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浏览器到服务端的中文乱码深入分析

开发 开发工具
前段时间陆陆续续有一些同事跟我询问中文乱码问题,每个人的问题也都大同小异。而我最早之前也一直想写一篇这样的文章,无奈都腾不出富裕的时间,或者说拖延症比较严重(其实还是懒),这次就索性对自己狠一把,对这个问题做一个总结。

概述

前段时间陆陆续续有一些同事跟我询问中文乱码问题,每个人的问题也都大同小异。而我最早之前也一直想写一篇这样的文章,无奈都腾不出富裕的时间,或者说拖延症比较严重(其实还是懒),这次就索性对自己狠一把,对这个问题做一个总结。

我们知道http协议是请求-响应式的,平常出现的乱码问题也就都隐藏在这一问一答之中,如果能明白字符在这个期间所走的链路,以及在这个链路中都经历了怎样的字符转换,那么遇到任何烦人的乱码问题也能够迎刃而解。

下面我会根据自身工作中的经历,讲述基于http协议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字符乱码问题。

响应(response)时遇到的乱码问题

两千多年前孔子看见颜回煮饭时先偷偷吃了一些,便用言语责怪了颜回。颜回解释并没有偷吃,是有脏东西掉进锅里了,他把有脏东西的饭捞出来吃掉了。后来孔子感慨,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

当你在浏览器里看到响应内容是乱码时,你会认为一定是程序吐出的字符就是乱码,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修改程序。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写了一段简单的程序用来模拟web程序,这段程序的作用就是输出utf-8编码的“中国”两个字符。下面我们用火狐和chrome访问这个程序。

用火狐访问http://localhost:8080

用chrome访问http://localhost:8080

从上面可以看到,对于相同的输出,不同的浏览器展现了不同的结果。Firefox在浏览器正文显示的是乱码,而在下面的“响应”标签中显示了正确的字符。Chrome则跟Firefox相反,正文显示正确,标签”response”显示乱码。并且两个浏览器显示的乱码也是不一致的, firefox显示成了三个字符,chrome则显示成六个字符。

上面说过,我的这段web程序是将“中国”这两个字符按照utf-8编码输出的,

难道是在输出的过程中被转换成了别的编码?为了一探究竟我需要看到程序输出的原始字节码,原始字节码用firefox和chrome自带的工具是看不到的,这里我用wireshak分别对两个两个浏览器做了抓包。

“中国”这两个字符在utf-8编码中对应的编码为e4b8ad(中)、e59bbd(国),如果我们抓到的包中也看到的是这六个字节,那就说明程序的输出是没有问题。

对firefox的抓包:

对chrome的抓包:

通过wireshak可以看到两个浏览器的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Data部分都是e4b8ade59bbd,和我们的预期一致。不同的是firefox发送请求用了404个字节,chrome用了494个字节,这个其实是两种浏览器在发送请求时,带的请求头不一样,比如用来说明浏览器身份的User-Agent请求头。

既然程序的输出没有问题,那就是浏览器为什么会展示成乱码呢? 我们都知道http程序在吐出内容时还会携带一些响应头,依次来对内容做一些说明,我们上面这段程序携带的响应头如下:

可以看到只带了一个Content-Length头用来说明内容的字节长度,至于如何解释这六个字节浏览器是不知道的,所以浏览器此时只能“猜测”了。首先http协议本身就是字符型协议,既然响应头没有更多的说明,那默认就认为输出的内容也是字符内容了,剩下的问题就是“猜测”这六个字节是那种字符的编码了。从chrome的显示可以看到,chrome在浏览器窗口中显示了正确的utf-8编码,在”response”标签中且使用了错误的编码来解释这六个字节。Firefox则正好相反,“响应”标签中“猜”对了编码,但是浏览器窗口中却使用了错误的编码。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用“猜测”这个词其实是不准确的,实际上每个字符编码都有其特定的规则,如果对所有字符编码规则都很熟悉,给一段字节序,是可以推导出它的字符编码的。

知道了问题所在解决起来就很容易了,在http协议中有一个Content-Type头,用它可以指定内容的类型和内容的字符编码。现在我们为输出加上响应头Content-Type:text/plain; charset=utf-8,分别用两种浏览器访问http://localhost:8080,看到的响应头如下:

此时firefox的浏览器窗口和chrome的“response”标签都显示了正确的字符。

截止到目前我们得到的结论应该是这样的,charset指定的编码需要和输出内容保持一致,这样在显示的时候才不会出现乱码。下面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访问我们的资源,我们分别使用telnet和curl来访问http://localhost:8080

通过Telnet来访问:

因为我这段web程序并没有处理任何http的请求头,它的默认动作是只要建立好tcp连接后就直接输出内容,所以看到在telnet的时并没有发送任何http协议需要的请求头,且依然可以输出内容。

从图中可以看到,charset=utf-8没错,并且我对程序没有做任何的改动,也就是说程序输出的编码和Content-Type指定的编码是一致的,但我们并没有看到正确的字符。

通过curl来访问:

可以看到响应头和内容显示,跟使用telnet访问时是一样的,内容都出现了乱码。

所以我们上面通过浏览器访问资源所得到的,关于输出编码和charset保持一致就不会出现乱码的结论是错误的吗?当然不是,不过前提是结论前必须加上“浏览器”这个限定词。实际上我们把http的响应分成数据获取和数据解释这两个步骤就会很容易理解这问题,首先在数据获取这个步骤中,浏览器、telnet、curl是没有区别的,都是和web程序先建立tcp连接,然后获取web程序返回的数据。不同的是在数据解释这个步骤中,浏览器是符合http规范的,http规范中说响应头Content-Type中的charset指定的编码,就是响应内容的实际编码,所以浏览器正确的显示了字符。我们用telnet和curl演示的例子只是负责获取数据这一个步骤,对于数据解释这个步骤是有发起命令的终端来负责的,而终端跟http协议没有半毛钱关系,终端只会只用预先设定的编码规则来显示内容。

下面是我把终端的编码设置为utf-8,然后用curl访问的结果:

程序没有做任何改动,但是乱码消失了。

不在响应头中指定编码规则就真的不行吗?

将程序的响应头Content-Type设置为text/html,不设置charset,然后分别在两个浏览器中访问。

在firefox中访问:

在chrome中访问:

可以看到firefox中出现了乱码,chrome中没有。现在我们改动一下程序的输出内容,输出内容为:

<html><head><metacharset=”utf-8”></head>中国</html>

然后再用两个浏览器分别访问。

Firfox的访问:

乱码消失了。

Chrom的访问:

显示正确。

从上面的四张图可以看到,我们没有在响应头中指定内容的编码,但仍然没有出现乱码问题,原因就在Content-Type:text/html和响应内容中的<meta charset=”utf-8”>标签,这个标签对html内容本身做了一个自描述。想xml这种标签语言也可以像html这样进行自描述,也就是说对于响应是xml的内容,即使没有charset指定编码,xml也可以通过自描述对指定正确的编码。

***需要注意的是,在处理不带charset的字符内容时,浏览器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即使相同浏览器但版本不一样,处理方式也不一定一样。所以我这里介绍的乱码在你本地不一定会出现,但是为了确保所有浏览器不出问题,***在响应头上加上charset并让其和内容的实际编码保持一致。如果提供的http资源并不是用在浏览器中直接访问的,而是用来提供接口供各个系统调用的,没有指定charset时就需要用其它方式来告知对方内容编码。

请求(Request)过程中出现的乱码问题

请求过程中出现乱码时主要出现在两个地方,一个是请求发送时所用的编码,另一个是web应用接收到请求后解码时所有的编码。请求发送时用什么编码,主要取决于发送请求所用的客户端,这里我们以浏览器和telnet为客户端来说明。Web应用层我们使用个tomcat来举例说明,所以如果你在工作中用的不是tomcat,那么在解码请求时会和这里介绍的解码行为不一致,但是原理是一样的,原理明白了也就可以触类旁通了。

开始之前先解释下URL的组成:

  1. {http://localhost:8080[/app/servletpath]}?(name=xxx)  
  2. {}:代表URL 
  3. []:代表URI  
  4. ():代表查询参数 

对tomcat使用默认设置,使用如下的代码来接收请求

  1. @Override  
  2. public void doGet(HttpServletRequest req,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3. System.out.println("name: "+req.getParameter("name"));  
  4. System.out.println("queryString: "+req.getQueryString());  
  5. System.out.println("pathInfo: "+req.getPathInfo());  
  6. System.out.println("requestURL:"+req.getRequestURL());  

直接在chrome中输入http://localhost:8080/app/中国?name=中国 得到的结果如下:

name: 中国

queryString:name=%E4%B8%AD%E5%9B%BD

pathInfo:/app/中国/

requestURL: http://localhost:8080/app/%E4%B8%AD%E5%9B%BD/

从打印的信息可以知道,queryString和请求URL在发送之前chrome先把中文按照utf-8进行了百分号编码,关于百分号编码可以看http://deyimsf.iteye.com/blog/2312462

从里这判断出请求发送的时候编码是正确的,但是在使用Request.getParameter()和Request.getPathInfo()的时候出现了解码错误。在tomcat文档中可以看到有URIEncoding一个参数,文档对它的解释如下:

This specifies the characterencoding used to decode the URI bytes, after %xx decoding the URL. If notspecified, ISO-8859-1 will be used.

大概意思是tomcat会使用URIEncoding指定的编码对URI部分进行百分解码,如果没有指定则使用ISO-8859-1对其进行解码。通过这段解释可以知道,出现乱码的原因是未用URIEncoding指定正确的编码。下面我们将URIEncoding设置为utf-8看会出现什么结果,在tomcat的server.xml文件中配置如下:

  1. <Connectorport="8080" protocol="HTTP/1.1"  
  2. connectionTimeout="20000"  
  3. redirectPort="8443"URIEncoding="utf-8"/>

直接在chrome中输入http://localhost:8080/app/中国?name=中国,结果如下:

name: 中国

queryString:name=%E4%B8%AD%E5%9B%BD

pathInfo: /app/中国/

requestURL:http://localhost:8080/app/%E4%B8%AD%E5%9B%BD/

可以看到乱码消失了,并且入参name的乱码也消失了,这说明URIEncoding对QueryString也是起作用的。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chrome在发送请求之前,会把所有中文进行百分号编码再发送出去,并且字符编码使用的utf-8。实际上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不出现乱码,对请求进行百分号编码(又叫URL编码)是必须的,至于为什么要进行百分号编码,可以看我早前写的一遍文章http://deyimsf.iteye.com/admin/blogs/1776082

这篇文章对为什么要百分号编码做了一个简单的解释。

由于http协议只规定请求发送时应该进行编码,并没有规定使用哪种编码,所以chrome的这种处理方式,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浏览器。仅同一个请求中的URI部分和Query String部分,有些浏览器的编码方式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在工作中就遇到过URI 部分使用GBK编码(没有进行百分号编码),而Query String使用的是utf-8进行百分号编码的浏览器。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我们在发送任何请求之前,一定要对有中文的地方使用某种字符编码(比如utf-8)对其进行百分号编码。

关于请求体中字符编码的问题

我们上面说的乱码问题都出现在URL和Query String中,还有一种容易出现乱码的问题是在http的请求体中。使用http中的post方法提交表单就可以将入参放入到请求体中。

服务端用于接收post请求的代码很简单,如下:

  1. @Override  
  2. public void doPost(HttpServletRequest req,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3. System.out.println("name:"+ req.getParameter("name"));  

非常简单,接收到入参之后直接在控制台输出。

Firefox中进行post访问:

Chrome中进行post访问:

然后在两个浏览器中分别点击提交按钮。

Firefox中提交后,后台获得结果如下:

name: Öйú

Chrome中提交后,后台后的结果如下:

name: 中国

两个浏览器再提交后都出现了乱码,并且出现了两种乱码,因为服务端的程序是一样的,所以从这个现象我们可以推测出,两个浏览器在发送请求时使用的编码肯定是不一样的,暂时还看不出是客户端问题还是服务端的问题。下面我们使用wireshark来看看两个浏览器在发送请求体时,使用的原始编码是什么。

Firefox发送请求的wireshark截图:

Chrome发送请求的wireshark截图:

分别看两张图的最下面蓝色区域,可以看到firefox部分是

name=%D6%D0%B9%FA

chrome的部分是

name=%26%2320013%3B%26%2322269%3B

相同的地方是两个浏览器都对入参name的值做了百分号编码,不同的是使用的字符编码不一样,两个浏览器发送请求时,分别使用了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字符编码对入参做了百分号编码。有没有办法让不同的浏览器在发送post请求时使用同一的编码呢?一种简单粗暴的办法是,我们用js来控制post提交,并且在提交前将所有的入参都按照统一的字符编码(如utf-8编码)做百分号编码。

现在来看看另一种办法,上面我们在对请求提交之前为两个浏览器分别截了两张图,可以看到在firefox和chrome获取表单后的http响应头,这两张图的分别只有三个同样的响应头Server、Content-Length、Date,现在我们为这个http响应增加一个Content-Type:text/html; charset=utf-8,然后分别在两个浏览器中输入”中国”并按提交按钮。

此时可以看到,两个浏览器发送的请求提都变成了

name=%E4%B8%AD%E5%9B%BD

即urf-8形式的百分号编码。

两个浏览器提交后,后台获得的数据是

name:中国

还是乱码,只不过现在乱的一样了。

这里我们后台获取入参值的时候,使用了和前面获取Query String中的入参时一样的方法, Request.getParameter(),tomcat中的URIEncoding设置和前面是一致的,用的是utf-8编码。浏览器发送请求使用的是同样编码规则,后台接收参数也是使用的同样的方法,唯一不同的是http请求方法不一样,一个get,一个是post。所以到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URIEncoding对post方式不起作用。这里需要用到Request.setCharsetEncoding()方法,这个方法只对请求体起作用。

服务端代码变成如下形式:

  1. @Override  
  2. public void doPost(HttpServletRequest req,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3. req.setCharacterEncoding("utf-8");  
  4. System.out.println("name: "+req.getParameter("name"));  

注意Request.setCharsetEncoding()方法一定要放在所有Request.getParameter()等方法之前。

使用Content-Type请求头指定字符编码

前面我们一直使用Content-Type作为响应头,来明确响应内容的字符编码,其实这http协议头也可以用在请求中,可以用来指定请求体中的字符编码。

现在我们将服务端的中的Request.setCharacterEncoding()部分注释掉,我们使用telnet程序来模拟浏览器发送请求,模拟操作如下:

可以看到为Content-Type头增加了charset=utf-8设置。

这时候在看后端打印出了正确的编码:

name:中国

***的出的结论是,http使用post方式提交表单时,发送请求所使用的编码由响应头Content-Type中的charset决定,如果在获取表单的响应中没有设置charset,则浏览器根据自身“喜好”来决定。服务器端在解析请求体内容时,解码编码用Request.setCharsetEncoding()方法(j2ee)或者请求头Content-Type来指定。

关于ISO8859-1的问题

前面我们介绍了三种设置服务端解析字符的编码方式,以此来避免解码过程中出现的乱码问题,分别是URIEncoding、setCharsetEncoding()、Content-Type。如果不用这三种方式,那么对于tomcat来说,它会默认使用ISO8859-1对字符做解码。

服务端程序做如下改造:

  1. @Override  
  2. public void doGet(HttpServletRequest req,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3. System.out.println("name: "+newString(req.getParameter("name").getBytes("iso8859-1"),"utf-8"));  
  4.  
  5. @Override  
  6. public void doPost(HttpServletRequest req,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7. doGet(req, resp);  

客户端我们使用chrome浏览器:

其它地方用默认值,这其中包括tomcat中不设置URIEncodng,代码中没有Reqeust.setCharsetEncodnig(),请求头Content-Type中没有charset。然后用我们前面提到的所有访问方式,比如多种浏览器的get请求、多种浏览器的post请求,前提是发送请求时一定要对中文做百分号编码。所有这些方式都试过一遍之后你会发现,不管哪种方式,只要入参name的值使用的是utf-8编码(后台的doGet方法里用的是utf-8,需要和这里保持一致),后台都不会出现乱码。是不是感觉很神(诡)奇(异)。下面我们通过走进字符编码的***层,来一起剖析这个神奇的现象。

如果一个字符从输入到输出出现了乱码,那么在这个输入输出的中间过程中一定发生过编码转换。对于我们当前的测试用例,发生了六次编码转换:

  1. 浏览器对字符做百分号编码
  2. Tomcat解百分号编码
  3. ISO8859-1编码转Java内码
  4. Java内码转ISO8859-1编码
  5. 把字节数组当成utf-8编码转Java内码
  6. Java内码转输出编码

开始解释这六次编码转换之前,先明确一些描述规则。

  • 字符:直接用其字面意思来书写,比如字符”a”、”中”等
  • 字节:用16进制加上前缀0x表示,比如ascii字符”a”字节表示就是0x61
  • String.getBytes(“utf-8”):把java内码转成utf-8编码
  • newString(bytes[],”utf-8”): 把字节数组当成utf-8编码-转成java内码

浏览器对字符做百分号编码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对于”中国”这两个字符,他们的utf-8编码分别是0xE4B8AD、0xE59BBD,每个字符占用三个字节。经过百分号编码后变成了%E4%B8%AD、%E5%9B%BD,可以看到百分号编码对原始编码是无损的,它只是把原始字节变成了%+原始字节的16进制表示。比如字节0xE4,转成百分号编码为%E4,有一个字节变成了三个字节。

Tomcat解码百分号编码

解码百分号编码也很简单,其实就是去掉百分号,然后将百分号后的两个字节合并成一个字节,如百分号编码%E4,解码后变为字节0xE4。到这一步“中国”这两个字符就变成了0xE4B8AD、0xE59BBD。

ISO8859-1转java内码

ISO8859-1可以简单理解为ascii的升级版本,我们知道ascii只用到了一个字节中的后7位,高位始终是0,所以它最多可以表示128个字符。ISO8859-1可ascii一样都是单字节字符集,不同的是它把***位利用起来了,增加了一些西方字符(如±、÷等字符)。

我们这里说的java内码是java程序运行时,在内存中存储字符的编码,用的是unicode标准中定义的utf-16编码。在java中处理字符就是各种字符编码转java内码,java内码再转各种字符编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java处理字符类似翻译官翻译语言。比如一个母语是汉语,精通日语和英语的翻译官,他在将日语转成英语或英语转成日语时,一定会先别他们转成母语,然后再转成其它语言。看到这里你有可能会说,厉害的翻译官不需要转成母语,或者翻译官的母语也不是一种,有可能好多种。但是目前我们的大部分计算机语言就只有一种母语。

ISO8859-1和java内码(utf-16)介绍完了就可以说转换的问题了。utf-16是一个把Unicode码点值编码成16位(两个字节)整数的序列,它会把unicode字符编码成2字节或四字节。前面说了ISO8859-1是8位长的单字节字符编码,所以utf-16编码和ISO8859-1编码是不兼容的,但是utf-16包含ISO8859-1中的所有字符,所以他们的编码之间也是有对应关系的。

在上面第2步(Tomcat解码百分号编码)后,“中国”这两个字符在内存中是这样的0xE4B8ADE59BBD,正好六个字节。我们知道这其实是这两个字符的utf-8编码序列,但是由于我们并没有告诉tomcat这是什么字符编码序列,所以tomcat就认为这是一个ISO8859-1编码序列,并把它告诉了java程序,java程序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字节序列按照ISO8859-1转换成utf-16,转换成功后的对应关系是这样的:

ISO8859-1

0xE4

0xB8

0xAD

0xE5

0x9B

0xBD

UTF-16

0x00E4

0x00B8

0x00AD

0x00E5

0x009B

0x00BD

可以看到原本的两个字符,在java中变成了六个字符;原本的六个字节,在java中变成了12个字节。

Java内码转换成ISO8859-1编码

这一步骤实际上是在执行我们例子程序中

  1. System.out.println("name: "+newString(req.getParameter("name").getBytes("iso8859-1"),"utf-8")); 

getBytes(“iso8859-1”)这个方法,也就是把utf-16转换成ISO8859-1。有第三步(ISO8859-1转java内码)中的对应表格可以看到,utf-16转ISO8859-1只需要把每个字符前面的8位0去掉就可以了,转换成功后俩个字符就又变成了0xE4B8ADE59BBD。虽然两次转换过程中,对字节的解释是错误的,但是并没有丢失原始字节信息。

把字节数组当成utf-8编码转java内码

这一步执行的是上面例子程序中的new String(0xE4B8ADE59BBD,”utf-8”)方法,因为我们的字节数组本来就是utf-8编码,所以按照utf-8来转码肯定是没问题的,转换成功后的对应关系是这一样的:

UTF-8

0xE4B8AD

0xE59BBD

UTF-16

0x4E2D

0x56FD

到这里“中国”这两个字符在java内部才得到了正确的表示。

Java内码转输出编码

这一步执行的是上面例子程序中的System.out.println(“中国”)方法,现在“中国”这两个字符在java内部用utf-16得到了正确的表示,剩下的***一步就是对外输出,也就是对外翻译的过程,我们这里用的java自带的println方法,这个方法会根据当前平台的自身编码进行输出,比如你的平台环境是中文,那输出的可能就是GBK编码。如果你不想用平台编码,想自己决定输出编码,很简单

System.out.write(“中国”.getByte(“字符编码”));

这样就可以了。

【本文来自51CTO专栏作者张开涛的微信公众号(开涛的博客),公众号id: kaitao-1234567】

戳这里,看该作者更多好文

责任编辑:武晓燕 来源: 51cto专栏
相关推荐

2013-11-20 14:09:37

重绘重排浏览器

2010-05-10 14:10:34

Unix服务器

2018-06-07 10:45:41

浏览器服务器响应

2009-12-28 15:50:23

AnyMedia接入系

2010-07-06 10:11:25

浏览器

2021-03-18 10:56:59

SpringMVC参数解析器

2011-04-01 15:09:08

MRTG乱码

2009-03-05 09:41:54

谷歌浏览器中文版

2010-09-07 14:21:22

PPPoE协议

2022-04-12 08:30:45

TomcatWeb 应用Servlet

2009-12-23 09:06:34

网吧路由器

2012-08-14 17:07:13

2011-03-22 13:20:38

LAMPFirefox中文乱码

2011-03-23 11:01:55

LAMP 架构

2009-12-03 10:09:47

PHP获取客户端IP

2021-09-30 11:14:47

服务器Web浏览器

2015-06-12 10:03:05

QQ浏览器

2020-12-07 06:23:48

Java内存

2009-11-30 14:15:17

Cisco路由器配置实

2014-10-30 15:08:21

快速排序编程算法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