享之:

1. DevOps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持续改进过程

这个想法是想建立一种持续改进的文化,让所有人参与改进的文化。

2. IT性能指标不能等同于IT性能因素

根据2014年Puppet Labs所做的DevOps 报告所阐述的那样,IT有四个指标:

  • Lead time for changes(变更前置期)
  • Release frequency(发布频率)
  • Time to restore service(故障恢复时长)
  • Change fail rate(变更失败率)

影响IT性能指标背后的TOP5的因素有:

  • Peer-reviewed change approval process(结对变更审批过程)
  • Version control everything(版本控制一切)
  • Proactive monitoring(主动式监控)
  • High-trust organizational culture(高度信任的组织文化)
  • A win-win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 and ops(Dev和Ops之间的双赢关系)

3. 指标必须持续优化和改进

DevOps应该避免一直使用相同的指标来度量,Jez说“你应该不断改进你的指标体系”,因为“每次你如何度量它,这个会改变你的行为”。这点非常重要,人们总是找到方式和方法以便达到指标,这就是所谓的度量/指标驱动。然后可悲的是,通常管理者把指标作为一个硬性管理工具,把它与业绩考核放在了一起,这样指标就失去了意义。如若这样,人们总是能找到方法让这些指标看起来很好看,而这样的话,则不是真正的帮助企业达成目标了。

在《精益数据分析》这本书中,也详细给出了关于数据分析的观点,不同的指标带来的行为以及结果是不同的。

4. 你可以在吞吐率和稳定性之间取得平衡

Jez讲到,2014年Puppet Labs DevOps 报告把IT质量分解成两个维度:吞吐率(包含变更和发布的前置期)和稳定性(包含故障恢复时间和变更失败率)。

在这两个方面之间,不是零和关系。“如果你的方式正确”,他说,“他们是可协调的”,事实上,高性能IT组织,在这两个方面都表现得比低性能IT组织要好。当然这背后又涉及到很多因素,有架构的、有平台、有组织、有文化、有基础设施的敏捷性等等因素。

吞吐率这个指标,大家都非常容易理解,和我们平时在压力测试中衡量的指标类似。稳定性代表的是一种业务服务的状态,许多时候大家通过降低变更的频率来确保稳定性,更甚至于是引入负责的变更审批流程来获得稳定性。这点在高度敏捷IT的今天,显然这种做法违背了IT作为核心能力的支撑作用,其次也降低了企业应对外界需求变化的能力。

5. 不要采用外部变更审批流(和国外情况相关)

Jez把外部审批流程比着是“风险管理中心”。因为外部的代码审查者根部不了解代码的情况,这种类型的Review降低了交付能力,并且也不能提高稳定性。

相反,一个结对审批过程提高吞吐率,且不影响稳定性,Jez说到,因为开发者最了解其代码的输出和输入。

6. 紧急变更流程是一个可怕的想法

显然,紧急变更流程是想绕过测试过程,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想法,Jez说到。你已经有线上的问题或者你没有用紧急流程修复它,而是想在没有测试的情况下发起变更,这点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而不是更好。“你应该用正常的流程取代紧急情况”Jez说到“这才是正确的解决方式”。

在【持续交付】的原则中,有一句话提到“只有流水线才可以变更生产环境,防止配置漂移”,这一点更多是为了变更的安全考虑,不希望直接对生产环境变更。而这个“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发布,必须要通过平台来解决,这样才能真正避免紧急发生。

7. 持续交付需要开发者每日的提交代码(***每天两次)

“DevOps是一种实践,而非工具,”Jez说到。持续交付的关键是要重构过去的做法,所有的代码必须可以独立部署,并且在提交主干之前被很好的测试,该集成能力且不应该付出高昂的代价。“这不是说需要一个工具,而恰恰是一种思维,确保软件一种可用的思维”。这就要求开发者必须把大的特性做小,增量变更来达成。

另一方面,如果每个人都在特性分支上开发,到***,他们必须去对分支进行集成,这对测试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让系统集成测试的复杂变得异常复杂。

“从主干开发,从主干发布”,这是 一种高效的模式。通常来说,这种方式很难达成,这个和系统架构和需求的拆分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我们需要把大的系统做小(微服务系统),同时把Usestory也要拆小,变成一个个小的需求,这样才能达到主干开发的模式。

8. 在主干中遗留坏的代码是一种自私行为

如果你不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让这部分代码工作,那么你就应该回滚到变更前的状态。任何变更需要版本控制,如果代码运行异常(分为编译、打包、审查、测试异常),此时研发者都应该需要理解修复他。

9. 质量不仅仅是软件测试者的责任

每个人都应该为质量负责。测试者只是让质量问题透明化,以确保软件可以工作,但测试本身并不能增加质量。

这就意味着测试不是应该在研发完成之后开始,而是一个开发过程的关键部分,在每一个阶段、任何时候。记住,这些测试用例的设计仅仅是为了确保代码是否可以部署,“如果经过大量的测试,你仍然对接下来的部署还深感焦虑,”Jez说,“那就意味着你的测试工作并没有做得足够好”。

内建质量同样是一种思维模式,Deming也讲过“不要依赖大量的检查手段来提升质量,而是在一开始就要把质量的意识和要求内建到产品中”。这就意味着从项目一开始,你应该去考虑影响质量的方方面面,如良好的代码习惯、标准化的代码结构、标准化的服务访问协议、使用标准的服务组件等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引入高效的自动化测试工具来提升质量。

10. 少即是多

研究表明,为了成功一个关键指标,而采用的种种手段和方法,通常其中的1/3才是有效的,余下的则没有那么明显。这让我想起腾讯性能哥分享的自动测试的案例,“对于一个庞大的系统来说,有几万个测试用例。如果每次修改都触发全回归,一方面代价高昂且不说,论效果来说,其实并不是很高。通常采用的是用例收敛的方法,用小部分的用例来回归变更”。

特别进入到一个企业中,如果要实施DevOps,此时“doing less”是***的策略。一定不要贪大求全,逐步改进。

“用户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而一旦你为了他们提供了什么,用户就知道他们不想要什么”,在这个点上,需要基于最小可行产品,迭代式改进,确保商业目标的最终达成。

【本文是51CTO专栏作者“王津银”的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戳这里,看该作者更多好文

责任编辑:赵宁宁 来源: 51CTO专栏
相关推荐

2018-10-23 16:37:16

华为云

2021-03-12 13:37:53

Kubernetes容器集群

2017-03-30 22:16:21

DevOpsIT应用程序

2020-05-22 16:05:56

UbuntuLinux物联网

2009-05-20 16:45:44

Eclipse快捷键重命名

2011-04-13 15:13:01

ASP.NET

2018-11-05 11:00:37

开源DevOps工具

2020-09-21 19:34:07

DevOps

2014-11-14 17:08:24

代码

2019-12-05 12:11:37

DevOps开发应用程序

2009-09-16 15:12:32

2017-09-07 15:10:18

深度学习AWSLinux命令

2023-08-15 14:09:38

DevOps开发人员运维

2016-11-02 08:47:07

DevOps技术IT

2017-09-05 13:30:25

AWS深度学习Linux

2015-11-17 09:35:26

开源学习框架

2018-09-18 10:55:24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2020-07-28 10:04:43

高管高级分析数据

2021-03-26 09:12:10

2020-08-25 11:25:04

人工智能DevOpsAI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